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Literature, Yuan #157, Yuan Magazine/为文化艺术书库增砖添瓦

为文化艺术书库增砖添瓦

文 图 · 张森林

关于新加坡华语、华语教学及华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文化领域,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书籍出版从没中断过。2022年1月,新加坡教育部前中学华文教材组主任、前华文专科视学胡林生撰写的《语言文化和教学实践文集》面世,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中多篇文章论及华文教育与文化课题,诚如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符传丰博士在序文中所说的:“这是一本跟语言、文化和教学策略有关的理论书籍,可以提高华文老师的认知视野,读了对教学会更有自信。”

胡林生著《语言文化和教学实践文集》

此书的文章分为三大类:语言类(12篇)、文化类(17篇)、教学类(11篇)。作者心系语言文化课题,在语言类和文化类的多篇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华族的各种方言犹如社群文化的纽带,牵动着社群文化的积淀,与非物质文化的社群文创活动的存亡息息相关。方言一旦式微,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形同虚设,如许多由方言主导的音乐、舞蹈、地方剧、曲艺和歌剧等,都会因方言的式微而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

胡林生也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许多研究资料,把华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确立在后者辅助前者的基础上:一、华语和方言之间存在着语音、构词和句法上的关联性和对应关系;二、方言的掌握对华语的学习有着技能转换的助力;三、方言的掌握对母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塑造和培养双文化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共通语和母族语文的定位问题》一文中,胡林生重申:“基本生物学告诉我们:要把不同族群塑造成一个全新的新加坡国族,几乎是不能实现的梦想,不止塑造过程漫长,还涉及多个层面,如族群基因和肤色的改变,风俗习惯和家庭结构的融合,族群意识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包容等等,都是塑造新国族的必备条件。可惜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找到一个成功的案例。”

作者的耳提面命与真知灼见往往如醍醐灌顶,发人深省。在《贯彻多元文化和双语政策的迷思和困境》一文中,胡林生认为,面对目前华语文的语用实况,很多关心国情的有识之士都表示无力回天。其实,标识文字和翻译怪文只是问题的表象,最大的困境在于:一、如何缓解目前日益扩大的英语化的社会语用板块,强化族群语文的生存空间,以贯彻宪法所保证的新加坡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社会结构特质;二、如何通过更为有效的策略,提升三大族群的语文使用功能和地位,使得族群语文真正成为保存族群文化的主角。

要挣脱目前的困境,胡林生建议有关当局与民间组织紧密配合,制定下列策略:一、改善母族语言的教学环境,包括提高教师的教学热忱,以及学校为教师提供各种相关的进修课程;二、奖励母族语文的卓越人才;三、重振公共机构和宗乡团体的文化活动,如校际辩论会、演讲比赛、新谣创作等;四、设置族群语文编译咨询所。

除了《语言文化和教学实践文集》之外,出于华语教学与华语政策研究的实际需要,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出版了不少语言类的文化书籍,包括:周淑逊编《华语注音符号》(1960年代)、谢世涯《简体字应用文论集》(1977年)、梁荣基《语文教学与测试》(1999年)、吴元华《务实的决策——人民行动党与政府的华文政策研究(1954-1965年)》(1999年)、周清海编著《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2002年)、谢泽文《教学与测试》(2003年)、谭瑞荣《字形画识字法研究》(2009年,该书是华文识字教学学术专著,字形画识字法被部分新加坡小学采用)、陈之权《大题小做——新加坡华文课程与教学论文集》(2011年)、罗福腾主编《新加坡华语应用研究新进展》(2012年)、罗福腾主编《新加坡华文教材研究新视角》(2012年)、陈志锐主编《现代文学及其教学》(2013年)、寇红《中文应用文写作》(2018年)、诸家主编《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一至十集)等等。这些书籍的出版,显示新加坡仍有不少华文知识分子对母语教育充满厚重情怀。

谭瑞荣著《字形画识字法研究》

罗福腾主编《新加坡华文教材研究新视角》

蔡荣生著《认识吹管乐——中国竹笛与西洋长笛纵横谈》

十余年前,我从一则报载新闻中,得知新加坡理工学院的一位毕业生因为出版过两本用心书写的乐器研究的书,而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一位教授相中,邀请他破格跳两级报读大学的博士学位课程,由这位教授亲自指导撰写博士论文,结果顺利毕业并获得其他大学的教职。这则新闻之所以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它让我知道艺术文献得之不易。尽管上述两本乐器的书是以英文书写,但那也是弥足珍贵的新加坡文化财富。

