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 People, Yuan #175, Yuan Issue,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集各种艺术于一身的音乐奇才 ——易有伍

集各种艺术于一身的音乐奇才

——易有伍

文 · 郭永秀     图 · 受访者提供

喜欢音乐的朋友一定听说过香港雨果制作公司HUGO Productions(HK)Ltd.。这家公司制作了许多风靡中国、东南亚乃至全球的高品质唱片,被称为HiFi(高度传真)唱片或者发烧碟。几十年来,雨果唱片引领了HiFi唱片或发烧碟的潮流,是中国最知名,也是最早的发烧唱片公司之一,其出色的录音与母带制作水平、严谨而丰富的文字内容与精美的包装,赢得广大乐迷和音乐发烧友的一致赞誉。

2024年10月易有伍摄于西藏阿里冈仁波齐峰

雨果制作公司的特色是出版中国民歌民乐、戏曲曲艺、管弦乐作品,以及由中国人演奏或指挥的外国音乐专辑。鲜有人知的是,雨果公司的创办人和制作人是一位新加坡人,他就是音乐家出生的易有伍。易有伍致力于开拓中国民族录音的新领域,发掘和培养中国音乐人才。雨果唱片在他的坚持下,如今已成为全球知名的民族音乐品牌,为无数优秀的华人音乐家提供了平台,从而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雨果公司制作的古琴唱片

雨果旗下阵容强大,云集了吴兆基(古琴)、陈培勋(作曲)、曹桂芬(古筝)、夏飞云(指挥)、朱哲琴(歌唱)、张维良(埙、萧),以及陈蕾士、李汴、邱雾、戴琦、罗小慈、祁瑶、林乐培等众多民族音乐艺术家。此外,雨果还与华裔小提琴家薛伟和钱舟,华裔大提琴家兰洁等华人艺术家广泛合作。同时,雨果还与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华夏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青岛少年儿童合唱团等优秀艺术团体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录音技术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雨果公司在录音设备和录音技术方面,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雨果公司的当家录音师易有伍1977年到香港中乐团任演奏员,后又在香港音统处任二胡老师与乐队指挥。1984年后从事音统处推广组的工作,1986年创建了雨果唱片公司。

易有伍涉猎广泛,活跃于多个领域,包括音乐演奏、指挥、教学、编曲、音乐行政管理、唱片录音、后期制作(Mastering)、HiFi音响、绘画、书法、摄影等。

1995年我受邀在职总的“心电台”FM100.3与广播员“开心”庄庄联合主持每周一次的音乐节目,节目内容包括古典、流行、爵士、民歌、华乐、交响乐、古典音乐、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原始音乐、地方戏曲、歌剧选曲、现代音乐、校园民歌、世界经典、民族音乐等。这些节目的来源主要就是雨果公司的唱片。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雨果公司的制作,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易有伍这个人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第一张令我惊艳的雨果激光唱片是《黄孩子》。这张属于新世纪音乐的华文歌曲唱片由一位年轻女歌手朱哲琴演唱。她以其激情、感性、音域宽广、如天籁之声的嗓音,加上深沉低回、撼动人心的低音,开启了歌曲新天地。雨果的制作,特别是在民族音乐的保存、发扬和传播方面,把唱片质量大幅度提升到HiFi的境界,对音乐界及音响界的影响极大。朱哲琴过后曾经录过另一张《阿姐鼓》的唱片,在中国销量超过一百万张,全球销量达300万张。

摄影与HiFi音响方面各有成就

此外,易有伍在摄影方面也颇有造诣,许多雨果唱片封套上的照片都是他亲手拍摄的。他开始摄影的时候,用的是Yashica、中国国产的海鸥牌,后来又逐步过渡到更好的器材如Angenieux等。他曾在新加坡举办过三次摄影展,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993年他在新加坡Paragon购物中心举办的摄影展轰动了本地摄影界。他对摄影器材更是如数家珍,对各种不同品牌的器材的优劣和特点了如指掌。近年来他还从事绘画,画中国画、油画、书法等,并举办了多次展览会。在艺术界或文化界,易有伍不啻是一位当代奇人。

