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Oneness Magazine/Oneness #41, /10年规划活出精彩

10年规划活出精彩

文│罗一峰   图│iStock、受访者提供

10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暮然回首,时光匆匆,10年弹指一瞬间;

展望未来,岁月漫漫,10年仍是遥远。

10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小学生的10年,是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想象;

年轻人的10年,是挥洒不尽的青春,明天会更好;

中年人的10年,千帆过尽,开始明白岁月不饶人。

当我们以为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时光却在不经意间流逝,

说着说着,孩子就长大了;

走着走着,人也就老了。

一众新移民在这一片土地奋斗了一段时日,

他们审视过去的同时,也展望美好的将来。

这一期的专题,走访了不同背景的新移民,

从回望过去的自己找到明天的前进方向。

且看他们如何自我沉淀、掌握前路,

活出自我的精彩,让移民之路不留遗憾。

高文泉

朝向减法生活

高文泉(永久居民,原籍天津)曾为自己定下很多人生方案,一年一个小目标,五年中期目标,10年长期目标。最近,他发现目标越多越分散精力,便逐渐朝向“减”式生活,将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剔除。

在陆路交通管理局任职交通规划师近10年的他,两年前成立咨询公司,负责交通规划设计,客户包括国防部、体育局,还有私人发展商。五个月前,妻子为他诞下小宝宝,他的人生从此进入另一阶段。

每天改善一点点

高文泉觉得,10年规划是挺长的,如今不再想做特别长的人生规划,只想充实地过每一天。他认为“过早执行人生规划,会禁锢在自己的思想水平里”,而且“每当生活起变化,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所以应该把生活重点放在当下的品质上,而非不停地计划未来。

“我从一本书《复合效应》(Compound Effect)得到启发,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每天的小小成功上,我要做的,便是在之前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长期下来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这跟活在当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此,他更多关注自己生活上的小习惯,并通过不断优化这些习惯来完善自己。工作上,当他遇到技术难题,就积极地与团队找出解决方案;生活上,多与妻子沟通,珍惜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做出相应的措施。

为家庭事业放弃健身

在没有任何具体规划下,高文泉能否想象自己10年后的发展?

高文泉很确定会继续在交通领域打拼,“我已经在这一行10年了,相信未来10年还是一样。我觉得能留在这个领域还是比较幸福的,过去三年交通业并不算太萧条,目前接到的国庆广场重建项目,从设计到落成可能就要花上10年,甚至20年时间,另外也接了迪拜的工程,应该是够忙的。”

高文泉一向热爱健身,甚至考获专业资格,他也曾一度想结合健身与事业,但现在似乎与他的生活渐行渐远。“对于健身,我还是非常热爱,可为了孩子,我会逐渐让出时间,或许等孩子大了,我会重拾这些兴趣。”

对此,他不认为是牺牲,也不觉得是放弃,他说,这么做不过是想从生活中获得更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源自事业,也源自家庭。

高文泉要做好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

张鸿飞

带领100家庭的村长

张鸿飞(永久居民,原籍浙江)回顾自己是如何走到目前这个位置时,心怀感恩。从一个没有任何本地人脉的保险代理,一步一脚印走到今日被动收入为每年六位数字的理财顾问,他由衷感谢这片土地给予他的机会。

对事业的反思与再出发

张鸿飞原本修读法律,移居狮城后转换跑道当财务规划师。“想当初,身边没有什么亲友,我只好硬着头皮到移民局外,跟前往那里的新移民加微信,拿手机号,事业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他坦言,未来的事业规划还是主攻新移民市场,但他想提升的是团队的质量,“我会打造一支几十人的团队,带领他们一起打拼,我要的是一支能提供全面财务规划的高素质团队,而不只是一群销售人员。”

张鸿飞也期盼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他认为,彼此之间的交流是应该有温度的,而不单纯是一种商业关系,他更希望建立长期的友谊,分享他们的喜乐,一起扎根一起成长。

