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华人有许多传统习俗,如生礼、寿礼、婚礼及丧礼,这四件人生大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习俗。这些习俗是在生活的需要以及宗教、民间迷信的长年累月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礼俗中重要的并非形式,而是其中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

生育习俗

从古自今,生育在中华社会和文化中一直都被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阶段。因此,妇女怀孕之前、孕期、产后都有相关的习俗和禁忌。

祈子习俗

结婚往往是一对男女成立一个家庭的象征,代表两人已经做好生儿育女的准备。因此,婚俗中少不了祈子的习俗。

向神灵祈子

泉州人的“取花”习俗和漳州人的“巡花丛”习俗都是基于民间相信妇女的元神在另一个世界是一柱花树的信仰。花树的生长情况和妇女的生体和生育能力有关,妇女就不怀孕,是因为花丛出了问题;花树上所开的花就代表妇女所能生出的孩子,白花属男,红花属女。向神灵祈子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如愿以偿后都得向神明还愿,感谢神民赐子。

有象征性的食物

通常久未生育的夫人会吃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以便生育。例如:新娘的嫁妆中通常有一个俗称为“子孙桶”的马桶,里边通常会放入几个粽子或几个红鸡蛋,还有枣子、花生、橘子、栗子等。

送灯

在闽南方言中,“灯”与“丁”是谐音,因此“送灯”也是“送丁”。新年期间,新婚女子或久未生育的妇女的娘家会送一红一白两盏莲花灯到女婿家,借以祈求女儿早生贵子。这对莲花会挂在床头,若白灯较早熄灭,预示接下来会生男孩;反之,则预示接下来会生女儿。而莲花灯是否会被烛火烧了也是根据同样的道理。

其他求育习俗

各个方言族群都有自己的祈子或求育习俗。比如说,客家人习惯在结婚时,用红纸写上“螽斯衍庆”四个大字贴在花轿顶上,预祝男女在一起之后,繁衍茂盛。女孩出嫁,要带上茶叶、花生、黄豆、芝麻、红蛋等,亦是预祝繁衍的信物。客家有些地区娘家还陪送一对“公婆鸡“、“报生鸡”、送花灯等等,都是一些求生、催生的预祝。这些都表示男女双方在结合之际,各自父母就寄予“传宗”、“发家”的美好心愿和强烈企望。

孕期的禁忌和礼俗

当年的医疗和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很多家庭怀孕后会担心没办法顺产,所以根据经验和迷信心理制定了很多孕期禁忌。如今孕妇都会接受医生定时检验,确保孕妇能顺利生下胎儿,也能及时为孕妇提供纠正与治疗 。因此,一些礼俗和禁忌产生原因可能较难解释。尽管如此,许多关于生育的习俗还是存在现代价值的。

孕期禁忌

妇女在怀孕期间的禁忌很多。根据客家传统,禁忌包括不许看入殓、不许接触棺柩、不许在亲友结婚时进入新房、不许在娘家住宿过夜等。民间认为人死要投生,孕妇碰上入殓,胎儿可能发生不幸。这是在客家、福建等各方言族群的社会中都存在的禁忌。此外,孕妇进新房,会“喜冲喜”,一方或双方不吉利。长汀县等地的孕妇还不能随便去抱或抚摸别人的孩子,认为会“争花”,使小孩夜卧不宁。

根据客家习俗,怀孕期间,丈夫必须悉心护理,不得打骂妻子。外人不得辱骂孕妇或说不吉利的话。丈夫不得安装刀把,否则会导致妻子难产。妇女也不能越过动物尸体,否则会怀怪胎或死胎。

根据广东习俗,妇女怀孕后,全家都必须时时注意并遵守几条忌讳,以免犯触犯到不少广东人情奉的“胎神”。禁忌包括不能在妇女房间添贴字画,不能用剪刀和针线物品,尽可能不搬动家具,并不当着妇女的面做出任何刺激性的行为,如杀鸡、铲土等。这与潮州人的孕期忌讳相当接近。根据潮州习俗,若孕妇使用剪刀或针线,可能会导致妇女生下兔唇儿。孕妇房里不能敲打钉子,否则会生下残疾婴儿。若动土或进行装修工程,可能会动胎气,导致早产。孕妇也不准看猴戏,否则可能会生下多动儿。

