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山双林寺

文 图 · 虎威

我和莲山双林寺的情缘最是奇特。学生时代就听闻大巴窑有一座叫双林寺的寺院,也很喜欢双林这个名字。然而,一直到当了建筑师并选择了古迹保留作为专科后,才第一次到那里参观,在负责当时“落架大修”建筑师的带领下,了解正在进行中的工程。

有那么巧,往后另外两次的走访,都遇上双林寺某些部分在修建,直到目前还未一睹其整体的面目。

了解几个名称含意

组屋林立的大巴窑从前是个偏远的地方。其名称是福建话“大”和马来文“Paya”变音的合体,意思为大沼泽,所指的应是此地的原貌。后来,定是沼泽被填平了,变作“山芭”,至1960年代在新镇发展计划下,进而成为继女皇镇之后我国第二个卫星镇。

我爱想像在1898年当商人刘金榜献地建寺时,这一带的乡野风貌。会不会有座山,像莲花般开放?会不会有两片林,让寺院深藏其中?关于前者的想象是正确的,但对后者的猜想就大错特错了。原来双林和佛陀在印度北部拘尸那城外的娑婆双树下涅槃的事迹有关,更有佛学上的寓意。

莲山双林寺是一座禅宗丛林。查佛教禅宗的丛林制度始于唐代,丛林可以理解为很多出家人聚在一起专心修道、遵守清规、融合相处的寺院,也指草木不乱生乱长,比喻法度、规矩。

体验一座寺院恢弘

大巴窑新镇的建设和同时期泛岛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双林寺不再远离尘嚣。若开车往此寺定要经过组屋阵,甚至像开入其中一个邻里,而高速路上的风驰电掣简直就在寺院旁边不住地喧哗。

然而,当我们抵达双林寺范围时,还是感觉清净。只见前方有一近一远两道牌坊,还有一座巍巍的石塔。右边有半月池,池后有照壁。左面则可见通往寺院三进庭院,位于其中轴线上的山门。是照壁隔开了泛岛高速公路,联同上述元素和无数绿树营造了一个极其清幽的庭园。

按传统坐北朝南的双林寺,除山门外还有三座建筑坐落于中轴线上: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座建筑前面皆有院落。另有钟楼、鼓楼设于东西两侧,藏经阁置于法堂上方,佛学院、图书室、僧寮、斋堂等立于不同位置。不但设备齐全,在怡人尺度中更有恢弘气势。

细赏几处建筑特色

一开始,双林寺便与中国福建关系密切。刘金榜居士祖籍漳州府;开山住持贤慧禅师祖籍泉州府,并且是福州怡山西禅寺的传人。最初兴建的是法堂楼,而当时的工匠及石料都源于福建,仅大部分木料购于南洋。

源自福州、泉州、漳州的式样,在双林寺内都可见到。乍看这三种式样没什么不同,原来差别尽在细微处。最有趣的是在同一座建筑物上可看到属于不同原产地的式样。且以建竣于1907年的大雄宝殿为例:这座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的建筑,上檐和下檐由不同匠派建造。简单地说,上檐翼角翘起的弧度较大,是福州式;下檐的较小,是泉州式。两者的差异在旧照片中所见,宝殿的昔日风采里尤其显著。

双林寺大雄宝殿内部另有一亮点,不容错过。造访者只要举头仰望,就会见到三个华丽的藻井:中间的较大,两旁的略小,与其下所供奉的“三世佛”圣像呼应。这三个藻井外框皆呈四角形,层层升高,转为八角形至核心时再变为圆形,在本地建筑中应是绝无仅有。

大雄宝殿里的藻井

大雄宝殿下檐翼角属泉州式

回忆数段古刹情缘

第一次亲睹藻井是在1995年冬的北京之旅。那是我第一次访京城,对所见的中国古建筑尤其是紫禁城留下极美好的印象,曾为太和殿内与皇帝宝座呼应的藻井赞叹不已。而双林寺大雄宝殿里的藻井,是否来自皇家传统,或与之平行发展?一说藻井源自佛教石窟,有待考证。

在同一段旅程里,我也到郊外的红螺寺参观。那是中国北方佛教发祥地,一座很具规模的丛林。当时,不知道后来会经常到中国出差,甚至常驻。所参观的中国佛寺渐多,包括因一首诗而往的姑苏寒山寺;一段名僧轶事而访的杭州灵隐寺;一则民间传说而走一回的镇江金山寺。这些古寺,都使我有历史、文化、建筑知识上的收获。的确,人在神州大地如不看佛寺,不啻走宝。

双林寺就像上述古寺,犹如一本读了再读仍会有新发现的书。可巧每次造访都遇到其不同程度的修缮,对我来说或有小小不足,对它来说肯定是件好事。在这组建筑超过百年的悠长岁月中,有些木构件因蛀蚀而毁坏,有些部分因更新不得法而影响整体和谐,都须改善。目前正在进行的工程,包括钟楼、鼓楼的恢复原貌。期待当有一天果能一览莲山双林寺整体时,这座丛林古刹将以最佳状态相迎。

作者为本地建筑师兼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