落地生根融入社区

村长,是张鸿飞的另一个称号,那是他在新移民群组里的别名。群组中有80个家庭,每个月在张村长的带领下一起进行户外活动,最近他们就在东海岸办了一场百多人的中秋庆祝会。

张鸿飞刚提呈新公民的申请,准备落地生根。他也打算把群组“村长户外”注册为公司,希望群组将来增至100个家庭,并通过与本地组织如联络所、老人院等联办活动,让新移民群体能够与本地人多交流,在融入本地社会的同时,也能积极投入公益活动。

“开始设立群组的初衷是为了将本地的新移民连结起来一起办户外活动,让各家庭的孩子们多一点互动,以及多一点户外体验。至今,这个目的是已经达到了,但我不想将社群局限为一个新移民团体,我希望它延伸出去,与本地的其他群体互动,也希望有新加坡家庭加入我们,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张鸿飞每个月都会举办4至5次的户外活动,促进新移民家庭间的感情。

曾小耘

一览群山小

曾小耘(新公民,原籍四川)今年30岁,未来10年是她的黄金时代。她认为,对男性来说是事业奋斗期,对女性则包括照顾好家庭与小孩,因此接下来她应该会很忙,一方面要弥补上一个10年的遗憾,同时也要为下一个10年做准备。

唤起群众尊重大自然

曾小耘在28岁时报名攀登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可因为疫情关系被迫取消,成了一个遗憾。在弥补这个遗憾之前,她会先在2023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目的是缔造一个纪录,成为东南亚第一名登上K2的女性。

“我在2020年成了新公民之后,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认同。据知,在东南亚一带还没女性登上K2,如果我可以突破这一点,将为新加坡带来荣耀,同时也唤醒其他人对登山的重视。”

登山属于小众的户外活动,所以她希望借此提高公众对登山的认识,也希望政府更重视这项运动,并给予更多的资源。

她也不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她的登山故事,鼓励群众多参与户外活动,并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环境的尊重。

回归事业与家庭

在征服两座巨峰之后,曾小耘将会把重点放在事业上,修读商业与行政管理硕士,为自己事业更上层楼做准备。

“登山已经挥霍了不少青春,目前我在一间大企业担任策略与规划经理,未来的职业导向应该是大企业或是创业型公司的高管如COO之类,我考虑创业型公司是因其创造空间大、自主性强,我不介意一身多职,这样提升与发挥的机会也较多。”

曾小耘自认是一个上手快,什么都干的多面手,传统公司的层级和规则比较多,虽然稳定,但也有不少约束,相比之下,创业公司可能更适合她。

至于组织家庭,她说,现在很多女性都能兼顾事业与家庭,所以并不担心。不过有了小孩后,她会放弃登山,为此她要趁早完成攀登珠峰与K2的计划。

过去10年攀登了无数座高山,看过了太多的生老死别,曾小耘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把握当下做到最好,用享受的心态去体验,既享受过程,也享受结果。

曾小耘成为登上8163米马纳斯鲁高峰的首位新加坡女性。

舒然

开拓艺术新航向

她买画、售画、鉴画、藏画,在艺术策展、活动策划和媒体运作等多元领域游刃有余,另外,她还是个画家与诗人,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她真正的身份?的确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或许称她为“艺术的推动者”更为贴切。

寻找人群中的艺术家

谈及人生规划,舒然(永久居民,原籍江西)看好新加坡艺术在三五年内的发展前景,因此会更致力于本地艺术品的推广,以提高外界对艺术家的关注度。多年来,她打造与发掘过一批本地艺术人士,80岁的本土老画家罗源粮便是其中一例。