妇女有孕时期必须避免的一些禁忌是较特殊于固定的方言族群的。比如说,客家社会因为具有女性也一起从事劳动工作的社会风气和习惯,所以怀孕期间也不太对于劳动进行节制。尽管如此,数多禁忌都是共存在各个族群中的。毕竟,许多禁忌都是以照顾妇女身心健康的实际考量为一致性的基础的。因此,各方言族群所避免的忌讳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重叠性的。

催生

催生习俗是产妇在临产前后,其家庭成员及亲朋好友赠送礼物、实行宗教仪式等手段来促使婴儿顺利出生、确保母子平安的生育礼俗。根据福建习俗,娘家一般会将熟的鸡蛋,用红绸布包裹让红蛋滚出,借以祈祷产妇可以像母鸡下蛋一样顺利分娩。

根据广东人的传统习俗,婴儿出生前十到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以预祝平安出生。母亲如果不在世,就由嫂子去催生。中午时候,女儿家也需设宴招待娘家人。

分娩习俗

分娩也称为生产,指的是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存在的过程。分娩过程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对于婴儿的胎盘的处理。不同的方言族群在这方面的传统习惯都有某些程度上的差异。

根据海南习俗,黎族妇女分娩时,要在家门口挂龙眼、荔枝和露蔸树叶,一来辟邪,而来禁止外人入屋。房间内,产妇会躺产或坐产,妇女母亲在一边护理,并由村里有经验的妇女助产。分娩后,人们用红线牵在婴儿肚脐上,把胎盘用树叶包裹吊在树上或放到河里流走,有的地区把胎盘埋在地下,避免猪狗拿来吃。产妇分娩后,3天不得出门,产后12天内避免外人进屋,以免把鬼神带入房内使孩子生病。此外,人们按婴儿的性别,在房门口挂“插星”,男婴挂红藤叶,女婴插露蔸叶。两种叶子都带刺,被人们视为为驱邪物。另外,家里“奥雅”(黎族语,指年老受尊重的人)要向祖宗报告新生命的降临,祈求保佑孩子平安,在祭祖灵魂位上放着一碗米和一碗酒。

客家人也有在婴儿出世之后,把胎盘要用纸包好并埋藏的习俗,避免“血污冲染洸”,招来不幸。但是,埋藏的地点与海南人的习俗具有差异。埋藏地点要在自家屋内或屋边,一般选择埋在方便桶或放水缸的地方。由于便桶或水缸压住胎盘,不易被老鼠、猫、狗挖掘。因此,客家人出生的地方叫“胞衣迹”。宁化县等地的客家产妇,产后当天就要洗澡,而且洗澡水一定要烧开。分娩之后,亲戚朋友和邻居会纷纷拜访祝贺,送鸡蛋、红包或衣物,而产家要准备姜酒和红蛋,给前来送礼的每个人敬一杯姜酒和一对红蛋。

广东人称胎盘为“胞衣”,并且对胞衣处理的非常慎重。一般把胞衣埋葬于祖居地上,具体的地点只有当事的祖母才知道,而且终生保密。

生诞习俗

坐月子

坐月子指的是孕妇产后用来进行休养的时间,时间长短通常约一个月左右。如今母子在医院修养两三天后就能出院,家人早已做好坐月安排。产妇坐月时,需要遵守许多禁忌。她们不能接触风和冷水、不能洗头、不能干重活、洗澡要用煮过的水等。饮食方面,产妇不能喝生水,碗筷都要用开水洗过。根据不同区域饮食文化,多数地区让产妇吃热性、滋补食物,但有些地区,却要吃凉性食物。

根据海南习俗,在坐月子的期间,夫妻不得同床,产妇不得坐在男人坐的凳子上。坐月子满期之后,家人要杀鸡炒艾叶给产妇进食,煮龙眼树叶水给产妇洗身。洁身后,才能近男人身和外出。

根据广东人的习俗,婴儿出生以后,亲戚朋友一般都会来看望。所带的礼物包括:鸡,鸡蛋,糖。主人家则请来客喝“鸡汤“(鸡,姜煮老酒),并回一壶老酒和半只鸡。婴儿出生后,妇女要带孩子回娘家,外公外婆则送鸡蛋和红包给新生孩子,这两包红包将系与一条几米长的花带两端。产妇在四十至五十天内不准干重活,着力滋补与保养,主要以鸡酒为补品,产妇必须喝上20鸡左右做的鸡酒。

