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

“Singlish & 新加坡式华语,你真的都会吗~”线上讲座

2021-01-27T16:08:03+08:00

由宗乡总会主办的“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体验系列之“Singlish & 新加坡式华语,你真的都会吗~”线上讲座,于2020年12月26日通过Zoom视讯平台圆满举行,吸引了87人参与,同时也在宗乡总会面簿进行了线上直播。主讲嘉宾吕霖轩和魏俐瑞博士与大家一起探讨了新加坡式的英语和华语。 讲座的首位主讲嘉宾为958城市频道主持人吕霖轩,他在讲座中分享了从剧场演员到电台主持人的职业身份所经历的有趣故事,让他逐渐适应了新加坡式的语言。他认为,语言的主要目的是沟通,只要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就算新加坡式华语掺杂了其他语言,依然能够达到沟通的目的。他也鼓励观众要对自己说的语言有自信,不要害怕出错,就算犯下口误也能够从错误中成长,学习不同的文化。 新加坡式华语词汇 分享中,他也列出了传统新加坡华语的几种构成规则,例如由不同方言杂糅及演变而成的词汇,如“鸡婆”一词源于福建方言,意指碎碎念、多嘴。另外还有借鉴英文和马来文而产生的词汇,如“巴士”源自于英文的“Bus”,意指公共汽车;名词“巴刹”源于马来文的“Pasar”,意思即是市集、市场。从吕霖轩分享的不同例子中,见证了新加坡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体现出具有生命力的新加坡华语。 新加坡华语的构成原则 随后,本地诗人作家兼文学评论家魏俐瑞博士也表达了对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的看法。他指出,Singlish并非是英语不好的人所说出的英语,而是独具一格的语言。新加坡拥有的殖民地历史以及多元种族的文化背景,所衍生出的Singlish是包容性极强的一种语言。 魏博士举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场合会遇到的Singlish例子,如“Makan”一词源自马来语,指“吃”的意思;形容词如“Shiok”则表示很爽;“Sabo King”意指工作中的害群之马;而由福建话的“不行”及马来语“承受”所组成的“Buay Tahan”,则是受不了的意思。他也提到了Singlish中趣味十足的语助词,如“lah”“leh”“loh”等,短短一个单词就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意思和态度,成为Singlish以及新加坡式华语的特色之一。 工作场合中的Singlish例子 Singlish中的语气助词 另外,魏俐瑞博士也特别分享了他将知名法国故事书《小王子》翻译成新加坡式英语版本的“The Leeter Tunku”部分桥段,并且邀请出席者一起朗读,感受Singlish的美妙之处。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两位主讲者以及讲座主持人运佳博士都不约而同表示,能够说出标准的华语和英语固然重要,但学习新加坡式语言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而这项讲座也为出席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促进本地人与新移民的理解与交流。

“Singlish & 新加坡式华语,你真的都会吗~”线上讲座2021-01-27T16:08:03+08:00

2020年10月31日

“黄埔河畔的多元文化印记” 线上文化之旅

2020-11-03T21:46:25+08:00

由宗乡总会举办的“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体验系列之“黄埔河畔的多元文化印记”线上文化之旅,于2020年10月31日通过Zoom 视讯平台进行,吸引了58人参与。 参与者在活动开始前截图留念 本次活动由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委员许亚送代表致辞,他表示,出席者可透过这场线上活动认识黄埔一带,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多元文化事迹。这场线上文化之旅也是宗乡总会首次运用360度全景技术,让出席者仿佛身历其境于黄浦河畔一带参观导览。 活动特别邀请了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担任导览员,介绍黄埔区沿岸的多个文化遗产景点,如:南生花园、蒙哥马利桥、前新中国汽水公司、加冷河、宏文学校等,让参与者一窥黄埔河畔的历史变迁。 “黄埔河畔的多元文化印记” 导览路线 其中,李国樑也分享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趣事。比如早期的文庆一带,也可被称为“芒加脚”(Mangka-ka)。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与南生花园息息相关。相传以前的南生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菠萝蜜(马来文称Nangka),因此这一带便从中得名。据李国樑解释,“Nangka” 的念法对于当时的先辈来说有些困难,所以他们便称为 “Mangka”。 文庆一带 另外,导览中值得一提的景点还包括了回教圣人哈比诺后人之墓。据李国樑介绍,政府在去年原要重建这个外观看似普通的货仓,但却意外发现旁边的小屋藏有坟墓。经调查,才发现是传奇人物哈比诺的后代。 回教圣人哈比诺后人之墓 出席者可在活动中参与选项作答,测试自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 在整个导览过程中,李国樑都以轻松欢快的方式进行讲解。每当完成一个介绍环节后,主办单位都会穿插与讲解有关的提问让参与者选项作答,让他们更了解活动内容。即便透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文化之旅,参与者仍然感受到了黄埔河畔的多元文化色彩,同时深化了对新加坡文化历史街区的认识,获益不浅。 https://youtu.be/IaCdStTpimc #SingapoRediscovers #重新探索新加坡

