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History, Yuan #175, Yuan Issue,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海峡华人知识分子的培育:林汉河医生

海峡华人知识分子的培育:林汉河医生

文图 · 陈煜

林汉河在爱丁堡拍摄的毕业照(图源:宋旺相,《新加坡百年华人史》)

1946年1月4日林汉河医生(1894-1983)获颁爵士勋衔,成为继宋旺相律师(1871-1941)之后第二位获此荣衔的马来亚华人。两位基督徒的年纪相差一代,都是出生于新加坡的英籍民,就读于莱佛士书院,后前往英国深造,返回新加坡后成为专业人士与社会改革者,作为华族精英参政议政,被视为效忠英国的海峡华人。

长期以来新马华社鲜少论及林汉河的社会贡献。1920年至1941年间由林博爱主持编撰出版的《南洋华人集传》多达五册,收录南洋各地三千多位华族名流,却没有记载林汉河。1950年本地出版的《新嘉坡华侨名人传》,以中英双语介绍本地华族先贤,包括林文庆医生与宋旺相爵士等,亦没有关于林汉河的信息。目前所知最早关于林汉河及其兄长萃龙医生经历的短文,是由宋旺相撰写发表于1923年出版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此文被翻译收录于1995年出版的《新华历史人物列传》。

笔者在研究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龙堂时,注意到林萃龙与汉河兄弟是该机构创办时位列第四的捐款人,在2023年出版的《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祖德宗功》的中英双语书中,以一个章节介绍这个祖籍厦门禾山前头社的家族,围绕兄弟二人在九龙堂供奉的五尊神主牌位,追溯他们父亲林清沙的南来生平,两兄弟的求学经历、社会成就与家庭状况。本文进一步以林汉河早期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为切入点,展示英国殖民时期马来亚海峡华族专业人士的成长以及社会观念的形成。

海峡华人的本土教育

林汉河的父亲清沙出生于厦门禾山前头社,少年时南来星洲经商,事业相当成功,本地媒体称其为“地主”。他与周幼娘所生的长子萃龙与次子汉河,以学业优异而闻名,新闻报道称他们是“新加坡加东林清沙的儿子”。天资聪慧的两兄弟年纪相差3岁,都接受英文教育成为医生,分别在槟城与新加坡开设思明药房,活跃于海峡华人社团,进而参与英国海峡殖民地的政务。

林家两兄弟的成长得益于华族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亦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地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富裕的华商家庭能够支持子弟远赴海外深造。宋旺相在其著作中简要介绍了林汉河的求学经历,当时两人关系密切,这些信息极有可能是林汉河所提供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节对林汉河在新加坡的学习经历做进一步分析,呈现当时海峡华人的本土教育。

林汉河于1912年6月底前往英国伦敦,在此之前他已在新加坡医学校完成两年学业,推测是1910年毕业于莱佛士书院。林汉河曾提及在该书院读了五年书,进而推测其在校时间是1905年至1910年。在进入莱佛士书院前,他曾在崇正华校(1903年创办)与圣安德烈教会学校(1863年创办)就学。在返回新加坡后,林汉河创办并担任圣安德烈书院校友会的会长,在1921年12月底举办的一周年庆祝晚会上,他致辞说:“这里是我智力启蒙之地,如今是新加坡最好的学校之一。”

对于林汉河早期教育影响至深的是由莱佛士于1823年创办的莱佛士书院,最初的名称是新加坡书院,现在的名称最早见于1866年的年报。1860年代,该书院提供的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拼写、听写、作文、语法、历史、圣史、地理、代数、天文学、年代学、自然科学、哲学、三角学和地球仪的使用等。1870年代,莱佛士书院在百胜路建成相当规模的校园,1879年女校正规化。1886年莱佛士书院开始提供大学前教育,这对于新加坡是划时代的壮举。一年前英国海峡殖民地设立高等教育教学金(1890年更名为女皇奖学金),该书院学生博得头筹,林文庆与宋旺相成为最早获得此项奖学金前往英国留学的华族学生。

1906年位于百胜路的莱佛士书院(图源:Roots)

莱佛士书院于1903年转为公立学校,因能提供高中教育,得以招募新加坡各所英校最好的中学毕业生,林汉河是其中之一。除了教授学生知识,莱佛士书院早在1886年成立辩论社,随后是板球俱乐部等各类文体学生组织,所提倡的辩论与体育精神对于成长中的林汉河有着深远影响。因为优质的生源与教育,该书院除了女皇奖学金得主,也有富家子弟出国深造,他们的成就刊登在书院简报,亦出现在马来亚各报刊,这对于在校学生是莫大的激励。英国留学返回新加坡后,林汉河加入1923年8月23日注册成立的莱佛士校友会并担任委员,创会主席是宋旺相。

