2022年07月02日

“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及宗乡总会长期服务奖颁奖典礼

2022-07-07T15:46:43+08:00

通过镜头鼓励国人分享他们对新常态的观察、认知和感悟,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以及《联合早报》联办的“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于7月2日,晚上7点30分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行。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先生作为活动主宾主持颁奖典礼。当晚的典礼也在宗乡总会的官方面簿上同步直播,让公众有机会观赏现场的颁奖礼。 今年是主办单位第四度携手举办微电影大赛,主题为“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参赛作品共有122件,创历届新高,其中有12个作品脱颖而出,荣获公开组、学生组和个别奖项。当中也有6部微电影作品出自友族同胞,除了华语和英语,还有作品以方言和旁遮普语(Punjabi Language)呈现。 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先生在“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致辞上提到,微电影大赛能及时提醒我们如何在这个极具挑战的大环境中幸存并继续蓬勃发展 宗乡总会青年委员会主任暨“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联合主席周兆呈博士在致辞时说:“以‘新常态’为主题,是希望民众在这艰难的时期里,创作或发掘暖心的故事,给社会注入暖流。相信在制作的过程中,参赛者们对新加坡和新常态都有不同的领悟。” “双料得主”《晴天的颜色》荣获学生组以及网络人气奖的金奖。右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刘思伟先生 Krithickga Judith Shankar制作的《When Covid Strikes》获得了学生组银奖。该制作团队由各族人士组成,呼应了赛事的多元文化精神。左为宗乡总会青年委员会主任暨“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联合主席周兆呈博士 本届的比赛也出现了两组“双料得主”。公开组金奖由蔡紹渠执导的《在家担心》成功夺下,饰演男主的杨时恺也凭着精湛的演技荣获“最佳演员奖”。学生组的金奖则颁发给张启明所制作的《晴天的颜色》,其作品也荣获了网络人气金奖。 《在家担心》男主杨时恺凭着精湛的演技荣获“最佳演员奖” 开放给公众提名的“年度新加坡网络短片”则由音乐短片《这个那个》(The Caifan Song) 夺得。这首歌凭着轻松幽默的歌词又富有市井色彩的内容,吸引了许多人上网点击观看。在个别奖项方面,李嘉凭《回家》获得“最佳导演奖”,影片《新距离》则夺下“最佳创意奖”。 李嘉凭《回家》获得“最佳导演奖” 音乐短片《这个那个》夺得“年度新加坡网络短片”奖,右为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先生 “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获奖者与主宾以及主办单位的大合照! 点击https://www.facebook.com/SG.SFCCA 观看“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所有作品也可在 http://microfilm.zaobao.com 浏览观看。 获奖名单 公开组 金奖:《在家担心》 银奖:《父亲》 铜奖:《海枯石烂》 学生组 金奖:《晴天的颜色》 银奖:《When Covid Strikes》 铜奖:《荷兰》 最佳创意奖 《新距离》 最佳演员奖 杨时恺《在家担心》 最佳导演奖 李嘉《回家》 [...]

“我的新加坡新常态”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及宗乡总会长期服务奖颁奖典礼2022-07-07T15:46:43+08:00

2022年06月19日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体验系列之“科技农业之旅”

2022-06-28T10:23:38+08:00

我国政府于2019年正式推出“30·30愿景”,旨在加强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希望到了2030年本地的农业产品可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为了让参与者更了解本地农业的运作和维持方式,宗乡总会于6月19日(星期日)上午10点至中午12点举办了“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体验系列之“科技农业之旅”,带领参与者参观位于双溪登雅路(Sungei Tengah Road)的国华科艺农场 (Kok Fah Technology Farm)。共有86名参与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反应十分踊跃。 导览员带领参与者参观水耕农场 导览员为参与者讲解如何提取芦荟胶的方法 参与者购买水耕农场所种植的新鲜蔬菜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体验系列之“科技农业之旅”参与者的大合照! 精彩回顾“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体验系列之“科技农业之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jfLIggSf48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体验系列之“科技农业之旅”2022-06-28T10:23:38+08:00