根据潮州习俗,产妇分娩后的七天,十二天,或一个月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母子健康。潮州人称这段保养期为“腊”。产妇会被要求包头巾,多穿衣服,少劳作,勿沐浴,出门不露脸,还得定时喝姜酒,多吃鸡鱼补身。婴儿必须保持内外安静,不可打墙壁和搬家具,以免影响婴儿安眠。产后满月如果母子平安无事就称为“过腊”。

满月礼俗

婴儿出生满一月,称为“满月”,通常要举办庆祝仪式,最常见的庆祝方式是设酒宴宴请亲友,俗称“满月酒”。长辈也会送婴儿一些礼品祝福婴儿。其他满月礼俗如剪胎毛、分红鸡蛋等。

庆满月前,须给婴儿取名,理发,拜公婆等民俗活动。为婴儿理发的仪式是用全株青葱伴剃刀作剃头状,过后把青葱种入菜园,祝愿孩子聪明伶俐。女方家要准备小孩的衣服鞋帽,还有鸡蛋及酒肉作贺礼。

周岁礼俗

周岁礼俗被视为是“诞生礼俗的总结,寿诞礼俗的开始”。因为是刚出生的孩子第一次过生日,所以民间对这十分重视。较为讲究的家庭,会在这一天制作月手掌般大小的红龟粿,让孩子踩在上头。这除了是希望孩子可以如同乌龟般长寿,也表示孩子从此可以独立行走。此外,一些人也用“米香”擦婴儿的嘴,并说:“臭嘴去,香嘴来”,希望孩子以后能说善道,常有好东西吃。有些家庭也在孩子周岁这天举行“抓周”仪式,在孩子面前摆放文具、玩具、食品等十几样物品,看他们先抓取什么,以此来测定孩子日后的性情、兴趣和前途。

寿庆习俗

什么时候可以寿庆?

寿庆一般指的是晚辈对长辈或亲友之间的敬重之举,在古代指在老人过生日时为他祝贺,现代已发展成每个人庆祝生日的代名词,没有年龄上的限制。什么时候可祝寿,因不同的方言群体而异。但是,不论是什么方言族群,寿庆一贯只能提前庆祝,不能延后。

根据福建的寿庆习俗,60岁之后,逢“十”就做寿;59岁之后,逢“九”就做寿。漳州地方,男性是51岁后逢“一”就做寿。还有,男子结婚后的30岁生日也能做寿。60岁、80岁和100岁分别称为“下寿”、“中寿”和“上寿”。相对的,根据海南的寿庆习俗,祝寿人活到61岁就可祝寿。

对于广东人和客家人来说,寿庆一般是在60岁以上才庆,称之为“大生日”。俗称“男做齐头女做一”,即男性寿庆逢十,即60、70、80……,女人逢一,即61、71、81……。96岁的高龄客家人便可举行百寿庆。按农历闰年闰月计算,96周岁可达百岁。

祝寿礼品

各个方言族群的祝寿习俗虽然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习俗中所使用的礼品、物品在大致上是一致的。

寿面

白色淡味的面线,烹煮时不能剪断它,因为长长的面线象征绵绵长寿。汉武帝曾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有很大的关系,但经过长期流传,人们却真的以为人中长、面孔长的人寿命也一定很长。由于“面孔”的“面”与“面条”的面谐音,于是民间便以为吃了面条就会使人长寿。

寿桃

送寿桃便是希望寿星在吃了寿桃后可以获得长寿,而将寿桃染上红色则代表吉祥的意思。寿桃内填有甜馅,寓意美满甜蜜。

寿联

亲友送来的寿联,一般都是“延年益寿”、“寿星高照”、“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皆是祝贺寿星翁长寿如意。

祝寿习俗

根据福建习俗,在生日前一天,一家人必须聚在一起吃寿面,这称为“暖寿”。寿辰当天在厅堂摆上寿面、寿蛋、大红烛等,并用寿联、“寿星图”等布置厅堂。过后,人们会烧香敬天地祖宗,然后放鞭炮。客家人也会在生日的前一天“暖寿”,吃“暖寿面”。但是,“暖寿”并不是只吃面,而是要摆一席高达十二道菜肴的酒宴。寿面是必备的菜肴之一。

