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58, Yuan Magazine, /戏剧赐予的精神力量——梁巧珍专访

戏剧赐予的精神力量
——梁巧珍专访

文 · 章秋燕    图 · 受访者提供

第一次见到戏剧界和舞蹈界前辈梁巧珍,马上感觉到她那股火力充沛的激情。她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滔滔不绝的说话,不像是位已经是82岁的人。梁巧珍是新加坡少有的舞蹈、话剧、电视剧、歌唱集聚一身的四栖演员。演出戏剧家林晨导演的戏、参加音乐家李豪指挥的声乐演唱,和舞蹈家黄天能合作多次。哪里来那么大的冲劲与活力?也许就是因为从小遭遇逆境,反而激励了这个穷苦的孩子,拥有积极心态去面对困难,把握一切机会寻找她的生命意义。

母亲在梁巧珍年幼时不幸逝世,父亲为三餐奔波。家里没有玩具,能量满满的小女孩,经常跑到住家附近天福宫旁边的八角楼,这个地方是当时的崇福小学。在那里,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颜宝英。年仅13岁的梁巧珍在天福宫的天井看着颜老师教导一群小朋友学习舞蹈。轻快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她感到很有兴趣,但只能远观,无缘参与。直到有一天,颜老师注意到这位常在远处静静看着排练的女孩,就问她是否有兴趣参加。“可是,我是养正小学的学生,可以参加崇福学校的活动吗?”想不到颜老师给她一个令她兴奋不已的答案:“当然欢迎你呀!”在颜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开启了梁巧珍的舞蹈人生。第一个参演节目是在快乐世界体育馆为南洋大学筹款的晚会上呈献的《荷花舞》。不久后,又参与了工商校友会为南洋大学筹款的演出,扮演的是《采茶扑蝶》里的采茶姑娘。

梁巧珍得到婶婶的帮助,寄住在她家,便从养正小学转到南洋小学就读。这个新环境,也是小姑娘生命的转折点,给了她之后进入了南洋女子中学校的机会。南中教会她乐观开朗,领略读书的乐趣。求学时,梁巧珍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位恩师:李豪。李豪老师看她有音乐天赋,于是就邀请她加入李豪合唱团。更重要的是,李豪老师也告诉她,人生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遭遇挫折时要有化解能力,冲破障碍,继续向前。后来她因为在人民协会文化组担任主任,工作忙碌,向李豪老师请假。一直到1985年,李豪合唱团应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到中国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巡回演出,她才重新归队。李豪老师给她的任务是担任马来组曲的领唱,并教导大家表演唱。“李豪老师爱护学生,给我这个机会随她万里行,不止让我在艺术上有长进,发挥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体验到文化交流的广阔天地。”

走进艺术剧场

梁巧珍在1961年参加新加坡艺术剧场林晨导演的《女子公寓》。艺术剧场当时有和她年龄相仿的青年,更有许多资深的导演、演员、设计人才,人人满腹知识而恢廓大度,团队精神浓厚。浓浓的团队精神,同心若金。在这里,她参加活动前后十七年。梁巧珍在艺术剧场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三位恩师:林晨。她的第一个戏是1961年演出的于玲编剧、林晨导演的《女子公寓》。梁巧珍回忆道:“林晨在排练场上那种为着培养演员而完全专注的精神,就像黑夜里的火炬,令人崇敬。他给演员分析剧情、戏剧情境。林导让演员根据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走台位和演戏。如果有不妥的时候,他才会给建议。这种方法,演员成长得更快。”

接下来几年,只因有新的机缘,梁巧珍在舞蹈界活跃起来。

南洋女中的学姐吴素妮1957年从英国学成归来,在圣安德烈教堂二楼开办芭蕾舞班。她跟着堂姐梁国辉去看热闹。吴素妮老师认为梁巧珍颇有天份,在1958年成立新加坡芭蕾舞学院时,让她只需缴交半价的学费学习。至今梁巧珍仍旧十分感激这位引她入门的恩师。第二年,当时年仅19岁的她,被一位贵人推荐,参加了由人民协会主办的青年领袖训练班。同年,梁巧珍受邀在南洋大学学生演出、为南大筹款的小舞剧《阿里与法蒂玛》担任编导与女主角。翌年《阿里与法蒂玛》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国际之夜”,改名《幸福的戒指》重演。在文化部郭颜开主任的帮助下,请了Zubir Said(新加坡国歌作曲者)为舞剧作曲,大大提高了演出质量。