第三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摄影座谈会:楼宇的动与静

2022-06-20T15:09:42+08:00

为了配合第三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以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于6月12日在南安会馆礼堂举办了“摄影座谈会:楼宇的动与静”。出席人数接近170人,反应十分热烈。 活动于早上8点开始,现场的参与者分成三组后,各组就分别到南安会馆附近的三个地点——凤山寺、罗伯逊步行广场(Robertson Walk)和南侨中学旧址金炎路(Kim Yam Road)与模特儿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户外摄影。 户外摄影安排了模特儿让摄影爱好者进行拍摄。   户外摄影的其中一个地点——南侨中学旧址金炎路。 活动的下半场也邀请了三位摄影师——陈豪锐、杨卓贤、黄有裕担任主讲者。他们以不同的摄影课题为参与者进行了分享,其中包括,美术建筑摄影创作,当今建筑摄影的趋势和传统建筑摄影。 此次活动也让参与的摄影爱好者获益不浅。 (左到右)来自新加坡影艺研究会的三位摄影师陈豪锐、杨卓贤、黄有裕为座谈会的主讲者,林.戴安娜(右一)则担任主持人。 “摄影座谈会:楼宇的动与静”参与者在南安会馆前的大合照! 你也是位摄影爱好者吗?即刻报名参加第三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总值超过三万元奖金等您赢取!欲知更多详情,请点击这里。

第三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摄影座谈会:楼宇的动与静2022-06-20T15:09:42+08:00

通过积极倾听达成有效沟通 工作坊

2022-09-14T14:31:11+08:00

由宗乡总会举办的“Engaging Effectively——Active Listening Workshop“(译:通过积极倾听达成有效沟通  工作坊)于6月11日(星期六)上午9时整在宗乡总会二楼礼堂举行。共有20位“融合大使”和“融合支持者”参与了此次的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者有机会学习积极倾听和进一步加深对他人沟通方式的理解,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和社会融合。 在工作坊开始前,导师先主持破冰活动让参与者彼此熟悉。之后,他将案例发给每一组让组员相互讨论,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参与者在模拟场景中更好地体验角色的感受。到工作坊的最后环节,导师也给予每一组反馈。 工作坊结束之后,每位参与者也获得了参与证书。 参与者以小组形式与导师进行讨论和互动。 组员们积极参与讨论。 参与者与导师进行角色扮演环节。 导师给予参与者反馈。  

通过积极倾听达成有效沟通 工作坊2022-09-14T14:31:11+08:00

会员团体领导交流会

2022-06-16T15:38:43+08:00

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主办的“会员团体领导交流会”分别于5月24日, 6月7日和6月9日在南洋普宁会馆、南洋客属总会和新加坡福州会馆举行。共有113个会员团体,262人出席了三场交流会。 此次“会员团体交流会”的重点在于探讨会员团体如何更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会务。交流会除了是会员团体与总会之间的交流平台,总会也通过此次的活动,去聆听会员团体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分享了总会转型的经验。 在三场交流会上,许多会员团体代表分享了他们推进会务的经验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尤其是对会馆未来的发展和转型的课题。 在南洋普宁会馆举行的会员团体领导交流会(一) 对于会馆未来的发展,许多会员团体的代表对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会馆的问题表示关注。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在交流会上也提出了他的观点。在他的致辞里,其中一个讨论重点为“注入新血,创新思维”。他说:“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女性在组织活动方面极富潜能。这两个群体各有所长,在会馆事务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要鼓励和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女性参与会务,擦出新的火花,注入新的元素”。 晋江会馆、南洋罗氏公会、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等也在交流会分享了将领导棒子交给年轻一代、青年团和妇女组在会务推展方面等例子的经验。此外,交流会也邀请了“宗乡杰青奖”得主分享他们在会馆服务多年的动力和心得。 在南洋客属总会举行的会员团体领导交流会(二)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也是交流会上的其中一个讨论重点。蔡其生会长鼓励更多会员团体携手同心,一起合作,通过走入社区,关怀弱势群体,积极投入公益与慈善活动。九龙会也分享了他们在社区服务多年的经验。蔡其生会长也补充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参与社区活动感兴趣,会馆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在新加坡福州会馆举行的会员团体领导交流会(三) 在会馆转型方面,蔡其生会长在致辞上也强调了与时并进的重要性,因此采用电子管理系统推进会馆转型是总会一项重要的计划。许多会馆历史悠久,通过科技不只能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会馆运作方面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参与总会电子管理系统计划的会员团体包括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南洋客属总会、新加坡厦门公会、冯氏总会、琼崖王氏祠等。在第三场交流会上,琼崖王氏祠的代表也分享了电子管理系统对他们在推展业务方面的好处,如价格低廉、方便提取资料或数据等,也鼓励其他会员团体一同参与这项计划,一起转型。若有兴趣的会员团体想要参与宗乡总会的电子管理系统计划,请电邮至anthony@sfcca.sg联系宗乡总会秘书处询问详情。 三场“会员团体领导交流会”的大合照!  