留学英国的祖家情节

新加坡医学院最初的校址(图源:ROOTS)

新加坡医学院1911年增建的陈德源楼(图源:ROOTS)

莱佛士书院毕业后,林汉河与兄长萃龙一样进入新加坡医学校学医。1911年12月与1912年5月刊登的该校考试成绩显示,一年级学生林汉河先后通过了物理与骨科考试。然而,18岁的他于1912年6月25日乘船前往伦敦,抵达后聘请私人补习备考,次年进入爱丁堡大学继续习医,这显示当时马来亚与英国在教育资格认证上并未完全接轨。

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图源:网络)

林汉河前往英国继续学医的原因不明,可以确定的是其家庭足以支持高昂的留学费用,且对于爱丁堡大学的医学教育有所了解。事实上,他的莱佛士书院先辈——马来亚第一位获得女皇奖学金的海峡华人林文庆,1887年至1892年在爱丁堡大学习医,并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当林汉河进入爱丁堡大学时,林文庆的长子可胜也在那里学医,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各科职业考试。也是在这一年林汉河获得初级实践解剖学二等荣誉称号。

林汉河的英国医学注册证书(图源: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1918年10月,林汉河通过爱丁堡大学医学学士与外科学士学位(M.B.Ch.B.)的最终考试,于10月12日在苏格兰登记注册医学执业资格,他所登记的地址为新加坡桥北路662号。不难推测林汉河在为返回新加坡做准备,很快地找了几份短期工作以累积经验与资历。首先他得到爱丁堡大学两位高级讲师的推荐信,包括Robert A. Fleming医生(日期为1918年10月14日)与David Wallace医生(日期为1918年10月21日)。两位老师都称他是勤勉尽职的学生,对于工作充满热诚,充分掌握了临床医学知识。

带着他们的推荐信,林汉河随后前往苏格兰圣安德鲁工作了大约两个月,担任J. Hunter Paton医生的助手。Paton医生是圣莱昂纳兹与圣凯瑟琳女校的医疗官,在日期为1918年12月16日的推荐信中,他称林汉河是高效、忠诚与能干的助手,对他的工作表现相当满意:“他的专业技能娴熟,诊断迅速准确,有着丰富的治疗知识,病人往往为他文静绅士的举止与机敏所吸引。任职期间他住在我家,家里所有成员都很喜欢他。”

英格兰巴恩斯塔普尔的北德文郡医院(图源:网络)

结束了短暂的校医助手工作后,林汉河带着Paton医生的推荐信前往英格兰巴恩斯塔普尔,进入北德文郡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在这家医院工作了六个月后,林汉河赢得了两位主管医疗官的赞赏与推荐。在日期为1919年5月7日的推荐信中,Herbert C. Jonas医生写道:“他表现出非常高的工作效率,在麻醉工作和各种普通内外科病例的监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是位非常令人愉快与忠诚的同事,我满怀信心地祝愿他未来一切顺利。”在日期为1919年5月30日的推荐信中,Walter Cooper医生写道:“他的医术令医务人员和病人非常满意。他博览群书,拥有精湛的实践技能,是名出色的麻醉师。他是位有教养的绅士,与他共事非常愉快。”

结束了在北德文郡医院为期半年的工作后,林汉河等待新的工作机会以返回新加坡。很快他接到来自海洋轮船有限公司与合众轮船有限公司利物浦办事处医务监督的来信,这份日期为1919年6月18日的信函,通知他获聘担任该公司的随船医生。这份工作结束了林汉河在英国的7年青春岁月,而他一生对于祖家有着深厚的情感。

专业精英的社会贡献

大约在1919年末1920年初林汉河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凭借着英国执业医生证书与五封英国医生的推荐信,家境富裕的林汉河很快在海山街8号开设思明药房。事实上,他的兄长林萃龙医生在新加坡医学校毕业后,于1914年前往槟城任职于地区医院,很快辞职开设了思明药房。这两家药房有着相同的中文名称与不同的英文名称。作为专业人士归来的林汉河,立刻受到本地新朋故友的欢迎。1920年7月17日,留学前就参加的社团海峡华人文学协会,为他和另外两位学成归国的医生举行接风仪式。