“黄埔河畔的多元文化印记” 线上文化之旅2020-11-03T21:46:25+08:00

2020年09月27日

第二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线上颁奖典礼

2020-10-06T20:25:36+08:00

由宗乡总会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办,三江会馆、新加坡厦门公会、新加坡南安会馆为协办单位的第二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于2020年9月27日在线上平台Zoom举办了简单而不失隆重的颁奖典礼。这场赛事也获得了国家融合理事会及新加坡彩色摄影学会的支持。 本届比赛设有三组类别,分别为“心系中华文化”、“心系多元文化”,以及“心系特选系列”之“新加坡精神:职场点滴”。活动共收到了885份参赛作品,参赛者皆来自不同背景、族群和年龄层,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透过镜头展现了新加坡社会的人文百态。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兼宗乡总会名誉会长蔡天宝在预录的视频中表示,他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激发大家进一步探索自身的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也更珍惜这个种族和谐的家园。 宗乡总会会长陈奕福在录制的致辞中透露,新加坡精神:职场点滴的主题,是配合去年新加坡开埠200周年而定,借此鼓励公众通过镜头,捕捉各职业阶层在不同工作领域,为我国作出贡献的无名英雄。 他说:“这个主题也恰好呼应时局。过去半年多来,抗疫前线人员为新加坡所付出的一切令人动容,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充分地展现坚韧团结、与人民同舟共济的无畏精神,这都确切地体现了“新加坡精神”。” 此外,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贸工部政务部长刘燕玲也受邀为颁奖典礼预录致辞视频。她表示:“新加坡建国55年以来经历过不少的挑战和危机,但是我们每一次都成功克服了困难,把危机转变成契机。这些摄影佳作就是我们一次次走出困难,开创更美好生活的见证。” 新加坡彩色摄影学会会长吴伟承代表评审团致辞时指出,本届赛事收到了多姿多彩的作品,评审团谨慎地选出了当中的佳作。他认为作品的内容需要突出,其构图、取景,以及按下快门时的想法都是获奖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筹委会为了增强学生对于艺术和审美的交流,在本次比赛中特别增设学生组别,为年轻学子打造了展现摄影作品的平台。 主办方收到了223份来自7所学校的学生作品,分别是蒙福中学、育林中学、四德女子中学、维多利亚学校、茂桥中学、新加坡女子学校及共和理工学院。其中,共和理工学院更荣获了最佳学校支持奖,该校的52位学生提交了共158份参赛作品,反应十分踊跃。 第二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获奖名单 心系中华文化系列(学生组) 心系多元文化系列(学生组) 心系特选系列之“新加坡精神:职场点滴”(学生组) 心系中华文化系列(公开组) 心系多元文化系列(公开组) [...]

