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61,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Magazine, /跨越语言藩篱 ——刘锦煌更上一层楼

跨越语言藩篱

——刘锦煌更上一层楼

文 · 章秋燕     图 · 受访者提供

70年代,中英文戏剧泾渭分明,交流极少。从史料看,华语话剧与英语话剧界人士首次参与同一部戏,应该是1977年实验剧场制作的李廉凤的《剑有双刃》。直到1984年底,一部希望为华语和英语话剧观众搭桥的话剧《你只能活一次》出现在世界贸易中心的舞台上。这个能驾驭两种语言、一晚以英语演出,一晚用华语演出的演员就是刘锦煌。他可说是第一个能够跨越语言的藩篱,自如地在舞台上使用华语和英语诠释同一个角色,并深获好评的演员。

刘锦煌近照

现年72岁,性格开朗的刘锦煌自称是个挺害羞的人,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上舞台。他坦言若有人在他二十几岁时告诉他,他将站上舞台发挥才华,他肯定会嗤之以鼻。他笑谈当年在圣若瑟书院(St.Joseph’s Institution)虽参加辩论学会,但自己从不是那种爱抢风头或爱挑大梁的人。反之,他一向低调,凡事都让他人先上阵。他自认年少时比较“红毛派”,中文真的不行。故此,对他来说,最终能同时活跃于华语和英语话剧是个小小的惊喜。

在丽的呼声“更上一层楼”

1979年启动“讲华语运动”之前,新加坡华人的常用语是方言,因此方言广播剧、戏曲和讲古是本地华人最主要的精神粮食。刘锦煌在朋友的引介下,到“丽的呼声”参加试音,结果立即被录取,并开始接受训练,成为“粤语广播剧组”的一员。然而刘锦煌却是组里唯一没有完成训练的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当时的训练是和录音同时进行,录音室在楼上,而训练是在楼下的另一个房间。“记得那天我在接受训练时就被叫上楼到录音室,上楼后才知道他们缺人手,要我临时补上。接下来的好几个星期,在受训期间,陆续被召唤上楼帮忙录音。”最后,刘锦煌虽没有正式毕业,但他是众多学员中“上楼”机会最多的一个。

“丽的呼声”是培养演艺人才的摇篮。广播界和戏剧界不少知名人士都出自“丽的呼声”。刘锦煌通过演广播剧,学会了演戏,学会了通过声音演绎不同角色。他庆幸自己的声音不属于“小生”的音域,因而有很多机会尝试新的角色。当时,“丽的呼声”每年都录50个星期,也就是50次录音,而他就录制了49次。后来,语言政策改变后,方言广播在80年代末逐渐被淘汰。但是刘锦煌并没有因此而离开“丽的呼声”,转而参加了“丽的呼声”开办的《华语话剧研究组》,因此他的华语突飞猛进,为他将来进军华语话剧奠定了基础。刘锦煌在完成课程后,本想担任兼职广播员。然而“丽的呼声”后来搬到裕廊,对他来说很不方便,不得已只好打消念头。

双语剧、粤语剧“更上一层楼”

刘锦煌说自己会参与第一个戏剧演出实属机缘巧合。他追述,1984年有一个叫Sam Tsang朋友刚从国外回返新加坡,打算组织一个戏剧团体,并想搞一场双语话剧演出。“我当时并不赞同他这个计划,毕竟在那个年代要筹集资金组织戏剧团体是件难事。要搞一场由同一组演员演出的双语(华语和英语)演出,更是难上加难。”果然不出所料,在遴选演员的过程中就遇上了难题,结果最终还是落得需要采用两组不同演员分别演出华语和英语话剧。不过,这么一场由不同组演员演出的双语演出,就无法兑现最初对赞助商Citibank的承诺。逼于无奈,Sam便向刘锦煌求助,邀请他同时参与华语和英语版的演出。这么一来,至少有一名演员符合了与赞助商的约定。最后,这部双语话剧《你只能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在1984年底隆重公演,也因为这场演出,刘锦煌遇到了他的第一位恩师——蔡曙鹏博士,使他的表演水平更上一层楼。