我跟易有伍真正近距离接触是在20世纪90年代本地的一次HiFi音响器材展览会上。那是谭泽江主办的一场年度HiFi器材展,特别邀请他过来讲解一些唱片制作花絮,以及HiFi唱片与器材的优缺点。我在展览会上与他见面,感觉有点相逢恨晚。像他这样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出成绩的人,私底下却是一个平平实实,对人彬彬有礼、行事低调的人。

去年趁着他到新加坡“度假”省亲,前青年华乐团二胡演奏员的老友黄珊,特别安排我与他做了一次专访。多年不见的易有伍,除了头发花白以外,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他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说话不急不徐,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我想:沉浸于各种艺术之中,深受艺术的熏陶与感染,享受着艺术给予他的滋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就在他居住的组屋楼下,听他娓娓道来这一生奇迹般的机遇和事迹。

他说年轻时加入国民服役,起初感觉这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但是后来才发现:国民服役对年轻的他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如何随遇而安,随机应变;使他思想更加成熟,更有自信,更加能确定自己以后要走的路。

自学演奏、编曲、配器

1955年,易有伍出生在一个清贫家庭,小时候他住在阿里瓦街(Aliwa St)一间老店屋的二楼,楼下是商铺。全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生活。为了贴补家用,他小学时曾卖粽子和春卷等熟食。当时家附近有许多间善堂,善堂里面经常有人在奏乐,耳濡目染之下,易有伍喜欢上了音乐。最先是自学笛子,在崇正小学的时候他参加了合唱团,唱男高音声部。

中学易有伍进入博理中学,当时的同学有李诸福、罗长浩及后来的朱文昌等。中二的时候,他当了华乐队的队长,负责演奏扬琴。他也喜欢摄影,是摄影学会的会长。当时在华乐队里还有蓝营轩、陈美娥、陈维胜、黎仕凤、曾献峰等,可谓人才济济。

高中他就读于东林工艺中学,在那里几乎天天逃课,只为全心投入华乐。当时与他一起沉迷于音乐探索的,还有谭泽江。那个年代华乐刚刚起步,乐谱极为稀缺,他们只能靠黑胶唱片自己记谱,慢慢摸索出编曲和配器的方法。对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也全靠自学:听录音、看录像、读书查资料,再自己反复研究、练习。这种“无师自通”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演奏技巧的学习不够规范,但他出于对华乐的热爱,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乐此不疲。

高中时期,他已经开始在华中初级学院教华乐,学生包括陈景文、卓丽梅、洪彩兰、Sam Tan等人。那时他还经常带乐队到新加坡广播电台录音,广播员陆月馨经常邀请他们录制华乐节目。除了合奏曲目,他还常演奏独奏曲,如刘文金的《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等。这些作品难度极高,是当时二胡演奏者的“试金石”。他改编的《山歌与采茶调》也曾由朱文昌演奏并录音,朱文昌后来成为香港中乐团的笛子首席。

1968年至1972年,易有伍参加了新加坡教育部属下的青年华乐团,随团赴菲律宾、香港、瑞士、马来西亚等地演出。带队的是杨票敬,一位为人豪爽、乐于照顾年轻人的长者。1975年,易有伍加入了人民协会华乐团,继续深耕本地华乐的发展。

毅然离开新加坡到香港发展

跟随青年华乐团去了一趟瑞士以后,易有伍感觉到,假如这一辈子要在音乐上有所成就的话,就必须离开新加坡。因为当时的新加坡正处于建国初期,注重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在文化上很难有所发挥。因此,易有伍在结婚后的第二天,就毅然离开新加坡到香港去寻求发展。

1977年,易有伍跟吴大江离开新加坡到香港,一同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香港中乐团,担任二胡及高胡演奏员,成为中乐团初创时期的核心成员。待了一年半以后,薪资始终没涨。刚好香港音乐统筹处招募二胡教师,易有伍就报名应聘,自此开启了一段新的音乐之旅。他一边在统筹处教学,一边指挥多个乐团,如香港爱乐民乐团、青年中乐团、理工学院民乐团等。

1982年他转向艺术行政管理,管辖青年交响乐团,管乐团和中乐团等。1980年底到1989年期间,他一周要指挥五个乐团,每周平均演出四场,足迹遍及香港各个中小学。他还曾经指挥并带领香港爱乐民乐团到新加坡、台湾、美国等地演出。