林汉河喜爱文学、音乐与体育,热衷于歌唱、朗诵、辩论与演讲。在爱丁堡留学期间,他专门到Heriot Watt学院师从演讲学专家James Cook Newlands,于1915年获得演讲技巧与公共演说艺术一等奖章。1920年10月22日,业余绘画协会、华人基督徒协会、欧亚裔文学协会和海峡华人文学协会联合举办,由林文庆医生担任主席,林汉河在基督教青年协会礼堂进行了题为“文学的解读”,介绍当时本地鲜为人知的演讲学方法,吸引了众多观众。

能言善辩的林汉河关注社会问题,很快在各海峡华人、基督教、文学与体育团体担任要职。例如,1920年12月他已担任海峡英籍华人公会荣誉秘书。林汉河的崛起也是海峡华人社群所期盼的,需要合适的人选代表华族在殖民地政府中发言。自1926年起林汉河被委以各种职务,包括市政局委员、教育局局员、评议会委员、立法会议非官守议员、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华人参事局员、咨询委员会非官守议员等。值得一提的是,林汉河的留学经验与医学知识,使得他能够在健康、卫生、教育、市政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建议,对于新加坡的近代发展贡献良多。林汉河于1931年获封太平局绅,1941年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民事)。

日本人占据新加坡前,林汉河将妻子与子女送往澳洲避难,独自面对危险的时局,日本人以收听盟军电台为由将其拘捕监禁。李急麟建筑师在口述历史中曾提到,林汉河与其父关系密切,光复获释后第一时间赤脚来到他家,此景令他终生难忘。1946年1月4日,林汉河获颁爵士勋衔,众所期盼他重回政坛。然而,他以身体健康恶化为由前往澳洲疗养。返回新加坡后面对反殖民浪潮,林汉河担负起责任再度参政,其间促成1949年马来亚大学的成立。

(作者为ON-LABO创办人兼主持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兼任副教授)

The Nurturing of A Straits Chinese Intellectual: Dr Lim Han Hoe

Dr Lim Han Hoe (1894-1983) was honoured with a knighthood on January 4, 1946, becoming the second Malayan Chinese to be awarded the title after Sir Song Ong Siang (1871-1941), a lawye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illustrate the nurturing of a Straits Chinese intellectual in Malaya and how his views on nation and community were shaped during that time. 

Lim Han Hoe’s father, Cheng Sah, was born in Chengthau Village, Subeng County (now known as Xiamen) and arrived in Singapore at a young age. His first son, Chwee Leong and second son, Han Hoe, who were born to Chew Eu Neo, were notable for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two brilliant brothers, three years apart in age, were educated in English and became well-known physicians in Penang and Singapore, respectively. 

Lim Han Hoe studied at the Raffles Institution (RI) for five years, likely from 1905 to 1910. Following his graduation from RI, he joined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Medical School (renamed 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Medicine in 1921) to pursue a medical education. He embarked on a long journey to London on June 25, 1912 to further his medical studies in the UK. In October 1918, he obtained the degrees of Bachelor of Medicine (M. B.)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Ch. B.)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was granted his Medical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in Scotland on October 12, 1918. 

About a year after his graduation, Lim Han Hoe completed three short-term medical positions to gain work experience. Initially, with the testimonials from his two university lecturers (namely Drs Robert A. Fleming and David Wallace), he went to St. Andrews in Scotland for approximately two months to work as an assistant to Dr J. Hunter Paton, a Medical Officer at St. Leonards and St.Catherine’s Girls’ School. Secondly, he travelled south to Barnstaple in England, where he became a House Surgeon (later a Resident Medical Officer) at North Devon Infirmary. His six-month affiliation with this hospital earned him the testimonials of the two Hon. Medical Officers (namely Drs Herbert C. Jonas and Walter Cooper). Subsequently, he received a letter (dated June 18, 1919) from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in the Liverpool office of The Ocean Steam Ship Company Limited and The China Mutu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 Limited, which offered him a role as a Ship’s Surgeon.     

Dr Lim Han Hoe returned to Singapore and established the Subeng Pharmacy at 8 Upper Cross Street, likely at the end of 1919 or the beginning of 1920. Being an enthusiastic singer, reciter, debater and speaker, he attracted the public attention and quickly took on important roles in several Straits Chinese, Christian, literary and sports organizations. He rose to speak for the Straits Chinese community or more broadly, the Malayan Chinese. From 1926 onwards, he was appointed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o various positions, awarded the Justice of Peace in 1931 and subsequently th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C.B.E., Civil Division) in 1941.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Lim Han Hoe was imprisoned for tuning into the Allied radio station. During the turbulent postwar era, he stood up again as a Chinese political figure in Mal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