表演艺术年刊第三期刊登了《你只能活一次》剧作者HeleneChia的文章。她说:创作和演出双语话剧的初衷是希望促进华语英语戏剧群体的对话。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但这样有勇气的实验鼓励了演艺坊演出了双语版的《绝对信号》(编剧:高行健);实验戏剧俱乐部演出了双语版的《爱人》(爱尔兰编剧:Brian Friel,中文版翻译:张德顺);南洋女中的同一批学生演出了双语版的《茉莉公主》(编导:蔡曙鹏)。

之后,蔡曙鹏邀请刘锦煌加入艺联剧团。他的首部戏是1985年艺联剧团参加青少年剧展的《金鸡偷油》,他扮演被偷油老鼠冤枉的金鸡。刘锦煌不刻意在外形上模仿鸡的举动,而是以鸡喻人,使角色有独特的寓言特质,塑造了与戏里的猪官成对比的正直、诚实与善良的金鸡的形象。

刘锦煌(右)在艺联剧团上演的《贵妇还乡》中饰演阿德,王伟样(左)饰演污水镇镇长

之后,他参加了艺联剧团许多大大小小的演出,结交了很多艺术界的朋友。其中最难忘的是1988年曹禺的《王昭君》和2011年的《贵妇还乡》。蔡曙鹏导演邀请了曹禺先生题字,杨培贤(已故)为演出写了《美人怨》、《合欢被》、《长相知》和《昭君颂》四首曲,并指挥甘榜菜市联络所华乐团现场伴奏,由朱承安创立的新声合唱团演唱。该剧是华语话剧史上一个非常盛大的演出。在《王昭君》里演一个75岁的匈奴贵族乌禅木的刘锦煌说:“这是我第一次演古装戏,难度很高。我就照着自己的思考和想像以及导演的指导去揣摩。我非常喜欢《贵妇还乡》。这是蔡博士根据瑞士戏剧家迪伦马特的名著移植改编的剧本。该剧不仅让我获得一个很大发挥余地,更重要的是,导演把这部冗长的剧本巧妙浓缩,且活用艺术之家小剧场的不同高度和方向的空间,令我发自内心地佩服。”

刘锦煌在新明星粤剧中心剧目《宿世情仇》 里的造型

刘锦煌在大路剧社《零点相对论》里的造型

刘锦煌在1990年也曾受邀参加戏剧坊(TheatreWorks),演出李廉凤的《剑有双韧》,写董卓与貂蝉的故事。当导演William Teo宣布由他演董卓时,着实吓了一跳,因为董卓与他个人形象截然不同。然而,导演说:“我不需要你成为一个胖子,我只需要你演成胖子。”这里的所谓胖子,其实是指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或许是我从未受过正式的演戏训练的关系,所以每回参与演出时,都会特别谦虚认真地向导演学习。”格外用心揣摩角色的他,把董卓的暴烈性格和内心柔弱残忍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刘锦煌参演了福海禅寺于1997年10月10日至14日假嘉龙剧院上演,为仁慈医院筹款的粤语舞台剧《虎度门》。他有幸在香港导演麦秋指导下,与香港著名演员米雪和谢雪心同台演出。麦秋回香港后,把新加坡群众戏放心地交给刘锦煌来排演,同时允许他把自己的想法加入戏里。“我感到很自豪,麦秋导演当时并没有修改我所排演的部分。”麦秋导演的肯定,是他迈向导演的第一步。

演而优则导“更上一层楼”

比起当一名演员,刘锦煌更喜爱当一名导演。“当一名好导演要花脑力和精力,顾及的层面极为广泛。从演员、台位、灯光、服装等各方面都必须考虑周详。每个剧本的内容、条件、风格、体裁都不一样,理性分析后,我能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剧中。很享受每个排演从无到渐渐形成一出完整剧目的流程。作为一名导演,我愿意听取演员的意见。毕竟使戏剧产生感染力,需靠演员成功地创造角色。我欢迎演员根据对人物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法,可以提出来商量讨论。如果对这出戏总体设计的概念没有太大的出入,我就会让他放手一试。”刘锦煌认为一个演员只有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才能演好戏。