有几次海外演出,易有伍录制了音带带回香港,松青唱片公司的老板听了很感兴趣,便主动替他出版了由爱乐民乐团演奏的三盘卡式录音带。后来香港其他唱片公司也开始邀请易有伍录制作品。就在这一时期,他为香港青年交响乐团录制了《芬兰颂》、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斯的《英国组曲》等,这可以说是他成立雨果公司的开始。

1986年,易有伍创建“香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有些人以为“雨果”是取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Victor Marie Hugo)的名字,其实不然,实际上是取自他自己的英文名Yugo(有伍Yew Goh)。雨果成立以后,他赶赴成都、上海、北京等音乐学院,录制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古琴曲,其中有张子谦、孙裕德、吴兆基等人的演奏;同时还制作了古筝系列和香港有名的新世纪音乐林乐培的创作。1994年,他到莫斯科录制了几张本地作曲家潘耀田的乐曲。其实这些录音并不赚钱,雨果的主要收入来自替别人的唱片录音及后期制作。

1993年,易有伍指挥高雄市立国乐团演奏《月儿高》

几十年来,易有伍和太太许黎姿共同经营雨果公司。雨果最大的贡献,是把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留下了录音,同时把早年录音效果奇差的黑胶唱片重新录制成激光唱片(CD)。这项工作影响了一两代人,对民族音乐的复兴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新加坡人,易有伍多年来积极推动新加坡本地音乐的发展。他曾为本地音乐家潘耀田、罗伟伦等录制了多张唱片,邀请叶聪到香港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合作,指挥并录制唱片,借此介绍和宣传新加坡华乐团。他把HiFi录音的概念,运用到他所录制的激光唱片中,开创且带动了HiFi激光唱片的新潮流。我们今天能够听到如此清晰无噪音的激光唱片音乐,不得不感谢易有伍所开创的HiFi音乐世界。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易有伍有着异于常人、非常敏感的听觉,他对所有的音乐,从古典到现代,从西洋到中国,从艺术到流行,他总能洞察每种音乐的优劣。在录音过程中,任何细微的杂音都无法逃过他的“金耳朵”。

易有伍与女高音黄红英

制作“天碟”、办画展和摄影展

在HiFi激光唱片领域,易有伍不仅在交响乐、华乐、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方面做出了成绩,在通俗歌曲方面,易有伍也替张学友、陈淑华、张惠妹、苏芮、蔡琴、邓丽君等许多著名歌星的唱片进行后期修复,也参与了一些电影原声音乐的制作,如电影《功夫》的音乐等。现今他所制作的许多激光唱片,都是HiFi迷经常拿来做试音的所谓“天碟”。

退休后的易有伍目前定居广东省佛山顺德,因为那里的天气好,附近又是美食中心。在那里他有自己的工作室、录音室和货仓。他经常往返于顺德、香港和新加坡三地。每年也会前往西藏摄影、修行,趁机锻炼身体,广交朋友。他说趁着现在身体还不错,可以走得动就到处走走,有时也开画展或摄影展,这都是他享受生活的方式。

提到雨果公司的情况,他说近年来已经比较少出唱片了,因为当年一出新唱片,虽然都非常畅销。但中国许多小公司看到有利可图,就疯狂地抄袭录制,仿冒品泛滥。耗尽心血,辛辛苦苦录制的新唱片,无良商家大量的盗版复制,根本无法再做下去。

易有伍的画作

回顾其一生,易有伍集音乐演奏、编曲、教学、指挥、行政管理、录音、唱片制作、HiFi音响、绘画、书法、摄影等各种艺术于一身,不管在哪个领域里都能做出好成绩,这是因为他的认真,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他对音乐的热情和执着,以及对民族音乐的使命感。而像他这样的人才,当年只有离开新加坡才能在艺术领域发光发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令人钦佩的是,易有伍虽然离开新加坡几十年,但从未考虑过放弃新加坡的国籍,他仍然以新加坡人自居。易有伍是新加坡的骄傲,也是音乐界和音响界的骄傲。

(作者为本地诗人兼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