会员团体领导交流会2022-06-16T15:38:43+08:00

《会馆精粹展》开幕礼

2022-09-01T10:25:41+08:00

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携手联办的《会馆精粹展》,是本地第一个汇集来自16个宗乡团体的艺术收藏品展览。当天的开幕礼于6月3日(星期五)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多功能礼堂举行,主宾为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女士。接近100人也出席了此次活动。 参与展览的16个宗乡团体包括:新加坡福建会馆、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新加坡福州会馆、金门会馆、南洋普宁会馆、符氏社(祖祠)、新加坡安溪会馆、新加坡晋江会馆、朱氏公会、潮阳公会、澄海会馆、南洋沈氏公会、新加坡永春会馆、新加坡南安会馆、新加坡莆田会馆、新加坡厦门公会。 此次的展览旨在团结华社,以及进一步加深宗乡团体、宗乡总会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之间的联系。由宗乡总会倡议成立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已经开幕了五年。这次的展览也是为了配合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欢庆成立五周年的其中一个亮点节目。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女士(中)为《会馆精粹展》的开幕礼剪彩。左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暨宗乡总会名誉会长蔡天宝先生,右为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在致辞上时说:“展览一共展出超过80件藏品,让国人有机会观赏到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画作、还有书法等等,体会本土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对我们本地华社的发展,能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女士在《会馆精粹展》开幕礼上致辞。 《会馆精粹展》展出的墨宝和画作都是出自于国内外名家之手,比如本地资深的艺术家林子平、刘抗等和著名海外艺术家如徐悲鸿。其中徐悲鸿的《奔马图》是展览会上的看点之一。他于1939年捐赠给安溪会馆,这幅画也是安溪会馆80多年来首次公开展出。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女士连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暨宗乡总会名誉会长蔡天宝先生(左二)、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右二)、福建会馆总务组主任李清财先生(左一)和社会服务组主任梁家吉先生(右一)与本地著名资深画家林子平为福建会馆180周年献礼出版专属的封面题字《世纪跨越》一同合照。 公众除了到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现场一睹艺术收藏品的风采以外,也可点击这里进入线上展览。展览将展出至7月31日。

《会馆精粹展》开幕礼2022-09-01T10:25:41+08:00

2022年05月28日

宗乡总会青年兴趣圈:线上“密室逃脱”

2022-06-04T10:28:44+08:00

为了加强与青年人的接触与联系,宗乡总会陆续打造不同种类的“青年兴趣圈”,通过举办年轻人的同好活动来提供一个认识华社的平台,吸引他们参与宗乡与文化社团的活动。 本次的“青年兴趣圈”是由宗乡总会主办的线上“密室逃脱”。此次活动于5月28日(星期六)下午3时至4时30分在Zoom线上举行,参与人数接近70人。此次的“密室逃脱” 是一个多视角的逃生室游戏,主题为“东方守护者之觉醒”。在游戏的过程中,各队伍必须发挥团队精神,互相沟通,以确保队友可以在限时内顺利完成任务,逃出密室。 为了让参与者在游戏前彼此熟悉,游戏管理者主持了一些破冰游戏。 “密室逃脱”的其中一个挑战环节 “密室逃脱”的另一个挑战环节。 “密室逃脱”参与者的大合照!

