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Culture, Yuan #161, Yuan Magazine, /潮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潮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文图 · 叶碧娇

早期移民新加坡的潮人中不乏出生于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书香门第,这些人顺理成章地踏上文化艺术或文化艺术教育的路途。更有家境富裕者,因其富足的经济条件,能够追逐自身的梦想。当然,更多的潮人先辈家境未必显赫,但是父母或者亲戚皆秉承了华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希望在教育的熏陶之下,得以教化,并且能提升社会地位。故此,他们的后代在这方面得到培养,或者有长足的进步。

新加坡先驱艺术家、著名水彩画家陈宗瑞出生于汕头某村子一个商贾人家;新加坡文化奖得主、写实派画家蔡名智的家学渊源来自热爱美术的父亲,他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新加坡名师陈宗瑞的鼓励和提携;著名画家陈克湛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社会地位显赫,其祖辈是潮汕一带著名的富商陈慈黉;如果没有父亲的严格要求、用心栽培,新加坡著名书法家曾广纬也未必能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

毋庸讳言,潮人也必然会带着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来到新加坡。首先是正统的儒家文化中重礼教、讲求内在道德教化的思想。礼教和道德的教化需要经过兴学才能达到成效。来自于乡梓的潮人,同新加坡其它方言族群一样秉承了这样的观念。在潮人学府中,有新加坡潮州公立端蒙学堂,为潮籍子弟提供教育。虽然端蒙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审视新加坡从早至今名人翘楚的生平和成长经历时,我们却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历经百多年的历史,端蒙学校不仅培养了众多各方面卓有成就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因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加上丰富的资源,为新加坡潮人社团构建出深厚的、热爱书画艺术的群体基础。 

潮籍书法家曾广纬于端蒙学校校友会午宴间挥毫

端蒙学校拥有一批重视华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职员工。有校友这样说:“书法人才出端蒙。”从端蒙毕业的学生在书法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校友认为这些应归功于历届的校长、老师的鼓励和栽培。陈景昭校长、杨伟群副校长、曾广纬老师等都是本地知名的书法家。在他们的引导和影响下,学习书法成为学校的一种风气。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大楷、小楷比赛,还规定学生每周须交上大楷、小楷若干篇。早期,学生用毛笔写作文,呈交老师批改后,还要用毛笔誊清。

正是这样的艺术熏陶,培养了众多的华族文化艺术人才。著名的多元艺术家,在书画篆刻领域成就非凡的陈建坡就毕业自端蒙中学。更为重要的是,端蒙学校为潮州社团在华族的文化传承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潮州社群至今拥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2011年,曾广纬应李光耀资政所托书写的匾额,如今悬挂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潮州社群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与潮人众多社团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潮籍人士对文化的坚持让他们在各种社团组织中发挥着促进社团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社团组织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新加坡潮汕人士组织成立的宗乡宗亲会馆社团林立是无可否认的客观现实,它们之间无论关系如何,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那就是为宗乡同胞谋福祉。就像其他方言群的会馆一样,这些潮人宗乡社团最初解决的是乡亲精神归属、子弟文化教育,乡人身后的最终归宿问题,并且排解同乡困苦生活、帮助族人发展职业前途等等。如作为慈善机构,早期成立于潮人庙宇粤海清庙的义安公司, 就建立并资助了众多的潮人学府,大力赞助文化活动,甚至设立潮州公墓、殡仪馆等。像这样的社团在新加坡潮汕社群中不胜枚举,它们秉持着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热爱,并将之发扬光大,使之不断传承、生生不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潮籍社群的这些社团仍保持初心。醉花林虽是富人俱乐部,但如今也转型成潮社文化场所,常年举办各种艺术展,开展各种充满潮州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其中有各种潮籍书画家作品展,也有与潮汕戏剧音乐相关的活动和比赛。这些举措,彰显着即使是步入21世纪的今天,潮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热情依旧不减。 

与其他方言群体的会馆相对比,今天的潮汕社团虽艰难却仍努力地开展和维护着来自原乡的礼仪。比如潮安会馆、揭阳会馆等举办的“出花园”典礼活动。

“出花园”是一种富有潮汕特色的成年礼,年满15岁的少年在农历七月初七举办仪式。也许庆典的内容有所改变,但是象征着走入成人世界的文化意义却始终不变。在传统节日期间,潮人会馆也必会举办各种酬神祭祖活动,如潮安会馆固定的“冬春祭”。在日常生活中,潮人仍然有按照传统的仪式和程序进行婚丧活动,虽然其仪式和程序已经大大简化。

潮人于中秋节仍有祭拜月娘的传统,供品是本地潮人热爱的芋头。这样的习俗来自历史上的潮州在南宋灭亡之后,为表达对元朝统治的不满,以与“胡头”谐音的“芋头”作为祭品,取剥胡头皮之意。潮人就是这样延续和继承着宗乡宗族的文化。 

本地潮人在文化传统方面努力地坚守和传承还显著表现在潮剧艺术方面。例如,在今天戏曲艺术逐渐式微的大环境下,新加坡的各个业余潮剧团仍然在艰苦的条件中努力生存,展开潮剧潮乐的各种表演活动。

业余潮剧演艺班和潮曲歌唱班团体照(杨丽芳供图)

业余潮剧演艺班和潮曲歌唱班演出剧照(杨丽芳供图)

在新加坡仅潮剧团就多达二十几个,其中业余剧团占了大半,有馀娱儒乐社、陶融儒乐社、南华潮剧社等等。它们当中一些原本为民间性质的剧社,如今也逐渐转型为专业演出团体。这些剧团之所以能够得以生存乃至于成功,与潮人社团的支持和赞助分不开。当然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潮籍人士积极踊跃地参与很多潮籍会馆开设的潮剧歌唱班。如吴应河潮剧潮曲歌唱班、潮安潮曲歌唱班、醉花林潮曲歌唱班。会馆为这些歌唱班提供场地,也推动了潮人的积极参与。虽然参加这些组织或活动的多半是中老年人,但是这些长辈对年轻一代也起了一定的熏陶作用。新传媒曾经邀请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生分享潮剧学习的心得和感受,这在其它方言社群中是极其少见的。

潮州各会馆也举办各种活动,如:潮州八邑会馆的多届“潮州文化节”“潮州美姐选美赛”“历史长廊展”“端蒙师生书法挥毫活动”“潮人企业奖”;义安文化中心的“潮州文化美食节2019”等等。这些活动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试图达到团结海外潮人、延续潮汕文化、与时并进且吸引年轻人的目的。

比较令人关注的是2002年由潮州八邑会馆主办,其它组织联办的“海外潮人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先它是首次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潮人学术文化交流会;其次它从学术高度来探讨潮人在海外的文化、历史,开展的活动和意义,取得的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此研讨会促进了散居在各地海外潮人的彼此了解和互动。

这次的研讨会出版了《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丛书》。新加坡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此评价:“20世纪中叶以后发生的所有重要事件,惟有华人的国籍和种族才是被关注的症结。海外潮州人敏锐地认识到这点。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把它传播给下一代,使他们了解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同时,此书也为读者介绍了丰富和异彩缤纷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使得移民新加坡的潮人能够保留原籍地的文化传统,并视为族人的精神命脉。这种坚持在兴办学校、组织社团、语言习俗、饮食、信仰以及各类文化艺术方面得以充分表现,这或许也是本地潮社能涌现众多文化艺术人才的原因之一。

(作者为本地教育工作者)

Home/Culture, Yuan #161, Yuan Magazine, /潮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