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长堤的昨日今生

文图 · 李叶明

在兀兰海滨公园码头眺望长堤

新加坡与柔佛州之间,隔着一条狭长的柔佛海峡。100年前,一道连接海峡两岸的长堤落成。如今,这道长堤可说是全球最繁忙的跨境通道,每天有25至40万人跨堤到对岸工作、学习、购物,或是探亲访友、度假休闲。在周末或节假日,跨越长堤的人数更多达50万。这道长堤将柔佛海峡两岸紧紧相连,见证了两岸的繁荣与发展,也让两地民众的情谊得以绵密共生、难分难舍。

两岸同庆百年史

建长堤的海峡殖民地总督基里玛爵士(图源:互联网)

新柔长堤是在100年前(1924年6月28日),由当时的海峡殖民地总督劳伦斯·基里玛(Laurence Guillemard)主持落成的。当年的这项大工程,与马来亚铁道在1909年通车有关。铁路修到新山后,从新山到新加坡仍需依赖渡轮运输。可是两岸间的货运量在短短五年内,就猛增了五倍之多,渡轮服务明显难以负荷。于是,在海峡上建一座大桥,就成了呼之欲出的解决方案。

可是在请来工程专家后,发现柔佛海峡涨潮和落潮时,海平面落差介于14米至21米。要在如此忽高忽低的海面上建桥,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殖民地政府选择了一个最传统的方案,宣布将建一道由花岗石堆砌成的长堤,堤面宽18.3米,长约一公里,以联通海峡两岸。

这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宏大的跨海工程,在历史上没有先例。殖民地当局预计耗资100万英磅,用5年时间建成。1920年4月24日,海峡殖民地总督基里玛爵士从新加坡乘渡轮北上柔佛海峡,登上停泊在海峡中央的海洋美人(Sea Belle)号,与柔佛苏丹依布拉欣会合。在这艘游艇两旁,是两艘载着500公吨花岗岩的平底船。在总督拉下丝带后,平底船上的花岗岩被推下船,沉入海床。海面上的船舶一起鸣笛,最后还放了五响礼炮,宣告新柔长堤在这一天奠基。

当时筑堤用的花岗岩来自武吉知马山和乌敏岛的采石场。石块大小不一,最大的可重达五顿。填海所需的石块总量,足以填满460个标准奥林匹克游泳池。当局动用了超过2300名劳工,他们以简陋的运输工具,将一批一批石块运至柔佛海峡中的施工现场,日复一日地不间断填海,最终筑起了长堤。今天,当你在武吉知马山和乌敏岛上欣赏那美丽的矿湖时,你可知道这里的石头去了哪里?

新柔长堤在1924年6月11日竣工。工程最终耗资1700万海峡元(当时海峡殖民地发行的Straits Dollar),大致相当于现在8亿7443万新币。这笔经费由马来联邦、柔佛州和海峡殖民地政府共同分担。

100年后,为庆祝这第一条连接新柔两岸的陆路正式启用,两地政府领导人在今年6月28日,共同到长堤上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纪念仪式。新加坡外长维文医生和柔佛州务大臣翁哈菲兹,率领双方代表团在柔佛摄政王东姑依斯迈的见证下,在新柔长堤零公里处、新加坡往新山方向的车道上,共同放飞了100只和平鸽,同时也在庆祝长堤100周年的纪念牌上签字并互换纪念品。为避免影响长堤上的车辆通行,仪式在10分钟之内完成。

过后,柔佛州务大臣翁哈菲兹率团跨过长堤,到位于兀兰地铁站旁的兀兰民事中心,与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一起为“新柔长堤 百年之情”特展主持开幕仪式。

唐振辉部长在致辞时说:新柔长堤不仅是一条繁忙的陆路通道,也是新马建筑史上重要的一页,更象征着新马两国人民的亲情和友谊。不论是每天越堤工作或上学,或是在佳节期间越堤与亲友团聚,多年来,长堤见证了两国人民的互动往来。他还分享说,他的母亲出生在霹雳州,他小时候总是期待着过长堤,因为这意味着假期的到来。他表示,长堤也见证了两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今已成为重要的商贸通道,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的未来合作,奠定了稳固基础。