宗乡总会青年兴趣圈:线上“密室逃脱”2022-06-04T10:28:44+08:00

阔别两年 宗乡总会恢复实体大型活动

2022-05-27T17:42:47+08:00

宗乡总会于5月22日举办了2022端午嘉年华,宗乡总会长期服务奖和《源》杂志2021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颁奖典礼。总参与人数超过500名,场面十分壮观和热闹。 2022端午嘉年华 为庆祝端午节,弘扬爱国精神和优良价值观,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及大巴窑中民众俱乐部联办的“2022端午嘉年华”阔别两年,在防疫措施放宽和疫情趋缓的情况下,进行了实体活动——“线下游戏竞赛”以及“儿童及青年线上绘画比赛”颁奖典礼。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也在“2022端午嘉年华”开场致辞时说道:“这些项目既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也有独特的本地文化元素,采用游戏的形式让更多人参与。” “2022端午嘉年华“线下游戏竞赛的参赛者准备就绪! 除了线下活动,主办单位也举办了许多线上活动,其中包括“儿童及青年线上绘画比赛”,“云上端午 文化之旅”,以及“端午线上小游戏”。蔡其生会长也提到疫情加快了数码化的进程,也开启了运用科技推广传统文化的新篇章。因此,为了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今年依然保留了端午的线上游戏和文化之旅活动。 “儿童及青年线上绘画比赛“获奖的小画家们! 广受欢迎的“儿童及青少年线上绘画比赛”的活动主题为“欢乐端午,幸福家庭”。比赛旨在鼓励少儿发挥创意,描绘幸福篇章。本届的线上绘画比赛共吸引了170名年龄介于3岁到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参与。绘画比赛的网络投票活动的投票量为26万4千多,反应甚佳。在宗乡总会二楼礼堂举行的“儿童及青年线上绘画比赛”颁奖典礼上共有30名参赛者赢得奖金礼券以及每人一枚奖状。点击这里看得奖作品。 线下游戏竞赛前的大合照! 共有480多名来自宗乡团体、民众俱乐部和其他民间组织的公众组组成四人队伍参与了“夹粽子”和“博粽子”的线下游戏竞赛,反应相当踊跃。此次的游戏竞赛在宗乡总会一楼礼堂举行,现场的喝彩声连接不断,参与者也玩得不亦乐乎。各游戏的获胜队伍也赢得了总价值2000元的奖金礼券! “2022端午嘉年华”线下游戏竞赛正式开始!右为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 “夹粽子”游戏竞赛考验参赛者的平衡力,速度以及团队精神 此外,继去年的“云上端午文化之旅”获得热烈的回响后,今年主办单位再一次在线上带领公众探寻端午节的历史发展和传承。活动也以中英双语进行,在两个半小时的直播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500多人,并累计了1200多次来自各年龄层的参与者的观看和互动。 “云上端午 文化之旅”带参与者了解从古至今的端午节 “云上端午 文化之旅”圆满成功! 主办方也为此次活动设计了两个全新的线上端午小游戏——“答端午十问,识传统嘉华”和“甜粽咸粽大PK”。目前线上游戏仍在进行中,即刻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参加游戏,丰富的奖金礼券等你来赢取!欲知更多详情,请点击这里。 宗乡总会长期服务奖颁奖典礼 宗乡总会于当天在二楼礼堂举行了宗乡总会长期服务奖颁奖典礼。设立这个奖项主要是为了表彰多年来为宗乡总会尽心尽力的执委和秘书处职员。共有13名宗乡总会执委和3名秘书处职员获得长期服务奖。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与秘书长吴绍均先生连同获颁长期服务奖的执委和秘书处职员合影 《源》杂志2021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颁奖典礼 宗乡总会也在同一天举办了《源》杂志2021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颁奖典礼。入围该奖项评选共有六篇散文作品,分别是《漫步加冷河畔》(齐亚蓉)、《遇见2020》(陈雅恩)、《乌鸫的联想》(许利华)、《南洋骑楼漫想》(厉菁),《寻找》(林锦),以及《相见时难别亦难》(赵宏)。经过评选,《南洋骑楼漫想》成功脱颖而出,获得“2021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厉菁女士在得奖感言中提到,她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这个奖项,也叙述了自己曾在中国担任教师,来到新加坡后才开始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参加这个比赛也是因为儿子从学校拿回来的《源》杂志而得知有这样的机会。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先生在致辞时说道:“设立这个奖项,不仅是鼓励更多作家为本地文坛进行创作,也是为了确保华族文化的传承能够延绵不绝,持续发展。” 《源》杂志2021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得主(左四)与另外四名入围者连同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左五)以及两位作品奖的评审新跃社科大学中文部主任罗福腾教授(左一)和《源》杂志编委主任严孟达先生(右一)合影。

