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60,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Magazine, , /海峡华人的宗亲网络:林汉河家族

海峡华人的宗亲网络:林汉河家族

文图 · 陈煜

红框所示为九龙堂碑记中林翠龙、林汉河兄弟捐款记录

位于广东民路的九龙堂落成于1928年,在建筑入口右手边的捐款碑记上,位列第4的捐款者很特别,是两个并列的名字——翠龙、汉河,捐款金额高达2100元。不同于其他出生于原籍的创办人,这两位捐款人是亲兄弟,哥哥林翠龙(常写作萃龙,1891-1957)与弟弟林汉河爵士(1894-1983)出生于新加坡富裕闽商家庭,是海峡殖民地知名的医生,也是活跃的英籍华族政治人物。

林汉河年少便以成绩优秀小有名气,中英文报道称其为“加东林清沙的儿子”。林清沙原籍思明县前头社(即厦门),是土地拍卖会的常客,不到而立之年已是大地主,将儿子送入英校接受教育成为专业人士,维系着华人社交与宗亲网络。林萃龙和汉河两兄弟继承家族网络,成为九龙堂的创办人和捐款人,在前堂供奉从元祖到父亲的4代5尊神主牌位。

思明药房的林家兄弟

林萃龙医生(图源:《林苍祐评传》)
林汉河医生(图源:互联网)

林汉河在新加坡的政治活动与社会声望,常常让人忽略他作为医生的正职。事实上,1920年从英国返回新加坡后,他在海山街开设思明药房行医。“思明”二字源于林家的原籍思明县,两兄弟以此为名在槟城和新加坡两地行医。

林萃龙与汉河两兄弟的教育经历相似,均先就读于圣安德鲁教会学校和莱佛士学院,再进入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学习。本地媒体提及林汉河曾在崇正学校学习,推测两兄弟均有一定华文基础。两人教育的不同之处是,林萃龙于1913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林文庆奖章毕业后,即前往槟城地方医院担任助理外科医生,1914年创办思明药房,从此定居槟城,成为当地儿科圣手。

林汉河在医学院学习两年后,于1912年6月26日前往伦敦接受私人教习辅导,1913年进入爱丁堡大学皇家医学院深造,1918年获得医学学位后曾在圣安德鲁执业,1919年受聘为北德文普通科医院的住院医师,后被合众轮船公司聘为驻船医师,1920年返回新加坡执业。

林家两兄弟除了在医学领域卓有成就,皆有积极外向的性格,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勇于为社群发声,成为海峡华人参政的典范。林萃龙是槟城辅支社、医生公会的创办人之一,曾担任海峡英籍华人公会及中华体育会主席,受聘为海峡殖民地总督咨询局、槟城华人参事局、执照局等机构的议员,1937年受封为太平局绅。

林汉河从小喜爱文学与体育,热衷于朗诵、辩论与演讲,在苏格兰时曾专研此道,于1915年获得当地公开演讲比赛的金牌,是以非母语参赛获此荣誉的第一位华人。返回新加坡后,他频频参加公开演讲,分享演讲技巧,登台表演朗诵,活跃于各类海峡华人社团,包括海峡英籍华人公会、海峡华人足球协会、海峡华人读书会、海峡华人体育会、扶轮社等。林汉河关注社会民生,且能言善辩,很快成为代表海峡华人发声的政治明星。

身为英籍海峡华人,林汉河效忠于英国政府,因其社会声望成为华社与政府沟通的渠道,1931年获封太平局绅,1941年获颁CBE勋衔。自1926年起被殖民地政府委以各种职务,包括市政局委员、教育局局员、评议会委员、立法会议非官守议员、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华人参事局员、咨询委员会非官守议员等。1942年新加坡沦陷,林汉河被日本人拘捕,被指控收听盟军广播而入狱,直至日本投降才得以释放。1946年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爵士勋衔,是继宋旺相之后第二位获此荣衔的马来亚华人。

海峡华人的宗亲网络

相较于两个儿子的社会声望,林清沙极为低调,目前仅知其为大地主,1898年至1921年间在拍卖会上买下大量房地产。早在1898年7月,林清沙购入实乞纳面积超过6英亩的永久契约土地,时年约26岁。1910年2月,他又在实乞纳买下超过5英亩的永久契约土地。此外,他也买下桥北路、柔佛路、跑马埔路、达士顿路的众多店屋房产,亦在桥北路店屋开设珠宝店。

林清沙在闽侨社群中享有相当声望,1905年被选为天福宫暨平粜局的18名协理之一,他所构建的宗乡网络亦体现在其身后事的办理上。1926年1月31日,林清沙在“加东红毛饭店后音峇律十号”家中逝世,享寿56岁(推测生于1872年左右)。本地德高望重的林氏宗亲,包括林路、林秉祥、林金殿、林妈宝、林戊己、林文姜,代表其家族刊登讣告主持葬仪,将其安葬于“大巴窑新塚”,即前武吉布朗工部局华人坟场。

林清沙与林路私交甚笃,两家关系密切。1925年林谋盛与家人南来新加坡,通过林汉河的介绍,他与弟弟谋晋破例进入莱佛士书院读书。1929年9月,林路在去世前3个月成立福安有限公司,委任林汉河为董事会主席。1927年12月的九龙堂通告中,林汉河虽被推举为列董事,但没有捐款,最终两兄弟捐献巨款,相信是受到林路的影响。