2021年9月,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笛子讲师兼任雅马哈音乐学校长笛老师蔡荣生,通过孔院出版著作《认识吹管乐——中国竹笛与西洋长笛纵横谈》。这本书除了倾注作者教授笛子吹奏30年的心得之外,还包含了许多竹笛与长笛之外的知识,可谓是东西交汇、涵盖面广、内容丰富,集音乐学习、实践与鉴赏于一书的艺术文献。

蔡荣生在1970年代师从谭泽江(《视听艺术》杂志主编)学习竹笛,曾获1980年第一届全国音乐比赛公开组笛子冠军,曾任人民协会华乐团笛手。他早年毕业于英国威尔斯大学,拥有长笛荣誉学位。由于是学院派出身,他有关管乐的基础知识(种类、共通性、换气、循环呼吸、腹震音、演奏技巧、泛音探讨等)全面,其领域还涉及竹笛与长笛的比较、竹笛与长笛经典乐曲、竹笛与长笛课、竹笛与长笛考级等。通过他的系统书写与介绍,此书对于笛子初学者而言,无疑是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音乐书。

此外,曾主办过长笛独奏会的蔡荣生,在笛子吹奏的实践领域所积累的经验相当丰厚,所以,他在此书中也介绍了乐手出路、竹笛与长笛之外的横吹乐器、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即使不是笛子初学者,一般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音乐熏陶。

例如,作者就近代新加坡长笛发展、长笛手的出路、冠病疫情对音乐事业的影响、筹备长笛演奏会的细节、在酒廊演奏长笛等课题,进行了相关的解说。

此书也适合笛子老师阅读。作者在书中陈述了若干学生个案,他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需要对症下药,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对待患有自闭症的学生,作者认为需有不同于应对一般学生的对策,老师若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又缺乏耐心教导的话,会很容易引起双方的误会。

在笛子演奏家的鉴赏方面,作者介绍了中国著名笛子手刘森、陆春龄,旅居英国的世界音乐祭少有的竹笛演奏家郭跃。作者所称誉的西方乐手包括爱尔兰的长笛家詹姆斯·高尔威、法国名闻遐迩的长笛大师詹皮尔·朗帕尔和长笛家马萧·莫伊斯、美国优秀女长笛演奏家珀乐·罗碧森。

乐曲鉴赏方面,作者所介绍的经典竹笛曲目是《鹧鸪飞》《牧民新歌》《帕米尔的春天》《姑苏行》和《五哥放羊》,经典长笛乐曲是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易贝尔《长笛协奏曲》、罗德里哥《田园协奏曲》、普朗《长笛奏鸣曲》和纱米娜《长笛小协奏曲》。

作者所科普的音乐知识包括其他横吹乐器的介绍,如:竹笛的近亲巴乌与口笛、南北派印度笛子、中国与越南笛子的相似之处、日本的横笛与尺八、印尼传统笛子、波斯湾地区的中东笛子、爱尔兰长笛等。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身心灵的疗愈功能,但是,如果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当,可能给学习者带来伤害。蔡荣生在此书中指出,通常吹奏尖锐的梆笛或西洋高音笛,如果长年累月不注意的话,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学员首先会开始耳鸣,渐渐地会患有重听的现象,最后则不幸地完全丧失听力。长期吹奏喇叭会因气压引起头痛问题,吹长笛如果呼出的气过多的话,会引起不适,那是二氧化碳不足造成身体的不平衡,而不是吸入的氧气不够。

理论与实战经验俱佳的蔡荣生在此书的《导论》中,衷心希望东西方吹管乐——尤其是竹笛与长笛,能有一个美好的桥梁互相衔接。他尤其盼望学员能时刻保有良好的心态,学习终极目的不光是为了应付音乐考试,更是为了能发掘宝贵的学习乐趣,以便终身受用。