1960年,“人民联欢之夜” 下乡演出前 梁巧珍与印度舞蹈家巴斯卡(右)合影

“人民联欢之夜”点亮舞蹈火种

“原本我在人民协会文化组工作,却在不久后便调到文化部,在郭颜开领导的文化活动组担任组织秘书。郭颜开南洋大学毕业后加入文化部,在第一任文化部长拉惹勒南领导推进文化认同的群众文化运动中,担任文化活动的负责人。我很庆幸,参与了文化部推出的200多场‘人民联欢之夜’(Aneka Ragam Rakyat),在新加坡各个角落巡演的组织工作。起初,在安排节目上碰到了一连串的问题。例如:去哪里找那么多人和团体来表演?哪里有场地可以表演?表演什么节目?”郭颜开说:“梁巧珍身在行政部门,她要执行的是组织演出。对她这样的内行人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然而安排表演节目,要走基层,游说文艺团体、学校、校友会、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劳心又劳力。但她有热情,工作勤奋,表现很好。”在植物园首演成功后,越来越多团体逐渐认同 “人民联欢之夜” 的演出形式和演出目的,一场多民族合演的演出一场比一场成功。

在工作中,她和各民族舞蹈相遇并擦出了火花。她受邀参加爱同校友会和崇福校友会等团体的演出。“当时校友会有一个很棒的华乐团。我们从当时一部中国舞蹈电影《百凤朝阳》学来的《孔雀舞》(金明编导),有校友会的华乐团现场伴奏,我们表演时特别有劲,观众也强烈感受美好的舞乐相结合的美。校友会里的黄天能和邱崇德,才华横溢,排演了原创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65年首演,非常受欢迎。有学者说:‘舞与剧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它成为我国华族舞蹈史上一部有里程碑意义作品的地位。’[1]之后,校友会演出的另一部舞剧《抢亲》,我还在很多年后受陈明菊老师邀请,把《抢亲》传授给南洋初级学院学生,在该院《戏剧之夜》演出。”

为“人民联欢之夜”奔波的岁月,梁巧珍接触了印族舞蹈老师巴斯卡和马来朋友。这些相遇,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她和廖春远、郑良生、林森发一起到吉兰丹和丁加奴收集民间音乐和马来舞蹈资料。她拜会了丁加奴马来宫廷艺人与宫廷乐队队长民间马来舞蹈家和马来舞蹈理论专家,为日后编导的《筛米舞》积累素材。该舞蹈曾在1972年10月艺术剧场演出的《江河在奔流》晚会和1976年5月演出的文艺晚会上,两度搬上舞台。《筛米舞》的剧本,还作为单行本出版。

七、八十年代,梁巧珍也曾受邀在儿童剧社、丽的呼声少儿组和南洋初级学院中文学会教舞、排舞,为传承文化做了无私的贡献。此外,她也曾任教育部主办的“青年节——全国中学生音乐与舞蹈”比赛评委。

《少奶奶的扇子》全体演员合影  (前排右三为主演梁巧珍,后排右二为导演林晨)

电视剧《午餐时候》演员合影 (梁巧珍是后排中间站立者)

舞台剧《娜拉》(前排右二位为梁巧珍)

电视台拍摄第一部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是梁巧珍(左五)最怀念的作品

重返话剧舞台后的四部大戏

艺术剧场在本地话剧史上的贡献之一是为观众介绍经典名著。梁巧珍是一个幸运儿,在五年里演了四部中外名著。第一部是1966年的《少奶奶的扇子》,剧本是洪深据爱尔兰戏剧家与诗人王尔德的四幕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写而成。洪深保留与放大了王尔德原作里与中国文化契合的元素,他的改译策略是改变时代背景和环境设置,将人名地名以及戏剧语言加以“中国化”,赋予演出新的意义。这部戏说的是交际花金女士(陈安娜饰演)为了保住女儿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荣誉的故事。“我最记得的是戏里我的扇子掉了,金女士拾起来的这个情节。林晨导演要我们放慢节奏,双方凝视。因为这是表现金女士对这个不知道她的身份的女儿的深爱的一刻。导演的处理让我知道停顿在话剧里的重要性。就像人生一样,停顿与思考,非常重要。林晨是我艺术生涯里的另一位恩师。”

