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笔守护记忆,以心传承文化 ——柯木林

    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本史书,更是一份对本土文化命脉持续追索与深切关怀的精神典范,值得世代铭记。 [全 文]

  • 在时间的缝隙中把守 ——当代文献艺术家许元豪

    他是一位文化守护者,倾毕生精力为后世保留研究和欣赏新加坡的艺术遗产,所收藏艺术文献档案涉及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全 文]

  • 南洋画家印尼之旅的真相 ——谈新书《峇厘1952:通过刘抗的镜头——四位新加坡先驱画家的峇厘与爪哇之行》

    这些照片经过细致编纂,再配合画家们的素描、画作、藏书、书信、日记等原始资料,汇聚成一部前所未有、详尽而鲜活的历史记录。 [全 文]

  • 新谣的传播与新加坡文化记忆

    新谣的传播与新加坡文化记忆 文图 · 周秀杰 新谣诞生的报道(图源:联合早报) 新谣是1980年代新加坡华族年轻人所创作的华语歌曲,反映了当时华族年轻人在身份认同上的迷茫与探索。新谣萌芽之初,广播、电视等是新谣的重要推手,近年来新谣作为一个重要母题,通过新加坡文学作品、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形式跨媒体传播。新谣的诞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是1960年至1975年出生的一部分新加坡华校生的集体记忆。1990年代之后在新谣式微之时,它却渐渐成为华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也被新加坡政府逐步认可。近年来,李显龙等领导人在国庆群众大会多次提及新谣,联结了政府与华族民众之间的情谊。 新谣的文化意义与大众传播 新谣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自下而上的文化创作精神,虽然受台湾民歌风格影响,但它融入了新加坡本土的多元文化背景。其音乐风格简单、旋律流畅、歌词贴近生活,突出了新加坡华族年轻人对自身文化认同和社会变革的表达。以华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南洋大学于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后,华文中学学子产生了焦灼、无奈与彷徨的情绪,需要情感抒发,促成了新谣的诞生。新谣的主题不仅限于怀旧和青春,也涵盖了社会关怀与个人情感,与主流的爱国歌曲不同,新谣更关注个体情感的抒发和社会现象的反思。 新谣的成功传播离不开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广播和电视节目为新谣提供了广泛的平台,特别是在《歌韵新声》等节目中,新谣歌曲频繁播放,使其迅速走入公众视野。新谣的受众逐渐扩展,从校园深入到整个社会。在这些媒介的帮助下,新谣不仅成为了那一代年轻华校生的表达方式,更在新加坡的文化建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新谣的文化价值不仅通过音乐本身体现,还通过影视作品得到了再创造与传播。在新加坡华人电影中,新谣作为华族文化符号,成为了重要的叙事母题,《轨道》《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爱过的一切》《我们的故事》等影视作品,将新谣的歌曲和时代背景紧密结合,通过影像叙事传递新谣的精神。新谣的审美特征在影视作品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再创作,它们成功地将新谣的文化情感传递给了更广泛的观众。 新谣的发展,源自新加坡这个移民社会的特殊背景。作为移民的后代,新加坡华人所经历的文化交织、历史割裂,使得他们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身份问题。新谣正是这种文化多样性与自我认同追寻的产物。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语境下,新谣通过融合马来、印度、华族等文化元素,在音乐语言上找到了属于新加坡的独特声音。尽管新谣的编曲较为单一,歌词有辞藻堆砌、意境欠缺等问题,但它在上世纪80年代以一种轻松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背景转化为公众能够接受的艺术表达。 新谣的文化地位与话语构建 [...]

  • 从吴素琴的艺术人生看新加坡芭蕾舞的发展

    因为爱,珍惜爱,她把人生爱的同心圆写下来。 [全 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