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65,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王春美:以华族舞蹈书写精彩人生

王春美:以华族舞蹈书写精彩人生

文 · 蔡曙鹏     图 · 受访者提供

王春美

王春美,一位不曾停步的舞者,充满对舞蹈的热情和勇往直前的执着,在漫长的43年中,见证了新加坡华族舞蹈的峰回路转。在舞台上,她留下了可写进舞蹈史的舞蹈形象;在课室里,她春风化雨,培养了无数在舞蹈领域有出色表现的舞者。1973年第一次新春妆艺大游行,她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亮丽登场。她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华族舞蹈团的创团指导老师,在肯特岗引导大学体验华族舞蹈的奥妙。她的故事,折射了华族舞蹈在新加坡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新中舞蹈交流的历史。

故事得从她在德明政府中学说起。

上一世纪60年代,极少新加坡学校有专业舞蹈老师。春美在德明政府中学念书时,舞蹈老师也非专业院校出身,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健康文艺团体”的舞蹈负责人一样,拿着来自中国或香港的舞蹈脚本,教学生华族古典舞、新疆舞、匈牙利舞。老师按照脚本的说明做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托按掌……右脚向右45度方向走一步,左脚紧跟上去,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弓箭步……师生就这样比比划划,熟能生巧。春美从小就喜欢舞蹈,肢体灵活,空间观念和理解力较强,学得很好。中学毕业不久后,她考进李淑芬担任指导的人民协会文工团,成为文工团创团华族舞蹈实习员,翌年便成为正式团员,月薪150元,那是1970年。

以实力在文工团获得深造机会

说起人民协会文工团,就得回溯人民协会的历史。成立于1960年的人协,主席由时任总理李光耀担任。人协肩负着在基层鼓励人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种族和谐、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积极推动文娱活动的重任。1965年独立后,有财力和人力的人民协会,取代了独立前民间团体的角色。1972年,人协成立了由华乐团、军乐团、女子风笛队、华族舞蹈组、马来舞蹈组、戏剧组、儿童舞蹈组、合唱团、歌咏团组成的团体,并推出“民众文娱”综艺晚会,到全国不同角落的联络所巡回演出。这个“民众文娱”可以说是建国初期文化部组织的“人民联欢之夜”(Aneka Ragam Ra’ayat)的延续,其作用在于加强多元民族融合。文工团的密集表演,让同时期在文工团的青年舞蹈员黄秀明、李冯鸾、朱妙霞、Aziza、Norita、朱玛丽等15位全职舞蹈员进步神速。加上刘美玉、严众莲、陈春宝、廖汉泉、何扬林、蔡兆祺、韩雄光等三十三位兼职舞蹈员,演出效果颇佳。在李淑芬老师的指导下,演出了宫灯舞、采茶扑蝶、走雨、鄂尔多斯、春江花夜月、喜气洋洋、剑舞、佛尘舞等广受民众欢迎的节目。此外,文工团的舞蹈员,也是一年一度妆艺大游行的骨干。

春美在人协文工团经过三年磨练,已是个舞台经验丰富的舞者。1973年,她被选为飞往德国表演的成员之一。在飞机上,看着碧空万里,她脑海里有无限美妙的遐想:能把自己所学所爱的舞蹈艺术带到千里之外,呈献给异文化的观众,她感到自豪、幸福。

1975年,春美获得政府颁发的人民奖学金,有了到香港王仁曼芭蕾舞学校学习的机会。王仁曼和她妹妹王仁璐,是香港杰出的舞蹈教育家。王仁曼1956年至1959年间负笈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修读专业教师文凭,和新加坡吴素妮、吴诸杰几乎同时在英国学习芭蕾舞。她的学校除了芭蕾舞之外,还有华族舞。王仁璐则被誉为第一位将玛莎葛兰姆现代舞技巧引进台湾的舞蹈家。

在香港,春美就像一个进了宝山的探秘者。除了芭蕾舞,她也向钟浩、刘兆铭、吴世勋等几位资深华族舞蹈老师学习华族舞。生于印尼的钟浩(华侨大学1962级艺术系的学生)1972年以后,担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舞蹈主任;刘兆铭是第一位在欧洲崭露头角的香港舞蹈家;吴世勋从芭蕾舞转为教导华族舞,在凤凰和长城旗下任编导。得到这样的良师,春美日以继夜地学习。她知道,中华武术、戏曲与华族舞蹈脉脉相通,因此也拜北派名家李少华为师,学刀、枪、剑,打下把子功的基础。李师父见她和同往的李冯鸾和黄秀明有心学艺,不取分文,令她们十分感动。这些老师的背景和特长很不一样,让她能博采众长。叫她回味无穷的香港记忆,还包括在电视台参加“欢乐今宵”的舞蹈拍摄、电影《帝女花》“香夭”一幕的舞蹈场面。这些经验,不止让她技艺大有提升,更在这个陌生的空间学到“慎”“礼”的待人处事之道,增了见闻、长了智慧、添了情商。