这本兼收并蓄竹笛与长笛之长的音乐书,行文浅白易懂,实用性高,在同类书籍中属于凤毛麟角,除了适合学习者及其家长阅读,教导者及业内人士作为观摩参照之外,音乐门外汉也能视之为纯粹鉴赏音乐的书,让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知识点与愉悦感。

从《认识吹管乐》这本书,我联想起2019年8月出版、退休报人林凤英执编的双语版艺术文献《陶艺·厨艺:铁人名厨陈喜明心灵创作》(Ceramic & Culinary Arts: Creation of Iron Man Chef Heman Tan)。

《陶艺·厨艺》是一本图文并茂,糅合类传记与工具书特点的书,展现陈喜明多年来在陶瓷工艺和烹饪艺术上的心血结晶,同时阐述他的创作心路历程。书的前半部以多才多艺的铁人名厨陈喜明所写的文章《陶艺良师教诲,影响一生永难忘》开始,之后展列他所创作的一系列陶艺作品,包括系列“淘气”茶壶、塑像艺术、烟管、裂纹艺术、玛瑙纹饰、碗系列、盘系列、与家人一起制作的“陶泥凝聚亲情”系列。

书的后半部以林凤英采访陈喜明的访谈录《跌跌撞撞坎坷厨艺路,叛逆少年转身成名厨》开始,之后展示一系列他研发出来的高端菜肴食谱,例如前菜与汤类的“茶碗蒸伴蒸奶蛋”和“缤纷鲜果鱼生”,家禽与肉类的“蒸烤小猪排”和“烤炖牛肉双味”,海鲜类的“镬烤龙虾伴南瓜奶油”和“香煎味噌金目鲈”等。

陈喜明著《陶艺 · 厨艺》

邹璐著《金禧缤纷:新加坡50位知名艺术家访谈录》

2022年5月中旬,陈喜明另一本展示其精湛厨艺与细致陶艺的双语著作Cooking Under Soft Pressure(《轻压下的烹饪》)出版。此书与《陶艺·厨艺》中浑然天成的陶艺和精致美食的厨艺的展示,可让大部分读者叹为观止;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类艺术创作,应该不遑多让。这两本书的出版,向世人昭告“新加坡不是文化沙漠”的事实;新加坡除了有令人引以为荣的民间小贩文化之外,我们所拥有的珍馐美馔厨艺,也是令人引以为豪的。

配合建国50周年,2016年6月,新加坡美术总会出版邹璐撰写的《金禧缤纷:新加坡50位知名艺术家访谈录》。此书的访谈对象包括画家翁享祝、蔡名智、谭瑞荣、多元艺术家欧世鸿、雕塑家麦毓权、书法家曾广纬、书画家张有铄、指画家吴怡龙等50位艺术家。

这是一本重要的艺术类文献,时任美术总会执委麦毓权评价道:“邹璐所撰写的访谈录,所写的主要就是艺术家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的生活。这为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背景。”(方石煜《新移民写作人撰写50位本地艺术家访谈录》,2016年5月30日《联合早报》)

1996年,国家艺术理事会支持出版、兼收录艺术评论和画家访谈录的陈瑞献绘画专辑《陈瑞献在罗马尼亚》(Tan Swie Hian in Romania)面世;2002年,新加坡艺术出版社出版谭瑞荣、傅扬绘画作品专集《色相集》;2014年,知名画家邓汝能的水墨画册《墨默境静》(Silence)面世。这些以双语呈现的艺术文献,完美展现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文化荟萃之都的艺术积淀。

在艺术评论领域中,1990年,新加坡南安会馆出版丘柳漫的艺术评论集《襍华为严饰——陈瑞献研究》;2001年,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指画家陈清业博士的《文化艺术言论集》;音乐家郭永秀在2002年出版的《余韵:郭永秀音乐评论集》,受到新加坡作曲家协会和新加坡华乐协会的一致推荐;2006年,新加坡作家协会出版蔡宝龙艺术文集《五色流光:新马艺术家书写》。这些艺术评论书籍,也都在某种层面上为新加坡艺术文库增砖添瓦。

期盼这些文化艺术积淀与增砖添瓦的工程继续进行下去,开枝散叶,硕果累累。

作者为本地作家

Home/Literature, Yuan #157, Yuan Magazine/为文化艺术书库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