阔别两年 宗乡总会恢复实体大型活动2022-05-27T17:42:47+08:00

关怀乐龄计划2022

2022-05-30T19:36:17+08:00

随着冠病疫情趋缓和防疫措施放宽后,由宗乡总会和华社自助理事会联办的“关怀乐龄计划” 活动再次恢复了实体户外活动。今年的“关怀乐龄计划”于5月20日至5月27日之间分五天进行。80名来自华社自助理事会及宗乡总会的义工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在不同时段分批带领340名年长者到万礼河川生态园游玩。西北区市长暨华助会董事任梓銘先生也参与 了5月21日的活动,并陪同年长者一同游园。 西北区市长任梓銘先生(戴红色口罩)与年长者一同近距离观看河川生态园的海洋生物。右为华助会时任执行理事长卜清鍾先生。 义工带领年长者到大熊猫竹林看大熊猫宝宝叻叻。 大家都迫不及待拿出手机拍下大熊猫宝宝叻叻可爱的一面! 许多年长者都是首次到河川生态园参观。 义工与年长者们的大合照!前排右四为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暨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主任陈展鹏先生。

关怀乐龄计划20222022-05-30T19:36:17+08:00

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 中国留学经验分享会

2022-08-30T14:44:53+08:00

(左到右)奖学金得主林映慧、黎伟鹏以及黄俊辉受邀分享他们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交流网络联合主席梅富强则担任活动主持人 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于5月14日,下午2时整通过线上Zoom举办了“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  中国留学经验分享会“。这也是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交流网络第二次举办这类分享会,共吸引了接近60名参与者,大约八成来自本地的各个初级学院及中学。新加坡眼也同步直播了分享会,点击率接近5000次,反应热烈。 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交流网络联合主席梅富强担任了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他同时也是首届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之一,目前在政府部门就职。在介绍宗乡总会奖学金时,他透露,在49名受惠的学生中,已有29名奖学金得主已顺利毕业。其中有40% 的在私人企业领域发展,在政府机构领域就业的有32%,28%选择继续深造,有些则自行创业。他也表示,毕业生在不同的领域表现杰出,也积极为社会作出贡献。 选择到中国留学的理由是…? 本次活动邀请了三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在籍学生进行分享。现于北京大学就读国际关系及光华双学位的大三生黄俊辉,在分享时表示,之所以会选择到中国留学是因为中国是个快速崛起的市场。此外,他认为目前有许多企业也一直在寻找双语双文化的人才,在中国念书则是培养这方面的良好平台。 就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三的黎伟鹏选择到中国留学主要是因为跟中新天津生态城有很大的关系。黎伟鹏提到,第一次到访到中新天津生态城是2013年。当时只有十五岁的他,认为生态城的初步建成非常发达,因此而感到震撼。同时,他也体会到中新两国合作的潜力和前景,并立志要为中新关系献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即将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毕业的林映慧表示,她在很早之前已确定自己要从事中文新闻媒体相关的工作。她最终选择到中国留学是认为中国有独特的新闻媒体体系,并深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够带回到本地的新闻媒体界。 疫情下的网课体验 疫情期间,许多学生无法返校,只能在线上上课或参加课外活动。奖学金得主们也在此活动中分享了他们的心得。 黄俊辉说道:“既然网课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与其哭诉或抱怨,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摆正自己的心态。毕竟俗话说得好:“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他觉得学生应该在这个关键时期勇于发声,若有需要,主动找老师帮忙。课余时间也可以参加一些线上课外活动,例如,线上论坛、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等,或尝试通过线上交新朋友。 虽然疫情期间无法返回学校,但黎伟鹏认为大学在线上举办的活动仍非常多也富有创意,如体育比赛。