根据和广东海南习俗,庆寿当天,亲戚会送寿桃、寿面、海南粉、粉丝、酒肉等礼品,其中也包括寿幢、寿联等。在拜寿时,寿公或寿婆必须衣冠整齐,正坐中堂,先由小辈取供品之中特制的一碗寿面,恭敬地给寿公寿婆喂上一口。接着,按老幼为序,由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双双三跪九拜,口念祝词。接着,由未婚儿女和孙辈,此后轮至其他亲朋。寿公寿婆将会给拜者花红(金钱)。拜寿完毕后,大家将共饮寿酒。

祈寿习俗

民间相信,虽然人的寿命由天定,但是却可以通过求神拜佛以延年益寿。此外,民间也相信人的寿命可以向物品一样借用。因此,有些子女为了替病危的父母亲延长寿命,会在斋戒沐浴后,向神明祈求将自己的寿数出借给父母,以表孝心。

安度寿关

民间传说,人活到了55岁,66岁,73岁,84岁这些岁数,就像是到了生命进程中的关口,也即“寿关”,阎王会来索命。此外,带有九或九的倍数的岁数,也都是人生的关口。为了顺利度关,世俗认为必须采取一些寿关禳解的仪式,如写一道祈求增福延寿的表文然后随着“送灯花”一并焚化。

做九不做十

“十全为满,满而招损”,因此有些人有“做虚(岁)不做实(岁)”的习俗。人们将整十年的寿辰提前到虚岁逢九的寿辰来做,表示寿还没有到尽头。还有,“九”和“久”谐音,因此做寿“做九不做十”就蕴含了“岁寿长久”的意思。

迎寿板

泉州地方一些人家也会在做寿时“迎板”,即买棺材进家“镇寿”,待日后去世时可用,俗称“坚寿”。置在家中的空棺材则被称为“寿板”。民间相信鬼使神差若见到堂中有棺木,就不会再光临宅中勾摄生魂,因此可以多活几年。不过,由于棺材是大凶之物,所以迎入宅中的仪式必许很慎重。

华族婚礼习俗

相亲

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以后,如果双方有意,则由男方择日携伴到女家相亲。见面时男方要给女方一个红包。如果双方有心结合,女方会收下男方带来的两包糕点,表示同意结交为伴(“糕”谐“交”);如果女方不喜欢男方,则会选择退糕,示意辞谢。若男方不满意,则会选择拜辞回家,不用午膳。

如今,一般是男方约定时间和地点,约女方见面,出席者包括双方家长和兄弟姐妹。相亲活动卷土重来,红娘公司安排男女见面用餐或参加活动,为忙碌的年轻人制造见面交往的机会。婚前辅导也备受推崇,双方了解彼此对婚姻生活的期望,将有助于婚后生活的调适。

提亲

提亲指的是男方有意迎娶女方,并到女方的家告知她们父母,征求他们的同意。提亲的日子大致上由新婚夫妇自己决定。有些情侣会通过媒婆的帮助,以两人的生辰八字来决定提亲的日期,而有些甚至还会考虑到双方父母的八字。提亲时,男方和他的父母会拜访女方的家,进行提亲的仪式。新郎在拜访女方的家时,通常会携带酒饮、水果等礼品来送给女方的家人。

过大礼

过大礼指的是将彩礼送到女方家,表示正式求婚。过大礼通常会在婚礼的两三个星期前进行。除了聘金,送给新娘家的礼物也包括了黄金首饰和各种类的食物。过大礼当天,新郎和媒婆,或一位长辈,会用结婚喜篮把这些聘礼带去新娘家,送给新娘的父母。新娘的父母会把一部分聘金和聘礼送回给新郎,表示和亲家分享福气,同时也表示结缘的意思。

嫁妆

嫁妆指的是新娘家人准备给新婚夫妇的物品,代表着他们所给予的祝福。品目包括针线盒和婴儿繁荣套。这象征着新娘良好的美德和她已准备好担任已婚妇女的责任。茶套和碗套是送给新婚夫妇婚礼当天在新郎家使用的。婚礼后,新婚夫妇会把这些物品收起来,以代表孝顺和富裕。