林萃龙作为槟城闻人,参与槟城林氏宗祠活动,1935年为厦门大学捐款1000元。林汉河除了在九龙堂担任董事,被中华总商会委任为特殊会董外,还受邀担任众多筹款会的名誉会长。例如:行余励志学社、光洋学校、星洲浚源学校、海天演剧筹款会、上海南洋高级商业学校星洲演剧筹款会、星洲幼稚园游艺筹款会、中华女学、女子体专两校演剧筹款会、崇本女校建筑校舍游艺筹款会等。

思明前头社林氏世系

林萃龙和汉河在海峡华人社团中更为活跃,尤其是林汉河,在英国长达7年的学习生活,加深了他对于祖家的热爱和忠诚,一直被认为是亲英人士。然而,这两位兄弟在九龙堂供奉祖先牌位,显示出他们的家族传承以及与这个宗亲组织的渊源。

前堂中龛左格中有5尊祖籍地标注为“思明县前头社”的神主牌位,按照摆放位置从高到低分别是:编号CL-I09的牌位主为林硕举和张挑娘,奉祀人为孙翠龙、汉河;编号CL-H05的牌位主为林其一与曾妹娘,奉祀人为曾孙翠龙、汉河;编号CL-G04的牌位主为林载与夫人,奉祀人为元孙翠龙、汉河;编号为CL-G08的牌位主为林■与郑添娘,奉祀人为侄孙翠龙、汉河;编号CL-D11的牌位主为林清沙与周氏,奉祀人为男翠龙、汉河。

这5尊牌位均为林萃龙和汉河两兄弟所立,从与牌位主的关系来看,他们为元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叔祖父母以及父母,这四代祖先供奉牌位。牌位安放的位置以祖父母为最高,其次为曾祖父母,其下方是元祖父母与叔祖父母,最低的位置是父母。其顺序与传统做法略有不同,叔祖牌位的出现暗示林清沙南来可能与其有关。

海峡华人兄弟在宗族姓氏祠堂为家族4代人供奉牌位是罕见的。目前尚不清楚林萃龙和汉河兄弟设立牌位的原因,从牌位制式上推测是同时供奉的,却并非建堂时所立。以他们的捐款额而言,建堂之初即可在中龛中供奉祖先牌位,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后来才在中龛左格供奉5尊牌位。

槟城林氏忠孝堂庆贺林苍佑(右二)蝉联首席部长(图源:《林苍祐评传》)

1957年,林苍吉(左三)与同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图源:互联网)

林萃龙与谢瑞云育有4子4女,4子均在欧美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专业人士。长子林苍佑医生继承思明药房执业,是马来西亚著名政治家,曾任马华公会总会长、槟城首席部长等职,册封为敦,被誉为“槟城之父”。次子苍树为药剂师,三子苍明为会计师。四子苍吉为本地先锋建筑大师,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封拿督斯里,代表作品为新加坡大会堂、裕廊镇大会堂、槟城光大大厦等。二战后林萃龙淡出政治与社会活动,热衷于花卉园艺以及摄影,曾获得多项国际摄影大奖。他于1957年5月28日病逝于槟城中央医院,享年67岁,葬于峇都眼东福建坟场。

林汉河与蔡成娘于1921年结婚,育有一子两女,其夫人亦活跃于公共事务,1948年3月获封为新加坡首批18位女太平绅士之一,曾任女太平局绅委员会主席。作为两校的杰出校友,林汉河促成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和莱佛士学院于1949年合并成为马来亚大学,并于1951年获得该大学颁发的法学博士学位。二战后林汉河曾出任公共服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7年兄长过世后淡出社会事务,于1983年3月23日在本地去世,享年88岁。

结语

林清沙在新加坡事业成功,将林萃龙和汉河兄弟培养成专业人士,这是早期华商家庭所期望的,实现了家族南来落地生根。两兄弟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注,使得他们不拘泥于专业领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成为海峡殖民地华人的代表。

尽管未如原籍出生的华人一样关注中国事务和参与华社组织,林萃龙与汉河兄弟,因父亲建立的宗亲网络参与九龙堂的创办,并供奉家族4代祖先牌位,显示出海峡华人家族能够保持与宗族的联系,也展示林路在宗亲中的崇高地位与领导力。他不仅能团结各方言群的宗亲,也能集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宗人,在1920年代末世界经济大萧条之际,领导宗亲筹集大笔经费兴建九龙堂。

林萃龙与汉河所代表的海峡华人家族对于九龙堂的支持,显示当时开放多元的社会形态。身为基督徒的林汉河,接受在九龙堂供奉祖先牌位的做法,对祖先的崇拜追思是超越宗教与身份的家族行为。因为两兄弟的孝思,思明前头社林家谱系得以留存在九龙堂,海外香火得以延续,这也是九龙堂创办的宗旨。

(作者为ON-LAB创办人兼主持人、本刊编委)

Home/People, Yuan #160,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Magazine, , /海峡华人的宗亲网络:林汉河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