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58, Yuan Magazine, /充实灿烂的一生——谈纪录片《活在当下:怀念作家英培安(1947-2021)》

充实灿烂的一生
——谈纪录片《活在当下:怀念作家英培安(1947-2021)》

文 图 · 吴明珠

我的丈夫英培安和我共处45年,去年1月10日他因胰脏癌去世。培安是一位专业作家,一共出版了29本著作,包括杂文、诗、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及文学评论。他离世后,不下10位文友在《源》杂志、《联合早报》、台湾的《文讯》、马来西亚的《中国报》及香港的《声韵诗刊》发表怀念他的文章。新加坡书籍理事会也举办一个悼念他的线上节目。台湾佛光山的讲师林明昌主持一个评论他的长篇《骚动》的线上节目,邀请我参加。去年10月,国家图书馆中文部的负责人洪筱蕙访问我,拍摄一个6分钟的视频,让我谈培安的生活与创作。筱蕙还在图书馆的网站上介绍了他创作的4本得奖小说。

这以后我开始整理他的遗物,包括几千本的书籍。在整理的当中,我发现一个5分钟的有关草根书室的视频。视频的拍摄者是培安的老朋友郑加明。加明54岁,认识培安10多年。他上世纪70年代曾在新加坡工艺学院攻读电影制作,毕业后在前新加坡广播电视台影视部门拍纪录片。曾拍摄政要的纪录片,也拍过红歌星孙燕姿的音乐视频,后来他辞职出来当独立制片人。他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培安经营的草根书室,当时他和朋友合作,想拍一部有关女皇镇的电影。他们需要一个编剧人,找培安帮忙。培安没有答应,却和他做了朋友。他们曾想筹拍一部有关培安写作的影片,但因为加明对他的创作了解不深,没有拍成,因此他的视频只能看见他扫描草根外面的街景。之后他常常去看培安,买小吃去给他。培安去世他守灵两夜,海葬时他在场,还拍了视频。

导演郑加明和编剧吴明珠展示英培安的画作

拍摄这一部影片的原因是英培安创作50多年,得过五个文学奖。上世纪70年代也写过几十个广播剧,还开过华文书店,努力推介优秀的中、港、台出版的文史哲书籍。他还曾经出版《茶座》和《接触》杂志,通过文章介绍东、西方的文学和哲学。影片长达2小时45分,于今年2月在线上首映。我题名为《活在当下:怀念作家英培安(1947-2021)》,因为我觉得它最能反映培安的生活与创作哲学。

回想他的一生,其创作和他接触过的人,发现受他影响的人还不少。因为他在世时我们沟通频密,我知道我有把握编写一个充实的剧本。去年11月初,我把加明找来,建议拍一部纪录片,由我写剧本。他便去申请一项国家艺术理事会给冠状病毒期间失业人士申请的赞助金,很幸运,他的申请得到批准。短短一个星期内,我完成一个四千字的剧本,开始联络受访者,密集地进行拍摄。加明负责复杂的后期制作工作。电影是华语片,但由于加明是英校生,我先用英文写一遍,和他讨论,之后再写一部完整的华文剧本。

加明说:“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但我不能平铺直叙地呈现手头上的材料。我需要说故事来吸引观众。一部电影的开头,中间的展开和结尾最重要。我安排一个时光倒流的开场白,让婉菁慢步走向她的城市书房,也就是以前培安开的草根书室的旧址。接着明珠的声音出现,告诉观众培安童年时住桥北路,还朗诵一首他描述白沙浮的诗作《在夜晚,夜晚12点钟》。同时我以作曲家索斯塔·古慧之的华尔兹音乐做背景音乐,为画面添加轻松的气氛。”

培安15岁开始写诗,一共创作了100多首。有抒发性情的,反映人道主义精神的,也有魔幻色彩的儿童诗。有人评论他的诗想象力丰富,意象鲜明,擅用比喻。

接受访问的人包括受他影响开创独立书店的陈婉菁、受他启发创作长篇小说的李青松、把他的三个剧本《人与铜像》《寄错的邮件》及《爱情故事》搬上舞台的新加坡大路剧社社长谢宏凯、把他的《画室》改编成戏剧的九年剧场艺术总监谢燊杰以及把他的五首诗作配上影像和音乐,在网络上呈现影像诗的梁海彬。

安德利亚·贝里尼出版意大利版的英培安得奖小说《画室》

个人方面,有他少年时的密友吴伟才及近几年见面最多的朋友沈璧浩。我们还访问出版《画室》意大利版的安德利亚·贝里尼。目前意大利版已经售罄。英译《骚动》和《戏服》的新加坡人程异以及翻译《孤寂的脸》的娜塔莎·布鲁斯也通过视频分享他们的经验。 

比较少人知道的是培安在香港也小有名气。香港的杂志《声韵诗刊》一个月前刊登一个专辑,发表10多位新马文友纪念他的诗作。我国得奖女诗人欧筱佩是策划人。为了不要因为文学题材而显得沉重,加明添加我即兴起舞和漫步公园的片段。因为我是主要的叙述人,我的片段最多,天气炎热,拍摄一定要打灯,那感觉也不好受。但我身负重任,也要尽力而为,真的是苦中作乐。

婉菁在访谈中回忆培安,每一段她说话时都是强忍住眼泪。她说:“英先生每年都会问我,婉菁,你的理想是什么?”

陈婉菁受英培安的影响开创独立书店

左起陈婉菁、英培安和吴明珠合 唱粤语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

在众多受访者中,李青松的谈话时间最长。青松原本不会创作,经朋友介绍认识培安,阅读了许多好书,最终出版长篇小说,写作现在是他的最爱。他和培安经常聊文学,对他的了解很深厚。他说培安的每一部小说都深厚地刻画人物,例如《画室》挖掘艺术家内心的孤独感。他们热爱艺术,却和现实生活的要求互相冲突,因而产生挫折感。这部小说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印度和欧洲。他说:“培安写作是不断在挑战自己,每一部小说在技巧和题材上都求新。他同时也向后辈的创作人提出一个挑战:看我敢这样玩,你们有谁可以这样写。”他也记得培安在医院和癌症搏斗,强忍住痛苦,和他侃侃而谈。

李青松非常了解英培安的思想

培安最新的诗集《石头》于2020年出版。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他说他有很多诗要写,叫我拿笔出来,可是当我准备好了,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和加明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一批培安创作的铅笔素描,水彩画和油画。培安喜欢画画,曾几次和画家朋友们一起租画室练习人体画。我们选了几幅,放在城市书房展览。加明为之写一篇序言,题名《为见而求》。展览于5月初书房迁居如切路结束。有关培安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上YouTube观赏《活在当下:怀念作家英培安(1947-2021)》。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

Home/People, Yuan #158, Yuan Magazine, /充实灿烂的一生——谈纪录片《活在当下:怀念作家英培安(194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