“其实本地有不少资深画家虽没办过画展,却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佳作,有些甚至完美记录了新加坡消失的历史。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而非所谓的艺术家。”舒然希望可以继续为这群“隐身”艺术家服务,给予他们适度的包装与推广。她认为,从艺术品的投资价值来看,本地艺术家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今年8月,苏富比在新加坡举办的现代与当代艺术拍卖会上,本地先驱女画家张荔英的油画《小船与店屋》以约200万元成交,创下了画家新纪录,这对本土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她身为艺术经纪,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开办画展、艺术讲座及交流,为艺术家与藏家双方搭建一个跨国界的平台。

结合科技开拓新渠道

除了传统渠道,她也与时俱进,将艺术与新科技结合,在元宇宙*空间推广画作。目前,她已将自己的抽象画制成NFT*艺术作品,放上网发售。

“这是顺应时代潮流所做的艺术新尝试,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我想协助本地画家在艺术科技上多元突破,实现价值最大化。”目前她投入颇多精力创作,计划两年后办个人画展。她一向擅长丙烯抽象画,最近有意拜师学艺,将画风转为写实主义。

她也希望走访一些默默耕耘的老画家,以她的艺术视角审视老画家们的艺术人生,为他们留下文字记录。

随着世界各地逐步解封,舒然将重启她的艺术之旅,前往欧美、日本等地的艺术殿堂浸濡,拓展国际视野。她的梦想是,为本土众多艺术家的出海开拓新航向。

*元宇宙-

是一个用数码技术构建,可与现实世界交流互动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码生活空间。

*NFT –

一种数据格式,通过它把多种形态的信息存储在区块链上,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纯文本。

由舒然策划的本土艺术家阿信的个展,并担任开幕式主持。

2018年受金文泰画家群“红点外”艺术群展组委会之邀,担任主持人。

朱文博

逆境中带来明日商机

朱文博(持创业准证,原籍安徽)2007年来新修读旅游与款待课程,2015年创立自己的旅行社。旅行社业务一直不错直到疫情暴发,在渡过两年多的漫长寒冬后,终于迎来曙光。问及他未来的计划时,他的答案竟是:餐饮业。

柳暗花明进军餐饮业

“经过两年疫情,我真是吓怕了,深深感到旅游业的脆弱,我必须做些别的来分散风险,进餐饮业便是疫情下的因缘。”

旅游业在疫情期间一夜瘫痪,他唯有转战火锅送餐服务,没想到竟帮他熬过艰苦的两年,“其实我对餐饮业并不熟悉,是形势所逼下开展的业务。除了外卖、我还在网上销售中国零食,反应很好。”

朱文博柳暗花明发现了火锅生意的发展潜能,尽管本地的火锅店已遍地开花,他仍信心满满地将线上的火锅生意搬到线下,“目前已经物色到一个两层的独立店面,除了火锅还做烧烤。菜式贵精不贵多,人手也尽量精简。”

他有意将火锅店发展成连锁店的经营形式,与原来的旅游业务并行发展。

旅行服务多元化

对余文博来说,进军餐饮业是一种

“保险”策略,多年辛苦建立的旅游业还是他未来的经营主力,除了原来的旅行配套,也增添疫情前没有的服务,包括包机、邮轮、签证与企业票务等,他说,这是受到过去为求生存而做了许多“杂务”的启发。

“疫情期间,全部旅游团取消,那时候旅行社为求活命什么都接来做,例如协助旅客做签证,有个时期中国航班一票难求,我们也帮回国的留学生购得很多机票,甚至帮他们与医院预约做核酸检测。”

旅行社事业百花齐放的发展,面对的是人手问题。目前的折衷做法是找一些自由业者做兼职,可长远之计,他希望他们可转为全职职员。

他特别重视长期的合作关系,待员工如同家人,大家经常一起吃饭、唱卡拉OK,感情很好。“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员工并没有舍弃我,所以未来我也要带着他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我对新员工也一样,大家合作惯了就会有默契,效率更高。”