2016年为欢庆建团60周年纪念,艺联剧团于7月23日和24日在艺术之家小剧场演出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儿童剧《夜莺》,并在蔡曙鹏推荐下,于8月2日参加了日本富山“世界儿童表演艺术节”。当时,刘锦煌在导演这出戏时,原打算让剧里的其中一名演员使用眼睛来笑、怒、失望或得意,把角色演绎得更为奸诈。然而该名演员在多次尝试后,认为单用眼睛诠释角色极为受限制,无法办到。故此,他必须为此放弃他最初的想法和构思,毕竟戏剧是集体创作,舞台也不同银幕便于特写眼神等细节。

在他导过的众多剧目中,令他感到自豪的是2019年成立的粤剧实践联盟在国家图书馆戏剧中心公演由刘满钻编剧的《虎符》。与艺联剧团1985年演出的《虎符》的结构不太一样。这个版本的《虎符》有《求救》《计议》《窃符》《合符》《救赵》《探牢》和《御审》七场戏。刘锦煌摆脱传统粤剧的演出格局,采用话剧手法呈献这部粤剧。他巧妙运用一个“歌队”贯穿全剧,人物塑造也不以传统戏的表演方式,战争场面也采用意想不到的编排,致力在传统粤剧的基础上寻求破格、重组、出新。他使用慢动作方式来编排战争场面,另外他也用闪灯产生特殊效果,让观众在台下看戏时,别有一番意境。场景布置上他力求精简:“在一个花园的场景里,我注入了在粤剧里从来没有的新尝试,我要男女主角原地踏步,改由那些树木行走,来产生男女主角步行的效果。这在粤剧里是个前所未有的突破。”

龚耀祥(右一)和刘满钻(右二)在刘锦煌导演的粤剧中深获好评

艺联剧团于2012年10月10日至12日在牛车水人民剧场隆重推出《新72家房客》,庆祝成立55周年。和艺联剧团24年前第一次推出以汕头为背景的潮语版《72家房客》不同,该剧以华语、福建话、潮州话、广东话、海南话、客家话等方言演出,刘锦煌还反串女角。刘锦煌笑说当初之所以会接下角色是始于一个玩笑,他曾开玩笑说自己愿意接演女角色,刚好有个女演员临时辞演,他就在其他演员的“怂恿”下接下了这个女角色。当时编剧极为不悦,但当他看了刘锦煌的演出后颇为欣赏,认为他所塑造的角色有别于梁智強家喻户晓的梁婆婆。于是,他亲自找刘锦煌道歉,并承认自己之前确实有偏见。刘锦煌坦言当他创造这个女角色时,不需以夸张搞笑的手法来演绎,因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是不须要夸张的,只要自然地演绎女性即可。在广东大戏里,他曾反串饰演过女人,但在话剧里却是他初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尝试。“我享受这个新尝试,当时我还向陈兆锦导演建议加入一点小桥段,让我的角色暗暗喜欢上金医生。所以,每次她和金医生说话时,都不敢正眼看她,眼神闪闪躲躲的。”

刘锦煌在《那年那夜那些戏》饰演过气男花旦

人生要有更上一层楼的心态

除了演话剧、戏曲、当导演外,刘锦煌偶尔也兼职当粤语司仪。“在综艺节目里,司仪很重要。尤其是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司仪要有应变能力。对我来说,粤语是我能完全驾驭的语言,使用粤语时,我感觉舒服,信心满满。”

2020年,刘锦煌退休了。即使退休了,他的生活依旧丰富多彩,戏里戏外都保持着更上一层楼的心态。疫情期间,他执导了新编粤剧《虎符》之《窃符救赵》,并于2021年4月24日在线上播出。此外,他也于2022年8月25日至31日实体参演了新加坡艺术剧场在艺术学校(SOTA)剧院的儿童剧《渔夫与金鱼》。刘锦煌说:“无论你活到多大岁数,你都必须抱着愿意学习的上进心态,并接受新事物。有了这样的心态,人也会更祥和平静。”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

Home/People, Yuan #161,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Magazine, /跨越语言藩篱 ——刘锦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