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Literature, Yuan #152, Yuan Magazine, /汇入大海的小溪

space

《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1999年)

“华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全球华语词典》前言,商务印书馆,20105月,北京)6年后,这部词典的升级版《全球华语大词典》的序文说:“所谓‘大华语’,就是以普通话/国语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商务印书馆,20164月,北京)升级版在“华语”前加“大”字,同时在“普通话”后加“国语”,用“/”分隔。 

“/”叫分隔号。中国官方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Generalrules for punctuationGB15834-20114.17.3.3说,分隔号“分隔供选择或可转换的两项,表示‘或’”。“或”是连词,表示选择。假如选择的话,选择者可以各取所需。中国大陆会选“普通话”,台湾地区会选“国语”,新马只会选“普通话”,不会选“国语”,因为新马两国的国语都是马来语。 

如此说来,“华语”和“大华语”岂不是没什么区别了?不是,区别还是有的。 

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说:“有学者用‘大华语’指称全球华语,以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它和‘华语’又是什么关系?‘华语’是一种语言,‘大华语’是一种视角。‘华语’本身已经是一个跨国跨境的概念,所以我们在提及世界各地华语的时候,只要在前面加上限定成分,说成‘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等即可。”(详参《关注全球华语大有可为》,《咬文嚼字》2019年第9期,第46-47页)这就是说“华语”是一种语言,“大华语”是一个观察、审视全球华语的角度。对一般民众来说,他们才不管什么“视角”不“视角”呢。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有四种: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淡米尔语,英语Tamil的音译,新加坡华人惯用,中国叫泰米尔语)。英语是新加坡政府和私人机构的行政用语,也是新加坡各族人民相互沟通的共同语,故称“族际共同语”。 

笔者在拙著《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Times Dictionary of Singapore Chinese,新加坡联邦出版社,1999年)的“前言”中曾说,新加坡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而在词目“华族”下给出的解释是“东南亚国家华人指自己所属的民族”。华文是华语的书面形式,记录华语的符号是汉字(Chinese character),新加坡华人避“汉”而称之为“华文字”。华人、华族、华语、华文、华文字是新加坡华人在谈论华语言文字时常用的一组名称。 

1984108日,笔者应新加坡新闻与出版私人有限公司之聘,从香港到了新加坡,第二天就到在亚历山大路的公司人事部报到。公司安排我住在武吉知马路上段美世界中心URA的一座公寓内。新家安顿之后,熟悉一下周边环境和上下班的交通路线,从16日起,我就上班了。

当时,我的职称是“新闻改写兼培训”,主要在《南洋·星洲联合早报》新闻编辑组改稿。我比组内同事提前两小时上班,一上班就阅读当天出版的报纸,检查在文字运用上有无失误之处。如果发现字词句运用上有不妥或可商榷之处,就记录下来,然后交给张清江先生,张先生也每天都检查报纸文字的运用。我们都必须对自己所查出的问题加以评改,最后由清江兄编辑,印成单张(A4),分发给每位同事参考,俾便改进。其时,林佑璋先生(原甸)跟我相对而坐,跟我一样,每天也得埋头看报。说得好听点,清江、原甸和我都充当事后诸葛亮,专放马后炮。我们仨也许是《联合早报》忠实读者中的忠实读者了。 

由于工作需要,有时管理层指定我通读整份早报新闻、副刊或广告,就某个专题做计量研究,然后提呈专题报告。最有趣儿的是,余共华先生任副总(分管副刊)期间,就曾要我专门研究早报上刊登的讣告,并提出改进意见。早报广告版的一大特色是讣告多、版位大,我曾听说有的读者每天一拿到早报就先翻讣告,看看有没有亲朋好友走了。许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看不懂讣告,只知道那是讲死人的事儿。 

我是从中国大陆到香港然后到新加坡的,在大陆时,教了23年现代汉语。由于长期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因此每到一地,尤其是陌生地方,对语言特别敏感。我每天这么读报,一个个新加坡本土特有词语对我来说都富有眼球效应,吸引着我对它必须另眼相看。比如“爽”“显”“巴刹”“卜基”“吃风”“德士”“乐龄”“叻沙”“隆帮”“罗杂”“组屋”“马赛地”“拥车证”“摩摩喳喳”“五C”“U转”“MC”“CPF”“HDB”“PIE”“NTUC”等等,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一叶知秋,一雨知寒,一语知人、知心、知事。词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一词一语中可以窥探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有助于人们对社会进行全景式解读,因此,收集、整理、研究新加坡本土词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由于当时还没有用电脑,因此我只得用最原始的方式,把这些词语的用例一个个地剪贴在一本记事簿上。后来,公司用电脑了,就储存在电脑中了。 

1994年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成立,周清海教授出任主任,聘请我担任中心的特邀研究员,课题是新加坡华语词汇。于是我决心整理所搜集的语料,目标是写一篇论文,编一本词典。 

随着新千年临近,我退休的时间进入倒计时。我不得不快马加鞭,加紧赶编了。在最后冲刺的那段日子里,节假日我都到公司工作,并且干到半夜,直到公司保安员到办公室“清场”熄灯时才离开。19997月,词典杀青付梓,年底就出版了。2000101日,我离开服务了16年的SPH回到香港。 

《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共收词语1560条(含副条),分为8类。条目除注音、释义外,还标注词类,每个词条一般举3个范例,大多选自《联合早报》,间或从《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选取。大多数条目另有“说明项”,内容为词语来源、词语背景、语用比较、用法商兑、又作形式、参见条目、语用辨误、外语对应等。这个版块是我最花心血的部分。幸运的是我在报馆工作,多亏我的同事大力支持。当我向他们请教时,他们总是热情地、不厌其烦地释疑解难。特别是早报采访组的同事,给我帮助最大。光阴荏苒,20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恰如昨日,历历在目,铭记心头。 

例如“万字/万字票”,释义区区6字:一种博彩形式。但是“说明项”写了378字,说句笑话,是在教人赌博啊。“初庭”的“说明项”写了1152字。我觉得唯有如此,读者方才明白,因为这部小词典的主要读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1996年的统计数字就显示,到新加坡的中国人(包括港澳台地区)每年有106万,日均2867人。词典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新加坡、了解新加坡的窗口。有位北京的编辑,看了我寄赠的词典,写了篇书评,题目就是《读词典,逛新加坡》。 

本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始筹划编纂《全球华语词典》。2004年新马编写组在新加坡率先成立,并先行试编。笔者忝为新马组主持人,便以《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为基础启动编纂工作。周清海教授任审订,小组成员有郭熙、徐复岭、林万菁、谭慧敏、钟天祥5位,徐复岭教授是闻风而动,半途加入的,独自编写了泰国词语800条。艰辛6载,20105月,由李瑞环(中国)、李光耀(新加坡)任荣誉顾问,收录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使用的华语词语大约1万条的《全球华语词典》问世。

2010517日,《全球华语词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首发式,李光耀专程莅临。会上李光耀提议编纂词量更大的华语词典,李瑞环当即表示支持。又6载,20164月,《全球华语大词典》出版,全书五百余万字,收录华语词语约88400条,其中单字条目约9400条。翌年,新加坡名创教育集团(Published by Marshall Cavendish  Education)获授权出版了新加坡版。 

《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犹如一条小溪,它流入大河,最后汇入大海。 

《全球华语词典》(2010年)

《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年) 

space

本文为回忆录《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之一 

(作者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前语文顾问)

space

Home/Literature, Yuan #152, Yuan Magazine, /汇入大海的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