柔佛州务大臣翁哈菲兹致辞时也强调,新柔长堤促进了两岸联系,成了人们往来学习、就业和探寻新机会的要道。但这份特殊的关系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需要双方持续努力,还得感谢上一代领导人所建立的基础。他也感谢两国领导人的支持,改进柔佛与新加坡的连通性,以及共同发展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等。

百年长堤两岸情

当局表示,“新柔长堤 百年之情”特展在兀兰民事中心展出一个月后,会陆续走进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和城市广场。当局也计划把展览带到公共图书馆和本地学府。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也设立了网站(https://go.gov.sg/causewaycentenary),让公众浏览与长堤相关的档案记录、照片和口述历史等。

一列火车从当年的新柔长堤上驶过(图源:互联网)

当年在新柔长堤上行驶的汽车(图源:互联网)

在特展的展出内容中,除了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也有民众分享他们对长堤的回忆。例如其中一位20岁的大学生曾苡萱,她从7岁起就每天越堤到新加坡读书,直到读完中学。当时她每天凌晨4点就得起身,准备搭校车。学校有课外活动时,她到家时往往是晚上8点了。“虽然来回两地上学会觉得比较累,但我自小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我就尽量利用时间复习,在巴士上休息。”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看,新柔长堤并不算长,只有1056米。可是要跨过它却相当耗时。因为先需要办出境手续,很快还要再办一次入境手续,这就要排两次队,行李和车辆还要过安检。2008年,策划恐怖袭击的回祈团新加坡分支的头目马士沙拉末(Mas Selamat)从拘留所潜逃,跑到马国藏匿一年多。在那段时间,新柔长堤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而每天越堤的民众就只好承受更长的排队等候时间。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为控制疫情,新马两国都实施严格的防疫措施,包括进出境检疫和隔离措施等。这导致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无法像往常一样,每天利用长堤在两地间通勤。两国政府还一度决定,关闭长堤。原本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长堤,一夜之间变得空无一人。这是在百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新柔长堤最冷清的一段时期。​

直到2022年4月1日,新加坡解封,长堤也得以重新开放。当局让已接种过疫苗的民众可以像以往那样随时跨过长堤。很多在本地工作、思乡已久的马国民众,迫不及待在当晚午夜12点长堤重开之际,步行沿长堤进入马来西亚。一时间欢呼声四起,久别重逢的家人们在长堤那一头相拥而泣,团聚的感人场面被无数镜头纪录下来,成为百年长堤上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百年长堤生死劫

二战期间被英军炸断的长堤(图源:互联网)

从柔佛州一侧看被英军炸断的长堤(图源:互联网)

新柔长堤在这一百年来还曾两次面对“生死”。先是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1941年12月8日在马来亚北部哥打巴鲁和泰南北大年等地登陆,一路攻势迅猛;英军则望风南逃,在1942年1月放弃马来半岛,并在1月31日弃守新山,全部撤回到新加坡,准备固守这个被他们称为“远东直布罗陀”的孤岛要塞。

为了保卫新加坡,阻止日军的凌厉攻势,英军派工兵安放大量炸药,先后实施两次爆破,最终将长堤炸出了一个大豁口,彻底切断了这条陆路通道。英军炸堤时,导致长堤上的输水管也断裂。可当时谁还管得了这么多。挡住日军的进攻,才是命运攸关的当务之急。

日军在占领新山后,很快架起重炮对新加坡猛轰。2月8日,日军发起登陆战,仅用7天就打败英军。白思华中将代表十余万英国和澳大利亚军人向山下奉文投降。之后日军迅速修复长堤。因为整个英属马来亚都已落入他们手中。两岸人民也一起经历了长达三年八个月黑暗的日本占领时期。大批民众死在日军屠刀下,也有不少新加坡人在日军的驱赶下跨过长堤,到马来半岛去垦殖。