舞蹈生态变化带来新的机遇

儒商、专业会计师张良材(50年代末和李绍茂、刘旭文、朱鹤涛等发起星洲铮铮丝竹社)于1976年被政府委任为国家剧场信托局主席,曾贵明任副主席,直至1982年。他组织了一些有识之士成立国家剧场文化委员会、国家剧场写曲人协会,出版了《我们的歌》歌集。在他任内,国家剧场对舞蹈活动的推广与提升做出了贡献:包括成立了国家剧场舞蹈学会、出版《剧场舞话》系列、《表演艺术》杂志、国家剧场华族舞蹈团及属下的中西乐队、举办“新加坡舞蹈历史展览会”、“新加坡舞蹈节”。

教育部课外活动中心自1967年举办青年节,逐步看到了校园舞蹈开枝散叶的成果。那个时期主管教育部课外活动、主持青年节舞蹈比赛的章善乐和张丽娜,也积极在学校推广华族舞蹈,鼓励学校派出舞蹈节目参演。人民协会在这个时期组织了两次规模不小的舞蹈节。

1976年人协与河水山民众联络所联办的首届民间舞蹈比赛,吸引了25间联络所的38支队伍参加,舞蹈员多达300多人。两年后人协主办全国舞蹈节,参赛的各族群舞蹈团体节目多达109个,参加人数千人以上,选出了八大最佳节目。春美为她和友人创立的江南舞蹈团编导的《绸带飞扬》,是入选的8个最佳节目之一。之后,电视台第八波道韩国萍导播的“新一代” 第16辑,专门访问了春美,请她分享编创过程。

1977年11月25日至29日,人协主办了香港银星艺术团第二次来新访问演出,在新加坡乒乓总会义演,五场演出门票抢购一空,其中在晚会上演出的独舞《欢乐的牧民》是晚会的亮点。表演者郑书正的能力突出,德艺双馨。国家剧场信托局翌年邀请他来开课,以提高本地华族舞蹈水平。这个为期一年的培训课程,吸引了许多舞蹈团的成员报名。结业时国家剧场信托局举办了观摩会,由于集中了全国舞蹈界精英,经过信托局慎重考虑,决定成立国家剧场华族舞蹈团,春美成为创团团员之一。舞蹈团成立后推出的年度演出《东方舞集》可以说是受银星艺术团来新义演的启发和影响。

从《新加坡我的祖国》到《盗仙草》

王春美(左)加入国家舞蹈团后的第一个作品《新加坡我的祖国》,郭斌(右)为男主角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华族舞蹈,在海内外发展因素叠加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景象。学校华族舞蹈活动逐步增加,成立了好几年的凤凰舞蹈团,吸引了不少爱好华族舞蹈的年轻人。人协在1978年再次举办全国舞蹈节,参赛的各族舞蹈员有1211人,共呈献了109个节目,由9位舞蹈家、音乐家担任评委。当时人协开办的文化课程多达1161项。市场上需要大量的舞蹈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曾跟香港名师习舞的春美自然成为联络所、学校、舞蹈团希望引进的人才。在人协有师生缘的李淑芬,推荐在多间学校教舞的王春美于1978年进入国家舞蹈团。该团的第一个节目是为电视台制作的舞蹈《新加坡我的祖国》,男领舞是郭斌。舞蹈抒发了年轻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其他舞者创作与表演类似爱国题材的作品,如同年的国庆文娱呈献《忠实战士》(人民协会)和《爱国军人》(国家舞蹈团)等等。

王春美(左五)积极参与八十年代的爱国题材舞蹈的创作和演绎

国家舞蹈团在80年代,也负起创作新加坡特色的多元民族舞蹈,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先后在澳洲、日本、香港、台湾、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国家与地区演出,让舞蹈员在不同类型的舞台上磨练他们的应变能力,感受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尤其重要的是,国家舞蹈团的团员在一次一次的亚细安艺术节活动中,有机会与邻国的舞蹈家深度交流,观察他们如何以民族舞或现代舞的外表形态和内在意蕴,组成自己民族舞蹈的语言。这些经验,大大提升了春美编舞、分析舞蹈的能力。

王春美(左)代表作《盗仙草》与饰演仙童的郑宝顺(右)对打精彩百出

国家剧场华族舞蹈团筹划《东方舞集》第一篇时,巧好香港升艺潮剧团指导许君汉来新加坡为戏曲团体开培训班。国家剧场副理事长叶保应得知后,特邀他为舞蹈团的演员开课。许君汉对王春美课堂上的表现非常赏识,经大家商议后,舞团决定编演小舞剧《盗仙草》。选了庄耿精、郑宝顺、赖迈克、刘东和、谢炳坤、郑心基饰演仙童,国家剧场俱乐部华族舞蹈资深教师郑芳林饰演南极仙翁。春美把握了古典舞的美学原则,融合程式性,演示性、情节性、技巧性表演身段,营造了白素贞的人物个性,清晰而成功地塑造了见仙草大喜、盗得仙草心潮澎湃、遇仙童阻拦心急如焚、被仙童击退功败垂成、得仙翁解围热泪盈眶而飞奔下山这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