旧时,新婚夫妇一定要在婚礼前晚穿木屐,代表步步高升。现在,小型的木屐成为了装饰品,代表着喜庆,而新婚夫妇会穿着卧室拖鞋,以代表富贵。新婚毛巾象征白头到老,一对子孙灯代表传宗接代。嫁妆事先要送到新郎家去,在婚礼当天展示在新婚夫妇的卧室里。

嫁妆里也会包含一套新床单,为了安床的时候换上,把新房布置漂亮,好以迎接新人。这同时也代表祝福这对新人在一起,富贵荣华,幸福美满,白头到老。

蜡烛

蜡烛是过大礼时必备的物品,但不同方言族群所使用的蜡烛和相关的仪式都具有微妙的差异。福建人和潮州人使用的是双龙双凤平脚烛,而广东人和客家人选择使用龙凤有脚烛。海南人则使用龙凤平脚烛。根据福建人的习俗,男方会把蜡烛带到女方的家过大礼。女方的父母会收下龙烛,以代表接受男方成为他们家的新成员,并归还风烛,以代表接受自己的女儿成为男方家里的新成员。双方在结婚当天会在同一时间点燃蜡烛。广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的习俗则是让男方带两套龙凤烛到女方的家过大礼,并让女方的家庭收下一套,另外一套由男方带回自己的家里。蜡烛会在婚礼当天点燃,但根据潮州人的习俗,蜡烛烧到一半时就要被熄灭,等到生的第一个孩子满月时才能把剩下的蜡烛烧完。蜡烛不能用吹的来熄灭,应该使用苹果之类的水果来熄灭。

金饰珠宝

不同方言族群对于过大礼时所送的金饰珠宝有不同的习俗。福建人通常会送两个金手镯,而广东人和客家人则会送龙凤手镯。“四点金”的习俗是较专属于潮州人的习俗,指的是由家婆赠予未来媳妇的四种黄金首饰,包括金项链、金手镯、金耳环和金戒指。相较之下,海南人对于金饰没有其他方言族群那么重视。此外,潮州人也习惯加上一块喜蜡。古代时期的女性习惯使用蜡来湿润皮肤,所以赠予蜡代表着男方的父母会疼媳妇的意思。

食品

过大礼时所惯用的食品有一部分是一致的,而另一部分则因不同的方言族群而异。“百年好合果” 是各族群都会使用的食品,其中包括红枣、百合、莲子、桂圆、冰糖和冬瓜条。福建人在过大礼时会有传统福建米老饼、麻老饼和福建贡糖。潮州人会包括传统潮州芝麻糖和花生糖。广东人和客家人习惯添加龙凤对饼、黄绫绿豆酥、红豆酥、红绫莲蓉酥、老婆饼、核桃酥。福建人、潮州人和海南人会确保过大礼时会包含猪脚罐头,而广东人和客家人习惯以海味代替。猪脚罐头和海味等食品的象征性都是一样的,代表着男家的富贵。

安床

安床是华人婚礼的基本风俗。新人通常会选吉日来安床,或在结婚的前一晚的晚上十一点(子日)安床也很普通。因为是正日的开始,旧时,新人会请一对好命、膝下有子的夫妻来帮他们安床,祝他们百年好合、身体健康、幸福美满。现今,大多是新郎的父母为“好命人”,因为儿子即将结婚、组织家庭,所以帮新人安床是再好不过的人选。

安床必备的用品包括龙凤被子和床单,子孙灯和安床盘。现今比较新潮的父母也会准备可爱的情侣床单给新人,不一定要传统的龙凤被。安床盘里会有百年好合果、花生、红豆等。结婚当天,也可以请一个童子在床上翻滚(跳床),代表着多子多孙,添男丁的意思。

哭婚习俗

按照海南习俗,新娘子必须在出轿前一晚上在家中过夜哭泣。哭婚不仅是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也是彰显对娘家兄弟姐妹的依恋之情。所哭之事,有父母何致狠心将女儿“赶”出家门,有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有对老家兄弟姐妹的依恋之情,有即将出嫁以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有对夫妻感情的患得患失。