第二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线上颁奖典礼2020-10-06T20:25:36+08:00

“新时期下,引领宗乡会馆文化与融合活动的革命”讲座

2020-09-14T16:09:51+08:00

宗乡总会线上讲座“新时期下,引领宗乡会馆文化与融合活动的革命”,鼓励会员转型迎接新挑战 由宗乡总会举办的线上讲座“新时期下,引领宗乡会馆文化与融合活动的革命”,于2020年9月6日通过Zoom视讯平台举办,吸引了92人参与。 讲座开始前,出席者开心截图留念 本次活动邀请了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委员兼融合大使运佳博士主讲。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的他在讲座中分享了如何有效应用线上平台,例如:Zoom作为线上会议、沟通和举办活动的工具。 线上交流平台的使用 运佳博士提到,如今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在线下以传统模式举办的活动都开始转移到线上举办,而在线上举办的活动遵循了几个原则,即“可传播、可参与、可执行、可展示”。 运佳博士以宗乡总会线上端午节嘉年华作为例子 他以早前宗乡总会在线上举办的“端午节嘉年华”为例,委员会特别设置了活动官方网站,还有“粽香除疫绘画比赛”和“屈原粽子大作战”线上游戏。这个项目转移到线上举办后,主办单位能够通过网络的数据分析,更了解活动的优势及弱势,从中检讨改进。 除此之外,运佳博士也透露,在后疫情时代,活动主办单位可以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从而增加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最后,他也提出活动的主办方应如何善用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从而让活动更好地促进本地社会融合。 网络平台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 运佳博士建议,主办方须针对活动受众的背景、年龄、参与的目的和内容等,根据不同需求,利用不同的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他举例,本地新移民大多数使用微信,而时下年轻人则更倾向于Instagram、抖音短视频等,运用这些社交平台,能有助于吸引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士参与活动,从而促进社会融合。 讲座的尾声,运佳博士进行了讨论环节,与参与者互动交流。

“新时期下,引领宗乡会馆文化与融合活动的革命”讲座2020-09-14T16:09:51+08:00

2020年07月21日

粽香除疫绘画比赛

2020-07-21T17:23:21+08:00

粽香除疫绘画比赛成绩已出炉! 本次的粽香除疫绘画比赛以“新加坡众志成城抗疫情“为主题,结合端午祈福,展现青少年儿童在疫情期间,保持积极与乐观的心态,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次比赛共收到146份作品,恭喜各位得奖者!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 www.duanwucarnival.com 儿童组 首奖得主 Goh Chiling, Monica 年龄:8 Zhang Min Qi 年龄:12 杜艾轩 年龄:11 二奖得主 Kuo Kai Tong Ashley 郭凯童 年龄:10 Ruby Guan YiChen 管翊辰 年龄:10 Zhou Ruiting Sara 年龄:6 三奖得主 Ethan [...]

粽香除疫绘画比赛2020-07-21T17:23:21+08:00

2020年06月08日

“当我们宅在一起”短视频竞赛

2020-06-12T01:27:31+08:00

“当我们宅在一起”短视频竞赛的总冠军和“最受欢迎奖”成绩已出炉! 恭喜 @ronlowphoto温馨感人的视频获得评审青睐,摘下了总冠军。视频内容着重在家人之间的互相关怀与扶持。因此,无论遇到什么难关,只要有家人相伴肯定都能携手渡过。同时,也恭喜 @the.music.eveninger, Ang Hock Chye 和 Jaze Ong 获得“最受欢迎奖”! 大奖得主: @ronlowphoto (www.instagram.com/p/CA2y8jcA9t5) 最受欢迎奖得主: 1) @the.music.eveninger (www.instagram.com/p/CASqd9YFHs1) 2) Ang Hock Chye‎ (www.facebook.com/sghometogether/posts/119360153097760) 3) Jaze Ong (www.facebook.com/sghometogether/posts/116047650095677) 谢谢所有参赛者的作品,发扬新心相连的精神!欲观赏所有得奖作品,请到 www.sghometogether.sg。 短视频竞赛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以及 Zaobao.sg 联合主办。

“当我们宅在一起”短视频竞赛2020-06-12T01:27:31+08:00

2019年11月02日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之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20-04-20T01:07:11+08:00

