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上的不倒翁——李煜传

文图 · 郭永秀

在本地的合唱界提起李煜传,可说是无人不晓。因为上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在乐坛上崭露头角:教小提琴、指挥合唱团、弦乐团70多年,直到现在年届90岁,仍然活跃于乐坛。他对合唱艺术的坚持、毅力以及贡献有目共睹。

李煜传于1933年3月10日在香港出世。他的爸爸李大汉是当时香港一个粤剧团里的文武生。小时候李煜传经常跟着爸爸的剧团到处跑,有时也扮演一些小兵小卒之类的角色。长期的耳濡目染,对他日后涉足音乐有一定的影响。

1940年,李大汉跟着粤剧团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巡回演出,带着他的太太和李煜传兄妹一起来到新加坡。1942年日本侵略新加坡,占领新加坡3年8个月,导致他们滞留在新加坡,后来索性在新加坡定居。

在粤剧团里,很多乐曲都改编自一些流行歌曲,或者一些中国的乐曲,它们互相掺杂,形成别有特色的粤剧音乐。有一次,李煜传父亲的一位朋友将一把小提琴寄放在他家里,十多岁的李煜传对这把小提琴很感兴趣,开始学习小提琴演奏,从此走上音乐这条路。

机缘巧合踏上音乐之路

20岁左右,李煜传参加了梁荣平指挥的“丽的呼声”歌咏队。歌咏队是星市合唱团的前身,人数最盛时大约有60人,平时有40多人左右。说起来也很巧,当时李煜传喜欢打篮球,一次在打球的路上碰见一位朋友,其女友在丽的呼声歌咏队唱歌。他邀请李煜传到丽的呼声去看看。

到了丽的呼声,他们就站在外面看,梁荣平看见他们在外面张望,就问他们有没有兴趣参加歌咏队,结果他们都参加了。当时在丽的呼声歌咏队里,还有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名字:男高音廖平、吕政成、陈仰厚,女高音苏燕卿等。后来丽的呼声歌咏队慢慢扩大,由梁荣平负责指导和指挥。

长大以后,李煜传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当时他在中国银行任职,同时跟随吴文英及一位印度裔小提琴家学习小提琴,他们都是新加坡音乐协会管弦乐团(Singapore Music Society Orchestra)的团员。后来李煜传也加入了这个乐团。

新加坡音乐协会合唱团每星期在维多利亚剧院排练,由李克利斯(西方人士)指挥,所以李煜传也学到了许多西洋的合唱曲,比如神曲Messiah等。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行动党文化组组织歌咏队,请他去当指挥,因此慢慢累积了指挥合唱的经验。

李煜传最早参加的合唱团是工商学校校友会合唱团。当时在合唱团中唯一比较懂音乐的就是他,所以就选他当指挥,这是李煜传没有想到的。他临时恶补,通过书本学习怎么打拍子,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指挥生涯。后来工商小学又组织了校友会民乐团,当时的团员有李雪岭、杨培贤、杨票敬等人。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剧场俱乐部最早成立歌咏团,他的主要团员有一部分是来自行动党文化局歌咏队,也交由李煜传来指挥。接着李煜传也在国家剧场俱乐部开办了小提琴班。记得80年代,我在国家剧场俱乐部组织华乐团时,常看到年轻学生手上提着小提琴来向他学习,也看过他与合唱团排练。过后他也在南洋小学、南洋女中、中正总校等学校开办小提琴班,培养接班人。

与艺术合唱团的渊源

60年代末的国家剧场合唱团全体成员合照

李煜传和他现在所指挥的艺术合唱团,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国家剧场信托局艺术团属下的合唱团。这个合唱团成立于1968年,是当时国家剧场信托局属下三个主要艺术团之一。当时的艺术团属下还有梁荣平指挥的交响乐团、郑思森指挥的华乐团。这三个团体对当时新加坡乐坛的影响极大。国家剧场合唱团聚集了当时本地一批演唱水平较高的歌手,定期主办音乐会,又录制了好几张黑胶唱片。记得其中一张名为《鼓乐歌声到民间》,成为当时合唱团把音乐和歌声传播到民间强而有力的声音。60年代,这三个隶属于国家剧场信托局的团体对本地的表演艺术起了推波助澜和领导的作用,所以后来国家剧场被人们称为“本地表演艺术家的摇篮”。

