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新加坡语言风情的窗口 ——读《多元和统一: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
汪惠迪2022-11-07T20:55:34+08:002013年6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了拙文《“同姓异拼”需要规范吗》,后来,我据以改写为《“同姓异拼”和“异姓同拼”》,发表在上海的《咬文嚼字》“华语圈”专栏(2017年11月)。这两篇文章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新加坡的一种奇特的语言景象。 [全 文]
2013年6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了拙文《“同姓异拼”需要规范吗》,后来,我据以改写为《“同姓异拼”和“异姓同拼”》,发表在上海的《咬文嚼字》“华语圈”专栏(2017年11月)。这两篇文章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新加坡的一种奇特的语言景象。 [全 文]
1984年10月,我应聘到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旗下的《联合早报》工作,随身携带的唯一“宝贝”便是一部1980年2月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1版(修订本,繁体字版)。 [全 文]
中心成立后,周教授策划设置与中国、中华文化有关的课程,同时制定学术研究与交流规划,以便展开与海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借以带动新加坡的华语研究,以期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全 文]
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大文豪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州眉山县人。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21岁,初次离开家乡,上京(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准备参加科考。翌年,他参加礼部的考试,与弟弟苏辙双双考中进士。四年后,苏轼再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那时,董传(河南洛阳人)适在凤翔,正准备参加科考,跟苏轼过从甚密。 [全 文]
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去编词典,因为这种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 [全 文]
瘟疫流行,地球人无论居住在村东还是村西,村南还是村北,也无论肤色黄白黑棕,或信仰三观有所不同,都面对一个共同的头号敌人 —— 新冠病毒,因此必须团结一致,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同抗敌。 [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