“没有人天生就一直充满勇气,是在一张张的照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中,一个个的故事中,给我力量与勇气。”新生代摄影师张弦于11月2日出席宗乡总会主办的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之“用生命影响生命”时,如此阐述她的创作理念。这场讲座吸引了约80人出席。 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电脑系博士的张弦,在2012年成立了ASquare摄影工作室,3年后成立了爱与梦想工作室,至今出版了《爱与梦想·新加坡》、《42.195 & Beyond》、《1045追梦的距离》摄影集,也举办了多项相关摄影展,作品广受好评。 新移民摄影师张弦带着她这些年的摄影集,出席“用生命影响生命”讲座 不少听众在交流环节上积极询问主讲者的创作理念 张弦在讲座中表示,她打造的“爱与梦想工作室”创作团队,一直以“唯爱与梦想不可辜负”为座右铭,希望以爱为信念,传递为梦想打拼的力量。在她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她擅长利用摄影镜头讲述每个鲜活生命的故事。 张弦在2015年参与三江会馆发行的《爱与梦想·新加坡》摄影集时,记录了50位新加坡人追梦的故事,作为当时庆祝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献礼,其中包括前“飞虎队”飞行人员何永道先生、已故本地华社领袖水铭漳先生、新加坡第一代木雕师傅葛敦义先生,还有其他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普通民众,他们为追求梦想的生活面貌。 张弦也透露,2018年她参加了世界马拉松挑战赛的极限之旅,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拍摄。除了拍摄大自然美景,更多的是记录马拉松跑者奔跑在世界各地的历程,以及从他们内心散发出来“永不放弃”的信念与力量,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这股与生俱来的生命力。这股动力也让她和创作团队参加了之后的“台湾环岛超级马拉松”以及“第十四届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等,开创了记录极限运动与梦想的摄影之路。 讲座结束时,张弦(右一)从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主任周兆呈(中)手中接获纪念奖状后,也回赠一套摄影集予主办单位,左一为委员兼讲座主持人运佳博士 活动照片:   FB.com/pg/SG.SFCCA/photos/?tab=album&album_id=2765096116843075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之 “用生命影响生命”2020-04-20T01:07:11+08:00

2019年10月12日

无名英雄系列之”新加坡建设者”文化之旅 – 红头巾

2020-04-20T01:27:13+08:00

宗乡总会“新加坡建设者”文化之旅带领百人探索红头巾建设的文化地标 配合我国开埠两百周年,宗乡总会举办的“新加坡文化之旅”今年特以“新加坡建设者”为题,带领公众走访本地19至20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与文化地标,了解建筑背后的建设者故事,借此向这些无私奉献的先贤致敬,鼓励年轻国人学习先辈的精神。 继首场活动介绍印度劳工的贡献后,第二场“新加坡建设者”文化之旅已于10月12日举行,率领110名公众走访新加坡河和牛车水一带,参观红头巾建造的建筑。 红头巾俗称“三水婆”,主要是中国广东三水县籍妇女。上世纪初,她们漂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大多进入建筑行业,用扁担跳着畚箕搬运沙石、水泥和砖块,为新加坡的早期建筑贡献良多。她们在工作时身穿蓝衣黑裤,脚穿以旧轮胎制成的胶屐,头戴用红布折成的方帽,“红头巾”因此而得名。 导览员以中英双语作导览,介绍了由红头巾建造的建筑,包括国家美术馆(前高等法院)、中国银行大厦、前亚洲保险大厦,以及附近的景点如:艺术之家(前国会大厦)、亚洲文明博物馆等,以及红头巾聚居的南京街、珍珠街、宝塔街等。 前身为高等法院的国家美术馆外由红头巾建造,参与者在参观的过程中听导览员讲解这栋建筑的历史 中国银行大厦历史悠久,50年代建立时以17层楼之姿成为当时著名的高楼和地标性建筑,门前的两座石狮子更成为了这栋大厦的标志 如今中国银行大厦里设有历史长廊,让民众更了解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这80年来的历史足迹 同样由红头巾一砖一瓦建造的前亚洲保险大厦,是战后的建筑遗产,如今门前的柱子上依然保留了大厦开幕时的纪念石碑 文化之旅也路径位于新加坡河上历史悠久的加文纳桥 已有百年历史的海唇福德祠,在以前是一座靠海的大伯公庙,如今已成为一间博物馆,里面摆设了一座模型重现早年景象 活动结束前,导览员以一身红头巾的穿着,为出席者阐述早期红头巾的工作情况,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照片: FB.com/pg/SG.SFCCA/photos/?tab=album&album_id=2707356862617001