第二年,梁巧珍竟然演了两部戏:3月主演郑民威和吴敬钿联合导演的《娜拉》,9月主演林晨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前者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名作,后者是改编自上海滑稽戏的喜剧。“导演郑民威和吴敬钿要求演员深入角色,演员感受角色的内心情感,而后通过动作、姿态、表情、语音表达出来。要求非常严格。因此,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让自己的演技更上一层楼。我特别喜欢《七十二家房客》,原先在维多利亚上演时只打算演四场,但后因观众反应踊跃,便多加演一场日场。然而,为了这部舞台剧,观众仍然不断地从新山涌到新加坡。后来为国家剧场筹款,又加了多四场,共演了九场,场场满座。这部戏走草根路线,写共住在狭小空间里的小人物的,生活在困境中淳朴的劳苦大众与房东的矛盾。贪婪的房东摆乌龙出洋相,闹出连篇笑话。《七十二家房客》后来还被电视台拍摄成黑白舞台纪录片。”

梁巧珍的第五部话剧是1970年阿根廷奥古斯丁·库塞尼写的三幕寓言剧《绞刑下的中锋》(原名《中锋在黎明时死去》)。一个叫卡卓的技艺高超的足球运动员被足球会会长卖给了亿万富翁卢普斯。这个大资本家把他当成珍品关在集宫殿、堡垒和监狱于一体的豪宅。在这里,他遇到同样被关起来的芭蕾演员、老教授、话剧演员、大力士。卡尔与芭蕾舞演员诺拉相爱,他们逃亡时被发现,为自卫杀了卢普斯,被判绞刑。梁巧珍说:“这个寓言剧人物多,情节曲折,场景多。艺术剧场资深演员吴敬钿、梁宝柱、冯乃尧、陈春裕、陈炳文倾巢而出,与他们一起排戏,戏里戏外,我们都受益不浅。几位年轻演员如黄奕磊、高丽娜、罗尤飞、林镜添、洪友和等等,也都在这部大戏的排演过程中快速成长。”

电视剧的美好记忆

艺术剧场的剧目,除《七十二家房客》外,搬上电视的节目还有吴敬钿导演的《午餐时候》。梁巧珍也受邀参加多部电视剧的演出,饰演了不同类型的角色,如《母亲》《四代同堂》《芝麻绿豆》《钟馗》《青春123》《新阿郎》等等。“其中叫我最难忘的是,1983年参加甘惠宝编剧、区玉盛监制兼导播的电视剧《母亲》,那是广播局为母亲节呈献的特备节目,九天内拍完。我扮演的角色从青年演到中年,充分沉浸在学习演电视剧的挑战和乐趣中。”

那年“新加坡华语戏剧史料展览”在中华总商会礼堂举行,会场除了展出新加坡华语戏剧历史照片外,还有讲座与示范。梁巧珍被邀担任化妆师,将一名十多岁的女学生化成老太婆。

倾听这位长辈细说过去为舞台艺术所做出的贡献与事迹,再看她珍藏的许多有历史价值的照片,想象她那些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她在那么不容易的年代,竟能快乐地学戏、演戏、学舞、跳舞。82岁,还是那么精神奕奕,神采飞扬。那张19年前在金声民众联络所唱印尼民歌《哎哟妈妈》的照片,又是那么光彩照人。该是丰富的舞台经验打磨出来的光彩吧?她说:“戏剧就是我人生舞台的精神力量。疫情爆发后,和艺术剧场的老朋友见面机会少了。但我们通电话、发短讯,毕竟戏剧让我们结下深厚的情谊。我们都有戏剧赐予我们的精神力量。”

梁巧珍退休后表演唱《哎哟妈妈》光彩照人

注释:
[1] 蔡曙鹏《从〈梁祝〉看新加坡多元文化艺术资源》,《源》2020年,第4期,31-35页。

(作者为本地戏剧爱好者)

Home/People, Yuan #158, Yuan Magazine, /戏剧赐予的精神力量——梁巧珍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