异想天开的学舞之旅

国家剧场华族舞蹈团在1984年受邀到香港演出。年轻的春美和好朋友黄秀明、李冯鸾(舞坛“三剑客”),随团到香港演出后,做了异想天开的决定:已经到了中国的大门口,不如跨多一步,顺便到北京学艺。于是便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曾经在五年前随东方歌舞团来国家剧场演出的齐世杰和张玉娟。令“三剑客”感到惊喜的是,他们夫妇不但帮他们找到住所,还协助他们向多位知名舞蹈家学习民间民族舞蹈,包括潘志涛(藏族舞)、许文绮(东北秧歌)、张玉娟(蒙族舞、古典舞、身韵)、安胜子(朝鲜舞)、陈帼(水抽、剑)、杨丽萍(傣族舞)等等。老师们见海外华人远道而来习舞,都倾囊相授,只收象征性的学费。齐世杰、张玉娟、潘志涛、许文绮还多次请她们到家里作客,让生活在他乡的游子有了家庭般的温暖。

王春美、赖迈克(中)和陈华福合演小舞剧《玉镯缘》

让她们深感幸运的是,有机会参加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为庆祝建国35周年呈现大舞剧而特设的“舞蹈编导理论”课程。王春美回忆道:“他给我们讲课时已是78岁高龄,但讲课时精神奕奕,有条有理。老先生一再强调,舞者要努力表现人类的真、善、美。他让我们认识到不同类型舞剧的特点: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如《宝莲灯》《并蒂莲》,有别于民族舞蹈发展成的舞剧如《蔓萝花》,舞蹈语汇的运用非常不一样。古典舞和民间舞也可以结合起来编成舞剧。我听了很受启发,认识到排舞剧要以舞蹈语言来推进情节发展和组织戏剧冲突。这个课程让我对编导舞剧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后来为国家剧场华族舞蹈团排《龙牙星》(1985年)、为芳林公园联络所舞蹈团排《秋翁遇仙记》(1986年)和演出国家剧场华族舞蹈团王慧力执行编导的《玉镯缘》(1991年)很有帮助。”

华族舞蹈的蓬勃发展和契机

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国家剧场、南洋艺术学院、多间会馆、民众联络所和新成立的多个舞蹈团、新加坡华族舞蹈艺术协会等团体都积极组织培养新秀,因此在90年代造就了华族舞蹈的另一个高峰。“华族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和那个时期中国第一线舞蹈教育家南来开课有密切关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李正一、孙光言等等资深舞蹈教育家,先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办了‘古典舞身韵’、‘敦煌舞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水袖基训’、‘剑舞基训’、‘民族民间舞’、‘高级华族舞蹈’等证书海外考级。学的青少年多,学校华族舞蹈活动也很活跃。业余舞团演出也相当频密,普遍提升了公众的舞蹈兴趣。这可以从1992年华族文化节的87项活动中,华族舞蹈占了不小的比例看得出来。”

王春美在芳林公园联络所深耕十二年,培养了百多名优秀员

这个热闹非凡的时期以后,春美忙碌依旧,为芳林公园舞蹈团(1983-1995)培训青少年舞蹈员;在国立华族舞蹈团(1978-2002)教舞、编舞;受聘担任南洋艺术学院(2004-2006年)大专舞蹈系华族古典舞讲师,带领学生舞团出国到韩国、中国、英国演出。她为中小学编排的节目也无数次获得荣誉金奖。工艺教育学院(ITE)的学生,也曾在她的培训下,有了远赴韩国在全国技艺比赛的舞台上展现才华的机会。春美受国立大学华族舞蹈团聘请为创团指导老师(1978-2002),作品以挖掘素材,开拓意境见称,得到大学生的喜爱。

在华族舞蹈园地深耕不辍的春美,早已过了古稀之年,还是定期教导热爱华族舞蹈的不同年龄层的学生。问她对新加坡华族舞蹈有什么寄望,她这样回答:“华族舞蹈的荣枯,和大环境有密切关系。我先后在马来西亚的彭享、吉隆坡、吉打、柔佛、霹雳任评审员,最深刻的感受是马来西亚华社与华人舞团一体同心的密切关系。从学校的华族舞蹈有逐渐被现代舞代替的情况看来,其前景堪忧。我希望社会对保留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给予更大的关注。相信宗乡总会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能给力,让华族舞蹈和学习华文一样,有新的转机。”

(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

Home/People, Yuan #165,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王春美:以华族舞蹈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