上头

上头仪式是中华婚礼中不可忽略的习俗之一。上头仪式是在古时象征步入成人阶段的仪式。男女的成人礼规定年龄都有不同:男子在二十岁,女子在十五岁。这代表着他们已经到了适合结婚的年龄。由于后来盛行早婚,所以人们就开始选择在婚礼前进行上头仪式。因此,上头仪式有两个不同目的:一是为了婚礼梳头发整理,二是象征着新人的成年礼。

在结婚的前一晚,男女双方需要各自在家对镜梳头。男方旧时是由家里辈分最高的人来上头,但新时代是由姑妈、姑姐或爸爸即可。女方则由大襟姐(主持结婚仪式的女士)进行。上头时使用的工具是绑上一片柏叶(代表婚姻长青)和一撮红绳的半圆的梳子。梳子尾部还用绑上红包。长辈或大襟姐一边梳头一边唱一些吉利的说辞:“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 。新婚夫妇在进行仪式时必须手拿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分别象征着必须反省自己的言行和长大后仍然必须有分寸。

上头后,长辈或大襟姐要将梳子的红绳柏叶分别绑在新郎和新娘的头发上,持续到第二天婚礼结束。上头之后,新人需要喝完由莲子、百合、花生、红豆和鸡蛋煮成的糖水。

婚宴

以前的婚宴会在中午举行。男方会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新郎新娘也一起用餐并喝交杯酒,因为从前把葫芦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瓢盛酒喝,是成婚的一种仪式。婚宴上饮酒和进餐时不能打破餐具、酒杯和器皿,盘碗不可相叠。新娘在伴娘的引领下,向亲戚及姻亲来宾敬茶,俗称“食新人茶”。新娘敬茶给长辈要下跪,被敬者要饮茶两杯,喝完要讲好话和赏茶金,俗称“赏面钱”。现在,宴客多在酒店或餐馆举行。尽管如此,结婚仪式仍然少不了拜祖先和向长辈敬茶。未婚小辈要向兄嫂敬茶,新人也需还礼红包。

入家门

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盆。跨火盆的寓意是将新娘过去的污气赶走。垮了火盆入家门后,新娘需要举酒举茶敬男方家的祖先,即倒在地上深深一拜,然后上香。

敬茶

新娘在娘家出门前,男女方要向女方的长辈敬茶。在男方家敬茶时,需要先敬爷爷、父亲、父亲的亲戚,再敬奶奶、母亲和母亲的亲戚。敬茶的过程一般时大襟姐手捧茶盘,递给新郎新娘,茶盘只放两个杯子。

新婚夫妇从结婚前一天的晚上十一点至结婚当天的晚上十一点,脚不能着地,因此他们在敬茶时不能脱鞋。跪着敬茶时可用垫子垫着,不然也可站着敬茶。

丧礼习俗

送终

“养老送终”自古以来就是晚辈对长辈义不容辞的责任。长辈临终,子孙必须日夜守护在身旁。就算子女身在异地,闻讯后就得尽可能返家为老人送终,已尽为人子女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子女也必须及时通知娘家,避免埋怨或纠纷的引发。若老人临终时有所有的子孙在病床前陪伴,世人则认为老人是个有福气的“好命人”。但是,福建有些地方的送终习俗具有差异,禁忌子女在场。子女必须在老人预感自己会死于“带绿时辰”(一天中的某一时辰)的那个时段避开。否则,俗信对生者不利。

搬铺

中国古代习俗很讲究寿终的场所,而福建自古以来也非常注重“寿终正寝”。俗信正厅时房子中最神圣的场所。因此,病人在病危时必须从偏方寝室及时地搬铺到正寝(正厅)。搬铺正寝后,子女眷属时刻守护在病人身旁,不能喧哗,也应该尽量在病人面前哭出声来。搬铺习俗至今仍在农村普遍流行,以至于一些老人病重期间担心不能“寿终正寝”,不愿住院治疗。

报丧

报丧指的是向亲友告知丧事,同时通告与死者有相冲克的人(如孕妇)不要近前。报丧之俗是受到民间重视的一定规则。

报丧的实际方式因不同方言族群而异。举例来说,福建的报丧方式分为三种:死后(或第二天)以放鞭炮的方式通知亲友邻里,同时在丧家门上张贴讣告、由族人持丧贴书或口头到亲友家报丧、以孝子亲自到亲友家报丧。