可惜国家剧场合唱团于1972年解散,但团员们不甘就此散掉,重新注册了一个业余的团体,取名“艺术合唱团”。那个时候起,李煜传与他的伙伴就共同进退,风风雨雨走到今天。艺术合唱团除了每年定期在新加坡举行音乐会以外,李煜传也带领着合唱团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大陆内地各大城市去交流、演出。

走星海之路,唱星海的歌行前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演唱《黄河大合唱》

艺术合唱团在李煜传的领导下,举办了许多场音乐会,成为本地合唱界的中坚分子。2005年,李煜传带领艺术合唱团的团员们去往中国,“走星海之路,唱星海的歌”。他们先从新加坡飞往广州,6月4日在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与广州老朋友合唱团、番禺侨声合唱团和延安市老干部合唱团举行联合音乐会。然后一路北上延安、在黄河边的壶口高唱《黄河大合唱》,纪念冼星海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合唱队伍浩浩荡荡,扬起艺术的旗帜,游到哪里唱到哪里,度过他们这一生中最有意义的行程。

任作曲家协会主席

70年代末期,国家剧场信托局董事副主席曾贵明为新加坡写作人协会与本地作曲家牵起了“红线”。在曾贵明的倡导下,1980年成立了国家剧场写曲人学会,会长是梁荣平先生,第二任会长是沈炳光教授。在曾贵明的撮合下,作曲人学会与新加坡写作人协会(后改称作家协会)携手合作,由作家写词或写诗,作曲家谱曲,开始了一系列的常年音乐会《我们的歌》,为新加坡的作家和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发表新作品的平台。这个系列一共举行了10多次,填补了当时新加坡缺乏本地创作的空缺,也培养了一批作曲界的中坚分子。

80年代的作曲家协会理事会

1986年国家剧场因为建筑结构的问题,变成危楼而被拆掉。国家剧场不复存在,但其属下的艺术团体团员不甘就此散掉,纷纷独立。写曲人协会也重新注册成为新加坡作曲家协会,注册地址为李煜传的家。继吴景廉博士之后,李煜传接任协会的主席。

作曲家协会的目标是联合本地作曲人才,积极推广本地创作并举行音乐会。协会收集会员的作品出版歌书,迄今为止一共出版了14本。同时也积极出版影像作品,例如CD激光唱片,卡式录音带等。1997年作曲家协会在李煜传会长的带领下,远赴中国北京,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两场新加坡作曲家作品发布会。那应该是本地作曲家第一次在北京发布声乐与器乐作品的音乐会。

2004年李煜传因为肠癌,进医院割掉了长达几米的大肠。2005年他又入院,动了第二次手术。那一年我接任作曲家协会会长,直到2018年卸任为止。这两次手术以后,他经过短期的休息,又恢复了精力,继续在乐坛上发热发光,可见他生命力的坚韧。我想,音乐带给人的不只是精神上的陶冶,对身体健康也有正面的影响。美妙的音乐能够滋润人的身心,使感官充满艺术的美和希望。

2012年李煜传指挥交响乐

创立合唱协会与音乐家协会

2010年,李煜传带领新加坡作曲家协会的会员们,加上本地音乐界知名的音乐家发起并成立了新加坡音乐家协会。这是一个包含了歌词创作、音乐创作、表演、出版以及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协会,为本地音乐家提供了一个在艺术上能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支援的协会。李煜传也被推选为第一届音乐家协会会长。在他任内,以他个人与其它音乐团体之间良好的关系,联合合唱总会、作曲家协会以及其他不同的文艺团体,主办了多场音乐会。直到2016年,才由傅春安接任会长,而他也受委成为名誉会长,继续为本地乐坛作出贡献。

另一个与李煜传有着深厚渊源的团体是合唱总会。合唱总会前身是合唱协会,再往前推是“十五合唱团”及“十一合唱团”。1980年,音乐家李豪、李煜传和丁祝三在一次受邀出国到马来西亚担任合唱评审的归途中,大家余兴未了,兴致勃勃地商议成立了“十一合唱团”,由李豪合唱团、星市合唱团、艺术合唱团、佳音合唱团、人协合唱团、乐乐合唱团、电台合唱团、青声合唱团、新声合唱团、后备军协合唱团、国家剧场俱乐部合唱团和教师合唱团等十一个单位组成,第一届会长是李豪。1994年十一合唱团倡议举办以华文歌曲为主的“合唱节”,并由各合唱团每年轮值主办。90年代初期李煜传接任,成为第二届会长。