余文博的理想是在今后10至15年,打造一支专业团队,然后放手让他们打理,50岁退居幕后,享受人生。

朱文博送火锅外卖时与顾客合照,他总是能与他人打成一片。

贾立明

不为考试的华文教学

贾立明(永久居民,原籍长春)和太太于辉(新公民,原籍长春)都是随性的人,喜欢跟着感觉走,没有什么人生计划和目标,直到他创办教育中心后,才有个清晰的蓝图。

贾立明夫妇原本都在政府学校从事华文教育,2017年决定创办教育中心,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符合人性的华文教学

“我们对教育一直有自己的理解与探索,我们希望未来的华文教育越来越有人性,符合孩子的心理与健康成长。”

教学多年的他们,看到很多华族孩子不喜欢甚至痛恨华文,或者考完试后就把华文置之脑后,他们为此感到可惜。贾立明说:“我们觉得华文作为华族孩子的母语,应该是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承载了其民族特有的文化与价值观。学习不能只是为了考试,更应该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需求。”

为此夫妻俩一直琢磨着,如何把枯燥的华文教学变成符合人性,让孩子感兴趣的科目,例如通过游戏、绘本故事、游戏来引发孩子的学习和阅读兴趣;通过戏剧教学培养孩子的思考和表达。他们也独创了跨学科的华文课程,尝试把历史、文化、艺术等不同学科和动手能力融入到华文学习之中。另外,采用小班制,也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时间,更容易照顾到孩子上课时的情绪。

贾立明坦言,最大的挑战是说服家长认同他们的教育理念——不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华文。另外,因为小班教学局限了收生人数,无形中影响了收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点是他未来努力的目标。

为女儿与学生绘本创作

教学之余,贾立明也热衷于绘本创作。

“最初是为了陪小女儿成长,便以她为素材创作了一系列绘本,同时,我也将自己对教育的体会融入其中。”

如今小女儿已经14岁了,贾立明还坚持创作,他将每天在教育中心与孩子互动的体会收录到作品中,“新加坡太缺乏适合孩子阅读的本土作品,所以我想以这些孩子为原型,通过生活例子刺激孩子思考,他们读起来便会感到亲切,对他们学习与成长也有帮助。”

贾立明夫妇不会给自己压力,他笑称,自己前半生用来玩,后半生才创业,10年目标只有一个,但需要付出100%的精神与努力,期间自己预见会有所牺牲,例如陪伴孩子的时间、旅行等,但能够追求理想,内心感到充实且喜悦。

贾立明通过艺术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愉的学习环境

全面规划,展现自我

杨刚毅
人生教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所谓的“成功”模式,而这种成功的定义,往往是从小由父母灌输,或是受朋友影响,或是源自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当我们要设定目标规划人生时,应当如何避开误区,活出精彩?

为什么要做人生规划?

或许可以这样问,不规划人生又如何?其实,还是可以安然度过。你走到今天,是规划出来的吗?答案可能是,可能不是。那又为什么要规划呢?

规划的意义是给予你一个生活的方向,在时间有限、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相对有效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换言之,规划是人生的地图、指南针。

人生规划包括哪些?我们应如何着手?

每当提到人生规划,很自然地倒向事业方面,其实人生不仅是事业与财务,我曾从报章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有个身家过亿的年轻企业家,在跑步中暴毙;我也看到身边一些平时忙着工作的朋友,没好好照顾家庭,最后留下婚姻失败或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规划,就是要减少人生的遗憾。

我建议采用九宫格的形式,做全方位的规划,生活才不至于失衡,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下,更应该做好分配。

中间的一格是自己的定位,先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所拥有的资源等,然后再规划生活的不同领域,包括:健康、事业、财务、家庭、社会、人格、学习与休闲,排列顺序可根据个人的意愿安排。

在各别领域中设定一个或多个目标,并写下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必须具体、务实、可行、可衡量并有时间性。例如,在“休闲”一栏写下“环游世界”的目标,再细分成许多的小目标如:“一年花1万元到欧美旅行两次”。

若不能按自己的规划进行,该如何?

