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History, Yuan #158, Yuan Magazine/环线上的百胜地铁站

环线上的百胜地铁站

文 图 · 虎威

本期要谈的,是人们不一定感觉到其存在的一座建筑物——百胜地铁站。只因为大部分都“藏”起来,假如你没进入地下,光看地面结构,甚至感觉不出它的精彩。其实,连用“一座”这个量词,也不一定贴切。

这位“朋友”今年只有12岁,是笔者在本栏中书写的最年轻的建筑。由于数年前有段时期常常见面,并对它特别欣赏,也可称得上是“老友”了。

与地铁结下不解之缘

儿时乃至少年时本地还没有地铁。1970年代出国留学第一次在伦敦搭Tube——当地人这么称伦敦地铁,大开眼界。那时,世界首创,通车于1863年的伦敦地铁已有百多年历史,车站和车厢皆陈旧,但对我来说却是“新”。该地铁路线图多种颜色的路线网初看复杂,其实不难明白。又学到搭电动扶梯时,如果自己不动,定要靠右边站,以让出左手边给匆匆赶路的人。

新加坡建地铁的探讨始于1960年代,并在1972至1980年间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曾有一组专家认为只要强化巴士服务,是不需要地铁的。幸而这理论最终被推翻,含东西线与南北线的地铁工程在1983年启动 。

到了狮城地铁于1987年通车时,我已在国家发展部大厦内的公共工程局任职数年。麦士威地铁站离办公处不远。忘不了第一次坐MRT是在午餐时间和几个同事仅从此站坐到下一站莱佛士坊便又回返,纯粹是为搭地铁而搭地铁。只见一切簇新,和伦敦的相比有天渊之别。一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时已搬到惹兰仑平公寓居住。十分幸运,东西线的金文泰地铁站离住处不远,走路仅15分钟。当时公务员周六须上班半天。周六我通常不开车,搭地铁上下班;妻开车去买菜和日用品。自此与地铁结下不解之缘。

水池倒映正在装修中的新加坡美术馆

年轻建筑事务所的杰作

环线上的百胜地铁站是本地建筑事务所WOHA的作品。当年,为求这线上首批地铁站设计优秀,曾举办国际设计比赛。成立于1994年的这家年轻的建筑事务所一鸣惊人,百胜和体育场两站皆夺标。迄今,除了这两个项目获得国际奖项,WOHA的另一些项目也出类拔萃,获奖连连,其中之一是“垂直甘榜”海军部村庄。

百胜地铁站设计的一大挑战是它位于勿拉士峇沙路底下,在当时是我国最深的地铁站。而且,它就在国家古迹新加坡美术馆前方,对老建筑磅礴气势要表示谦卑,但自身仍须有独特性格。获选作品的神来之笔,在于它在美术馆前面的地段几乎看不到任何结构,仅一泓清水倒映着老建筑。清水之下有一玻璃盖顶,为地底的地铁站采光。

记得当我看到这样一个设计获选时,心中暗暗喝彩。到了环线通车,迫不及待就到此站体验,果然不同凡响。

“玻璃池塘”倒映国家古迹

到站后,跟着指示牌走向出口,会经过一个高耸的中庭。有电动扶梯让人们缓缓“升高”。大量光线从玻璃天顶射入,投射在壁上、梯上,竟是会移动的光与影——原来是粼粼水波之舞。当时从未见任何一座建筑物有这么特别的设置,建筑师大胆地用了,使百胜地铁站确实与众不同。

在地面上看,“玻璃池塘”倒映着新加坡美术馆主立面,令我想起在欧洲所见宏伟宫殿投影于池中的美景,果然是对不凡老建筑的最佳敬礼。此举也美化了勿拉士峇沙路这一带的景观。

这一带我是十分熟悉的。在公教附小和公教中学求学的日子里,抵达的巴士站在维多利亚街圣尼各拉女校对面,定要走勿拉士峇沙路转入奎因街;回家的巴士站则在勿拉士峇沙路上。圣约瑟书院(新加坡美术馆前身)前面的大草场也是常往的。公教没有草场,借用此处供学生上体育课、让军乐队操练和举行运动会。地铁站水池的所在地,就是我当年活动的空间。

好一个“百胜”之名

都说了,我与地铁有不解之缘。六年前搬到山景道居住,仅半年后滨海市区线通车,山景地铁站就在公寓侧门外数十步之处,太方便了!这是20多年前购置该单位作为退休居所时绝对想不到的,而搬家时的确离自行决定舍弃职场生涯的日子不远。那年年底报读天主教神学院课程,翌年开始上课,地点是滑铁卢街天主教中心——不正是在百胜地铁站边上?于是,有无数个日子搭地铁到与公教中学旧校园比邻的神学院上学,放学也搭地铁回家……啊,走过人生大半辈子,像是回到童年、少年求学的无忧岁月。

一向来理所当然称Bras Basah MRT Station为勿拉士峇沙地铁站。为写此文上网一查,竟是百胜地铁站。想必是从附近本叫书城的百胜楼取得灵感命名,有趣!

由于特别缘深的狮城建筑皆已写就,笔者决定为《建筑情缘》专栏画上句号,并于日后将部分文章结集成书。谢谢大家这8年来的支持。

(作者为本地建筑师兼作家)

Home/History, Yuan #158, Yuan Magazine/环线上的百胜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