由于后来参加十一合唱团的合唱团体逐年增加,1996年“十一合唱团”改名为“十五合唱团”,继续主办合唱节。数年后“十五合唱团”又改名为“合唱协会”,在李煜传会长的领导下继续主办合唱节、多届亚洲歌曲比赛、名家独唱晚会、新马声乐大奖赛、亚洲合唱交流大汇演。2003年联合合唱协会属下合唱团在滨海艺术中心主办盛大的“千人大合唱”,为本地合唱事业攀上另一个高峰。2010年“合唱协会”再改名为“合唱总会”。每年都在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盛大的联合音乐会“滨海欢歌”。我也有幸指挥东艺合唱团及福建会馆合唱团参与了几次演出。

2015年在维多利亚音乐厅举办《田鸣恩纪念音乐会》

2015年合唱总会在新加坡大会堂举办弟5届新加坡国际华文合唱节音乐会

2019年合唱总会主办的“国际华文合唱节”,参与的合唱团就多达18支队伍:中华校友会合唱团、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乐龄合唱团、乐友合唱团、中正校友会合唱团、华星音乐协会合唱团、南侨校友会室内合唱团、南洋客属总会合唱团、安溪会馆合唱协会、星市音乐会合唱团、歌弦合唱团、艺星合唱团、艺术合唱团及育英校友会合唱团等。 

这些年来李煜传在教学上也花了不少心血,许多本地的小提琴演奏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他主办过很多场学生音乐会,也曾经带领学生乐队出国表演和旅游,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和体验。上世纪80年代我在国家剧场华族舞蹈团属下成立了一支可以为舞蹈伴奏,也可独立呈献音乐会的中西混合乐团,其中的西洋弦乐组组员,大多是李煜传的高足。这些乐员很多至今仍活跃于乐坛。

新加坡首部古装歌剧《灵芝姑娘》

李煜传不止在歌曲创作方面极为丰富多产,也不断尝试以新形式创作。他值得一提的创作之一,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新加坡第一部古装歌剧《灵芝姑娘》。这部轰动一时的歌剧由国家剧场信托局主办,于1973年10月15日及16日在维多利亚剧院公演。编剧、作词是黄世荣,作曲李煜传,乐队分谱李雪岭,导演王秋田,主要演员:饰演灵芝姑娘的杨惠敏、饰演书生的应兴棠、饰演太监的孙真福。其他知名演员还有苏明洲、洪再全、翁明正、周毅敏、梁扬成等。该剧由国家剧场合唱团演唱,国家剧场华乐团伴奏,李煜传亲自指挥,所有的演唱者、表演者可说是一时之选。除了歌剧《灵芝姑娘》以外,1985年李煜传应新加坡文化部的邀约,创作了组曲《新加坡河,母亲的河》。这首史诗式的大合唱成为他创作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后他也写下了芭蕾舞剧《骄傲的青蛙》。

李煜传可说是新加坡音乐界资深前辈,从事音乐工作超过半个世纪,现任新加坡合唱总会会长、新加坡音乐家协会荣誉会长、新加坡作曲家协会永久荣誉会长,新加坡艺术合唱团常任指挥。2001年获颁总统公共服务奖章,2002年和2012年分别获颁新加坡词曲版权协会最高成就奖和终身成就奖。

在本地,也只有李煜传能够驰骋乐坛70多年而屹立不倒,写下不少音乐作品,其中包括独唱曲、合唱曲、弦乐及管弦乐曲;音乐教学方面,更培养了数不清的小提琴学生,有许多后来都成了专业音乐家。他曾带领合唱团到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台湾等地表演,对促进亚洲各地的音乐交流有一定的贡献。他也带领作曲家协会、合唱总会,举办过无数次的歌唱比赛,借机推广本地的音乐创作。没有惊人的毅力、对音乐不灭的热诚、不懈的坚持、超人的耐力是不可能做到的。由于他对本地以华文合唱为主的合唱界的巨大贡献,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于2022年颁发了“华族文化贡献奖”给他,这可说是从事推广与弘扬华族文化的工作者至高的荣誉,实至名归。

(作者为本地诗人兼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