计划赶不上变化是肯定的,大多时候也是无法避免。每当世界局势、周遭环境、市场趋势,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变时,都会影响我们的规划。规划并非一成不变,好比你手里拿着一张地图去旅游,可能遇到台风不能去某个景点,就需相应地调整旅程。

既然世事无常,那么规划是否还有意义?答案是:有!手里有张地图始终是不一样的,至少你懂得自己在什么位置,距离目的地多远,即便迷路,也有一个参考的依据。

人生规划应相隔多久复盘一次?不能完成目标该当如何?

这让我想起很多人总喜欢在临近新年时做回顾与检讨,然后许下心愿,拟一个新年度计划,接着一年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做,隔年又再来过,周而复始。

其实,多久复盘因人而异,没有一个答案。有些人一辈子一份工作,一个伴侣,一个家庭,生活简单安定,其实不需要怎么复盘。但也有些人目标多且生活常有变动,可能就需经常反复审视自己的规划。

规划的目标与计划,有时会完成,有时则摊在那儿没有行动,复盘需要注意的是,让你没有行动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你想要的,必会腾出时间做,一直拖延毫无进展,便可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可以考虑删除。但是,也有可能是你真的想要,只是因为时间与精力,一时无法完成。我建议,每年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在原来的基础上慢慢改善,不要想一步到位,也不要因为一时不能达成而放弃。其实,踏出一小步实实在在地进行,远胜过列下一大堆目标删了再添,添了再删。

作为人生教练,你认为一个人在做规划时,最容易忽略什么?

最容易忽略的是聆听自己的声音。

很多人做规划,大多会参考别人的意见,例如师长的规劝、父母的期待、亲友的做法,还有坊间像《一生中必定要阅读的100本书》《不能不去的50个景点》之类的书籍等等,可你确定这就是你要的吗?父母告诉你当医生能赚大钱,你就非读医科吗?朋友住豪宅驾名车,你也要一样吗?这些外间的杂音实在太多,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人生规划的迷思,列了一大串别人的清单,到头来活着别人的梦。

做规划时,不要向外寻而是往内挖。不断地跟自己对话,不断聆听内心的声音,让那些你最想达到的,让那些你死而无憾的目标渐渐浮现,滤掉外界杂音后剩下的,就是自己需要的。如果没有自我探索,立下的计划会很表面,甚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人生规划是年轻人的事,对于退休人士就没意义了吗?

人不要因为年龄而限制对生命美好的想象。

年龄不是问题,只不过人生来到一个新的阶段,因为体力的局限,自会对人生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重新拟定人生规划,让生命更顺遂。生活就是不断推动自己,挑战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阶段,可能要将善终规划包括在内,例如遗嘱、医疗、预先护理计划(ACP)、预先医疗指示(AMD)、持久授权书(LPA)与葬礼安排等。

一般上华人对于这些都是刻意不理。其实,事先安排好,是不让亲人在经济和精神上有负担。

规划上,你对新移民有何建议?

在培训课上,我接触过不少新移民,我建议他们在规划上应该特别关注两点:语言与专业。

新移民无论去什么地方,一定要学好当地语言。不管是机会也好,生活便利也好,语言就是敲门砖,很多人忽略这一点,或者是拖延这一点,避开这些事情。

另方面,有些人原来的资历是很强的,但是移民后就变得全无用武之地,不是他们没有才能,而是证书或专业不受认可,不能合理地发挥。我建议,好好考取当地的专业资格。

如果处理了这两大块,移民之路会比较顺遂,甚至可与本地人并驾齐驱,平起平做。

最后让我总结一下:第一、全方位做一个完整的规划,不要偏向一面;第二、合乎本性,不要跟随别人的步伐;第三、规划随时可以更改,不需要太死板,它不代表你的人生,只是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