根据广东人的丧礼习俗,必须由死者的儿子向舅父家报丧,报丧孝子要穿孝服、着草鞍,见到受报者要下跪,向对方泣诉丧者死期、死因、出殡日期后即离开,一刻不能停留。

小殓

以衣衾裹尸谓之小殓。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并用布条裹尸。为死者更衣,俗称“穿寿服”。“寿”与死亡文化关系匪浅。根据漳州习俗,人死后的第二天要穿上“新衣”(寿衣)。寿衣的层数因死者的身份和所在的县份而异,但一般是上衣七重,裤子五重,层数多忌偶数。但是,在连城等地,寿衣不忌讳双数。此外,死者年龄越大、子孙的辈数越多,就穿越多层的寿衣。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一边穿,一边哭喊,告诉死者穿到第几层了。寿衣里不用纽扣,而用带子打死节。在福州等地,净身更衣是在病人咽气前进行,俗谓来不及净身更衣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会对亲属带来内疚和遗憾。

守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是孝心的体现。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一些稻草,谁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身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两个:一是确保脚尾灯长明不灭,香火不断。二则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

设立灵室

灵室正中会挂着死者的遗像,灵室里摆放各种纸衣服、鞋帽、钱银等。亲人去世后,全家大小都必须披麻带孝。男子会穿白衣服,外套粗麻哀服,带着粗麻哀帽,手持以白纸糊的哀杖。男孙也会穿着白衣服,外套哀服,戴哀帽。曾孙手把莲花,内穿蓝衣服,头上戴着蓝帽,而玄孙则全穿蓝色的服装。媳妇同子、孙妇同孙都会穿着草履,腰系草带。堂兄弟、婶嫂皆穿白素哀服,参加丧礼。同堂宗族男女老幼和亲戚朋友、邻居乡亲会买香烛。

大殓

大殓指的是把遗体放入棺材的过程,而大殓礼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有的地方则根据季节而定。大殓前,必须举行向遗体告别的仪式,而具体的形式因各地风俗而异。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的习俗。棺木多是预先备办的,一般上50岁的人就有资格预制棺木。棺内通常会放置一些随葬品,诸如手帕、头梳、玉器、纸钱、纸糊的金童玉女等,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盖棺安钉后,孝眷将死者生前的日常用品扔到野外,俗称“送脚尾”或“送草”。

吊唁

吊指的是对死者表示哀悼,而唁则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仍然普遍流行。吊唁者通常会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等物品,而丧家将会把这些物品挂在灵堂周围。各地吊唁所送的礼品必须在出殡之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俗信不送会再死一个人,十分忌讳。

出殡

出殡是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关于出殡过程,虽然每个方言族群的习俗可说是大同小异,但每个族群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福建素有厚葬之俗,不仅是对死者的哀荣,也代表着生者的显耀。福建许多地方都有路祭之俗,指的是死者的亲戚或受恩于故人者为了答谢死者生前的恩德,在殡葬途中摆置祭品。送葬途中,灵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时,只能把棺材放在两条板凳上。棺夫忌说很重,俗信否则会越来越重,送葬队伍即使走错路,也不能回头,忌重复路线,只能绕远路。

根据广东习俗,葬前一般会请道士做道事,为死者亡魂超度。一些有钱人家更讲究,请道士“念经”、“哺斋”1-3天。死者女家亲戚前来吊唁,丧家主要成员要穿孝服、持孝棍齐出门外下跪相迎,待亲戚向各人背部按一下(示意同情并劝慰节哀)才起身。出殡时,密锣开通,道士吹牛角,其声凄婉。俗称“还山”,抬棺到葬地时,丧家男女披麻戴孝持孝棍悲哭相随送葬。沿途需要鸣炮、撒纸钱、谷壳,俗称“路钱”,以作幽冥之资。其余送葬人由主家备发给一白布条,男扎左臂,女扎额头,送到中途,就可返回,丧家亲属要直送到坟地,待安葬下土后才能返回。参加承办丧事的人员回主家吃顿索餐。

