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4日

人生角色的诠释——柳波专访

2022-09-14T18:03:08+08:00

古人常说柳影摇曳,临风起舞。正应和柳波一张穿旗袍的黑白旧照,明艳的照中人正如扶风之杨柳。眼前虽已是近93岁高龄的慈祥老人,但她不像“弱柳”,展现的“角色”却是刚性与韧性,展现了其强大内心的喜乐。 [全 文]

人生角色的诠释——柳波专访2022-09-14T18:03:08+08:00

新加坡创立游艺场第一人:林德金

2022-09-14T15:45:58+08:00

我知道林德金(Lim Teck Kim)这个名字,是我在圣安德烈英校(St. Andrew’s School)求学的时期(1954-1959),那时候我的课室是和一栋五层楼的大楼连接着,这大楼叫做Lim Teck Kim Tower(林德金大楼)。林德金有5个儿子曾在圣安德烈英校求学,他们建议兴建一栋大楼,以林德金大楼命名,纪念逝去的父亲,大楼在1952年完成。 [全 文]

新加坡创立游艺场第一人:林德金2022-09-14T15:45:58+08:00

2021年12月30日

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

2022-09-14T15:51:59+08:00

新加坡文物局在2020年颁发了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给六组个人与团体。这个奖项的设立,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动力,鼓舞了许多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坚持不渝的追梦人。得奖团队之一的宋赛儿美丽遗产马来艺术团的创办人宋赛儿,从8岁开始学习马来舞,漫漫62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为梦想坚持不懈。 [全 文]

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2022-09-14T15:51:59+08:00

华乐坛上大姐大

2022-09-14T15:52:33+08:00

何国坚一头栽进去,坚持了许多年,留下六七十年代——独立桥、波东巴西、丹戎禺、牛车水……再不能重现的景观。过去的“旧”和现代的“新”拿来相比照,看到烙下的足印。时间如水,昼夜流逝,庆幸有了这些黑白照片就可以拿来切换许多人的记忆,一瞬间,时间长出两只脚,走向过去。而今国人习以为常的“现状”,无论社会的还是生活的,便有了参照的一面,可以按图索骥,翻出许多兴味。 [全 文]

华乐坛上大姐大2022-09-14T15:52:33+08:00

他这样一个男人 ——追忆英培安

2022-09-14T15:56:12+08:00

培安从来不曾见过自己的爷爷奶奶,连听说过都没有,但他很早便知自己祖籍广东新会。 “跟维新先驱梁启超同乡。”断文识字的父亲留给他的就这几个字。随着年岁的增长,培安终于拼凑出了父亲早年的故事,也明白了他终日沉默寡言的原因。 不得不提起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七七事变爆发后的一年零三个月,侵略者的铁蹄即踏至南方大都会广州城下,百多公里外的新会早已人心惶惶。 “赶紧逃吧,不然没命了。”似乎所有的人都在为逃亡做准备。 但又能逃去哪里呢? [全 文]

他这样一个男人 ——追忆英培安2022-09-14T15:56:12+08:00

心中的信仰 ——林仰忠专访

2022-09-14T15:56:54+08:00

林仰忠的声音,相信许多年长人士都非常熟悉。他不仅在播音领域是资深播音员,在其他有关声音的行业也都有着一席之地。从播音员到戏剧演员再到潮语老师,虽然职业角色不断转换,但林仰忠一直用他那把磁性的声音传承着华族文化,用中正耿直的人格,演绎着人生的不同角色。 [全 文]

心中的信仰 ——林仰忠专访2022-09-14T15:56:54+08:00

星洲的惠安百年世家:黄永祺家族

2022-09-14T15:58:08+08:00

黄永祺家族是20世纪中期新加坡声名显赫的华商家族。1896年,年仅17岁的黄永祺(名澳,1880-1960)告别家人,离开福建省惠安县后蔡乡,踏上星洲这座岛屿;1957年12月15日,78岁高龄的他,在三子黄桂楠的陪同下,到中华总商会宣誓效忠英女王及新加坡,获得新加坡公民权;1960年12月15日,黄永祺在加东宅邸去世,与1953年去世的妻子郭馨娘(1889-1953)合葬于蔡厝港基督教坟场,将血脉深植于这座岛屿。 [全 文]

星洲的惠安百年世家:黄永祺家族2022-09-14T15:58:08+08:00

美丽的笔不曾失落

2022-09-14T16:02:00+08:00

提起早期新马华文文学作家叶冠复(1914-2009),年轻读者大概对他的印象极为陌生。这主要是他为人低调,终其一生只出版了一本个人散文集《停晷集》(1962年,香港群岛出版社印行)。1960年代之后,叶冠复渐渐淡出新马文坛,只有零星的作品见报。 [全 文]

美丽的笔不曾失落2022-09-14T16:02:00+08:00

胶童与词典——杨贵谊专访

2022-09-14T16:13:54+08:00

百多年前,神州大地灾祸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躲避灾难,求取温饱,祖籍福建福清的杨枝荣、刘亚妹夫妻被迫背井离乡,他们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由于无法适应都市生活,他们只好到柔佛州笨珍县的乡下去垦荒。他们拖家带口徒步来到巴力交怡村,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小茅屋里安顿下来之后,开垦出十几英亩属于自己的小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单靠自家的胶园已不足以维生,待贵谊稍稍年长一些,他即跟兄姐们一起成为了小胶童。 [全 文]

胶童与词典——杨贵谊专访2022-09-14T16:13:54+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