好在新柔长堤总算是在战火中幸免于难。可没想到在战后,长堤再一次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1996年,时任马国首相马哈迪认为,长堤阻断柔佛海峡的水流,造成淤塞和污染,同时也阻断海峡中的航道。他提议拆除长堤,取而代之建一座大桥,他要把柔佛海峡发展成一条繁忙的航道。

由于新加坡不同意拆长堤,马哈迪于是提出“弯桥计划”,就是只拆除马来西亚境内的部分长堤,建一座仅属于马国,可在桥下通航大型货轮的弯桥。这就要求桥面在短短数百米内须爬升到一定高度,随即往下与新加坡部分的长堤相连。因此这座桥只能建成弯桥,以增加爬坡的距离。可是在开工多年后,这座弯桥始终没能建成,“弯桥计划”依然搁置。新柔长堤也总算是躲过了一劫。

百年长堤任我行

由于今年是新柔长堤百年纪念,多个团体都举办相关活动,包括徒步跨越长堤的百年文史之旅。随笔南洋网在8月3日也配合其首场国庆周末系列游活动,带领50多位网友沿着柔佛海峡南岸,由远及近细看新柔长堤,详谈百年故事。随后大家一起过关,步行跨越长堤,到对岸的新山市中心游览,包括陈旭年文化街、柔佛古庙等。

其实新加坡人对跨越长堤早就习以为常,只是很少人会用徒步方式。除了自己驾车或搭朋友的私家车,有人也会选择搭德士。另外,长堤上也通行火车和公共巴士,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在1971年就开通的170号巴士。这是两国间第一条川行于长堤的公共巴士路线。后来往返新柔两地的巴士路线越开越多,如950号、160号等。马国方面也开通了Causeway Link等多条跨境巴士服务。

在长堤百年之际,用自己的双脚亲自到长堤上走一走,算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纪念方式吧。所以活动消息一发出,报名非常踊跃。8月3日,我们一行50多人在兀兰地铁站集合,途径共和理工学院、海军部公园,走到兀兰海滨公园(Woodlands Waterfront Park)。这里就是柔佛海峡岸边。

公园里有一座400米长的L型码头,长长地伸向海面。这是本地最长的码头,也被认为是新加坡与新山最近的距离。在疫情阻隔期间,这里一度成为两岸亲友间“隔海相见”的热门地点。大家联上手机“面对面”交谈,隔着海峡挥挥手,也能挥去不少思念的愁苦。

这座历史悠久的码头,曾隶属于马来亚皇家海军。在码头的左侧就是新柔长堤,白色的大水管非常醒目,甚至连水面上的倒映都清晰可见。这条建成于1926年的水管,每天从柔佛蒲莱山(Gunung Pulai)集水区向新加坡市区珍珠山蓄水池输送3800万公升水,以解决当时水源不足的问题。在码头上稍微驻足,还能看到火车在长堤上驶过。

长堤旁建设中的地铁跨海轨道桥

在码头右侧(东侧)是正在兴建中的新柔地铁跨海高架轨道桥。桥墩早已全部落成,桥面也快完成衔接了。两国政府曾发联合文告,新柔地铁将在2026年12月通车。届时民众可从兀兰北站搭新柔地铁到柔佛新山的武吉查卡站。新柔地铁采用“一地两检”,预计每小时最高载运一万人次,确保更快通关。

从滨海公园到长堤,有一条1.5公里的滨海步道。走到兀兰关卡过关后,第一次走在长堤上特别保留的人行通道,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身旁各色车辆穿梭往来,我们却能走走停停,随意拍照打卡,欣赏两岸的城市风景线和柔佛海峡的海岸线,还能遥看正在建设中的跨海轨道桥。那里正在开启两岸间下一个百年的发展序幕,而我们也似乎正走过百年沧桑,迈向一个新世纪。

徒步走长堤活动参与者与长堤合影

(作者为随笔南洋创办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