根据潮州人,出殡在死者过世后的第三天或第七天(也有马上出殡的例子),棺木盖上描龙画凤的锦缎,由八个青壮年分两班轮流抬棺。 出殡队伍排列中,村长和族长首先会在最前面放鞭炮和撒纸钱。接着是挽联、挽轴和幢帆,然后是灵柩和家亲眷属的扶柩队伍,其位置安排为:左边是孝子,孝孙,孝婿;右边是孝媳,孝女和孝孙。最后,出殡队伍里还有乐队和亲友。 棺木入土后,所有送葬者需用浸泡过红花的清水洗脸洗手后才能回家。

根据海南习俗,出殡的时候,死者家属中的长孙必须走在前方,持着竹幡,并在幡纸上写着生辰八字和死亡日期,目的为引魂升仙。竹幡上也将挂着纸钱,沿路布施,表示交过路钱、过桥钱的象征。死者家中的女婿也会批披麻带孝,帮助扶灵。扶灵指的是在送葬过程中,由死者的亲近之人抬着棺木,意味着护送死者最后一程。由于传统上女性被视为阴气重,所以扶灵者通常就是男性。出殡时,把死者的旧衣服、草笠、刀篓、弓箭(妇女则为纺织工具)等放在村旁或墓地附近。受到汉族影响较深的地区,要请道公来主持整个葬礼过程。

下土

下土指的是将将灵柩放入墓圹中的过程。近年来,不惜花重金筑墓之风又起。城市中有些人虽火化,但仍有人在乡下购地筑坟以安葬之。下葬时,忌出声,更忌叫喊活人名字,忌人影倒映入墓圹。

回龙

送葬过程完成,送葬队伍返回丧家就称回龙。根据许多地方的习俗,回龙时送葬者需要改装换服。在福州,孝男挂红彩,持灯笼,孝妇穿黑衣,着红裙,其他男性束红带、女性戴红花。现在一般是取下送葬时扎在腰上的白带,换上红布带,女性头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龙时孝眷改换吉服。

探墓

葬后第三天(根据不同地方的习俗,有的是第二天或第七天),孝眷备牲礼到新坟哭祭。福建各地普遍存在着探墓习俗,以后每逢清明或立夏祭扫。有些地方则在重阳、冬至前后进行祭扫。

做七

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日祭奠亡魂一次,一般要在49天内祭奠7次,故又称“做七七”。做七习俗各地均有。在做七时,以第一、三、五、七个“七日”祭较为隆重,其余略简,有些人家只做首七和尾七。第一个七日祭又称“头七”或“头旬”。俗传至此时死者方知自己离开人世,亡魂将归宅看望子孙。为此,丧家于是日午夜以后开始哀哭,并延请僧道诵经致祭,焚化纸钱、灵屋等迷信品。近年来还有焚化用五色纸糊成的电视机、电冰箱、小轿车、飞机等家用电器与现代交通工具模型(放在纸竹扎成的船中焚化)。“七七”又称“满七”、“尾七”等,在仪式方面略同“头七”,即除去孝服,换上吉服。妇女在头上别一麻布,而男性将在衣襟上别一黑纱,以表示悼念。

服丧守孝

在古代,父母之丧称为“制丧”、“丧中”或“制中”,君之丧为“方丧”,师之丧为“心丧”。凡居父母君师之丧,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贵贱之别,都要服丧守孝。福建各地亦不例外。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方尽孝道。

服丧守孝时间,依据血缘的亲疏而长短不一,最长的是丁忧(父母之丧)为三年。封建社会还形成了一整套服丧守孝的习俗惯制。在服丧期间,不能饮酒食肉,不能歌舞作乐,不能娶妻纳妾,不能行房事,不能访友做客。对亲友送来的红白请柬,可不置理。在服丧的头三天不饮不食,七天内只能喝粥。三年后才能除孝,恢复正常生活。上述礼俗,只有在某些士大夫中得到严格遵守,而在民间并不那么恪守规制。

第二葬

各方言族群的丧礼习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重叠性的。但是,某些族群仍然有专属于自己的文化背景的习俗。二次葬的风俗习惯可被视为专属于客家人的丧礼习俗。二次葬属于安葬风俗的一部分,在第一次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把墓穴挖开,并将遗骸用炭火烘烤,再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然后重新安葬。客家人相信,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