他分享了自己是清华大学的国际生暑校的辅导员之一,而由于疫情的关系,活动都是以线上的模式进行。虽然在协调工作上带来了不便,过程也有些许疲惫,但获得的经验仍非常难忘。此外,黎伟鹏也提到微信是在中国不可割舍的沟通工具,许多资源也来自于该应用程序。学生在线上授课是通过微信的小程序看每堂课的直播回放,老师也会通过此平台不定时发习题。另外,大学也设立了一个群组,群内也有不同科目的志愿者为学生进行答疑,以此提供很好的资源和辅导平台。 同其他两位奖学金得主一样,林映慧授课的方式也是通过直播和录播的方式。然而,广播电视系的一些课程运用到专业器材,必须以实践进行学习,只能在线上观看器材如何操作的林映慧对此也感到遗憾。所幸,课程还是有硬性技能的要求,比如构思节目内容,如何拍摄等。她也在过程中意识到要自主进行学习,以及不断磨练硬性技巧,这些也是对她未来要从事的行业十分重要。谈到实习经验,她曾到8视界新闻网和联合早报数码内容组当实习生,在国内也到了东方卫视线上实习。她也强调了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找机会。实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去了解工作的节奏内容、价值与意义。 林映慧分享她上网课的体验 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 说到中国的生活点滴,三位都各自有不一样的体验。 黄俊辉认为中国高铁网络非常发达,在中国旅游非常方便。学校放假时,他有机会与朋友到新疆旅游。此外,他曾到别的国家做交换生,也体验了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结交各国的好友。获得的友谊也是他觉得在中国留学最为宝贵的经验。 从小就热爱打乒乓球的黎伟鹏曾是校队的代表。他延续了这份爱好,加入了经管学院的系队并以“以球会友”的方式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提到,参加清华大学校园社团的机会很多,没有任何限制,因此学生可凭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尝试报名社团。他透露自己也有幸带领团队到北京郊外考察,也说道:“我觉得我们到中国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你能亲身去经历和体验中国社会和新政策等等。” 黎伟鹏通过微信的方式与参与者分享他在清华大学的校园生活 林映慧在分享中提到一些学生社团,其中包括上海新加坡学生会,以及复旦新加坡学生会。两个社团定时会举办一些活动让在上海的留学生能够聚集和交流。此外,一些社团的活动也能够让留学生进一步认识国内的学生并与他们打交道。 对宗乡总会的心得 黄俊辉说道领取奖学金之后,他加入了“奖学金得主交流网络” (SFCCA Scholars Network,简称SSN),也有幸与其他奖学金得主交流。他也在宗乡总会实习时有机会比公众先观赏总会的大型活动,如春到河畔的展示等等。 黄俊辉分享他在宗乡总会实习的经历 黎伟鹏补充,宗乡总会是个非常好的扩展和成长平台,作为一个实习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好的起始点。奖学金得主们所收获得的不局限于奖学金,更多的是这个平台提供机遇和开阔眼界的机会。 小学时因参加福建会馆所主办的讲故事比赛,林映慧也从而得知宗乡总会举办了许多推广华族文化的活动和讲座,并觉得非常有意义。因此,她想进一步了解不同会馆的运作。为了推广华族文化等相关活动尽一份力,她在宗乡总会服务期间,也曾担任过分享会的主持人,设计宗乡总会社交媒体的贴文,从而增强掌握双语的能力。 在中国留学的小贴士 有参与者表示,新加坡和中国的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并询问了奖学金得奖者们是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 三位奖学金得主都认为,虽然中国和新加坡的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别,但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无须感到害怕。其中的方法就是可以尝试与同学多交流和分享,以便助于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中提高语言水平。 被问起应该如何选择哪个专业时,三位奖学金得主都表示,必须先明确感兴趣的领域才去选择自己的专业。黄俊辉也补充,兴趣在过程中也许会改变,但无需太过于在意。黎伟鹏认为在中国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抛开顾虑,大胆去尝试,因为留学毕竟是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 中国留学经验交流会圆满成功! 宗乡总会奖学金目前已开放申请。欲知更多宗乡总会奖学金的详情,请点击这里。

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 中国留学经验分享会2022-08-30T14:44:53+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