无名英雄系列之”新加坡建设者”文化之旅 – 红头巾2020-04-20T01:27:13+08:00

2019年09月15日

“数码后期修图”摄影工作坊

2020-04-20T01:38:31+08:00

约200人参与"数码后期修图"摄影工作坊,为第二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做准备  宗乡总会于9月15日在新加坡南安会馆举办了“数码后期修图”摄影工作坊,邀请了新加坡彩色摄影协会副会长张荣刚担任主讲嘉宾,分享数码修图的诀窍。这场配合第二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而办的工作坊,吸引了约200名摄影爱好者出席。 主办单位也邀请了身穿汉服的模特,并准备太极武术场景,让参与者进行现场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参与者也获得了专业摄影老师的指导,学习各种拍摄技巧,将场景拍出不同的效果。 身穿各式汉服的模特配搭凤山寺古朴的场景,成为参与者学习拍摄的教材 除了外景拍摄环节,由张荣刚主讲的摄影讲座也让出席者获益不浅。张荣刚早期擅长于彩色相片放大製作及暗房特技 (darkroom colour processing),更善于案头摄影 (still photography) 及室内灯光人像创作 (model studio shooting),近年来特别钟爱数码创意摄影 (digital imaging)。他在讲座中推荐了一些简易又好用的数码修图软件,并分享了多年来的摄影和修图心得。 摄影及修图经验丰富的张荣刚在工作坊中分享数码修图的诀窍 "数码后期修图" 摄影工作坊获得约200人参与 由宗乡总会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合主办,三江会馆、新加坡厦门公会和新加坡南安会馆协办的第二届“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现已开放报名,截止呈交作品日期为2020年1月31日。比赛设有三组类别,分别为“心系中华文化”、“心系多元文化”及“心系特选系列”。这项比赛鼓励公众透过摄影镜头,记录华族文化以及捕捉新加坡的多元社会风貌,并获得了国民融合理事会及新加坡彩色摄影协会的支持。

“数码后期修图”摄影工作坊2020-04-20T01:38:31+08:00

2019年08月24日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之 “我的新加坡情缘”

2020-04-20T01:47:41+08:00

与新加坡结下的不解情缘!狮城日本媳妇佐藤澪分享新移民生活 由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主办的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之"我的新加坡情缘" 已于8月24日举行,这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日本的新加坡媳妇佐藤澪女士分享她扎根狮城的故事,并吸引了100多人出席。 "我的新加坡情缘" 讲座吸引了100多人出席 曾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佐藤澪,对于定居在新加坡有不一样的见解 佐藤澪出生于日本东京,曾留学于韩国与中国,并且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学士学位和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这些独特的经历使她精通中、英、日、韩四种语言。 她在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时认识了新加坡籍的丈夫。毕业后,两人曾考虑过在日本或中国落地生根,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佐藤澪选择了跟随丈夫回到新加坡生活。 佐藤澪表示,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社会,人们能够包容与尊重多种文化,因此要融入本地并不困难。目前,她在本地一家日本通信社担任记者和翻译员,她也经常出席教会的活动,同时也是足球队里的活跃成员,这些社交经历使她在新加坡的生活多姿多彩。佐藤澪的兴趣是唱歌,曾参与第二季“中国新歌声”新加坡海选,并且成功晋级12强。 曾在日本、韩国和中国生活的佐藤澪表示,来到新加坡后最不习惯的,是常年闷热的天气,且她也认为政府的制度经常更新,让她觉得有些跟不上步伐。虽然如此,佐藤澪依然觉得新加坡是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尤其这里的交通十分方便,而且教育制度也很好,其培养逻辑思考的教育方式是值得许多国家学习的地方。 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主任周兆呈(左)颁发感谢奖状予佐藤澪(右)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之 “我的新加坡情缘”2020-04-20T01:47:41+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