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History, Yuan #145, Yuan Magazine/初创华中 校史钩沉

初创华中  校史钩沉

文·符懋濂

华中百年校庆早已在去年3月落下帷幕,但我对母校的初创情况,依旧兴趣盎然,总想把它钩出水面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尤其是让校友们知晓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南洋华侨中学校第一届毕业纪念册封面

我手上的《南洋华侨中学校第一届毕业纪念册》,出版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双十节,虽然很单薄,仅仅69页, 却提供了不少的重要校史信息。出版毕业纪念册(今称毕业特刊),原来是我们华校的优良文化传统,不论华中是否首创者,这本纪念册已在世近百年之久了!

这本绝无仅有纪念册的前面是华中校训,是隶书体四句:明志、力学、爱国、乐群,内容显然与现今校训(自强不息)有所不同。四句之中,明志居于首位,属于人格陶冶,在德育(做人)范畴;力学属于智育(读书)范畴,其重要性稍逊于明志;爱国与乐群都在群育范畴之内,是明志的延伸,其重要性不亚于明志。这校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开创了华文教育特别注重德育与群育的优良传统,为此后所有新马华校校训提供了参照或典范!

华中校训

作为南洋第一所民办华文中学,创办与运作经费无疑都来自华人企业家。他们出钱又出力,组成校董会。为了表扬校董出钱出力所做贡献,毕业纪念册在校训之后的四页,分别印上四张玉照:现任总理(董事长)王水斗、副总理(副董事长)杨缵文、财政林妙琼、校长涂开舆。(按:当时,华社领导人概称为总理,相当于今日的会长、主席、社长)学校行政结构很简单,在校长之下设有教务部,由教务主任、各科主任组成;训育部,由训育主任掌管学生纪律、训导和学生宿舍;事务部,由事务主任掌管文书档案、图书馆、贩卖部、校医等各种杂务。这三大部门一直保留到我读华中时(1950年代),说明了其精简高效!

(左上)总理、副总理、财政、校长(右下)

早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起,有识之士便不断提倡创办一所中学,供南洋华人子弟就读,但只能起着酝酿作用,一时无法如愿以偿。直到十多年后的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同德书报社与陈嘉庚商议此事,“陈君以关公益,乃慨然允诺”,并即刻发表筹办华中的公告。陈嘉庚带头捐款13000元,起着一呼百应的重要作用。接着林义顺、曾江水等又捐筹17000元,加上其它捐款共得5万元作为建校资金,华中终于在千呼万唤中诞生了!创办人高瞻远瞩,将它定名为“南洋华侨中学校”,清楚表明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新马华人,而是面向整个南洋(东南亚)的华人社会!这本纪念册透露,当时南洋各地的华文小学多达五六百所,却没有一所华文中学,可见华中的创办多么及时、多么重要!

19192月华中校舍还未竣工,就开始在中华总商会举办首届入学考试。报名应考者共80余人,除了新马学校之精粹,还有来自印尼华校之俊秀。结果录取了78人,分为三班上课,成绩佳好的编入普通科,成绩差点的归入补习班(一班)。到了第三学年,开始分为商科与普通科两种性质不同的班级,前者仅有学生16名,而后者则有学生30余名,其余学生不是半途回国升学,就是辍学谋生;而且人数还在继续减少,最后获得中学毕业证书者仅仅剩下27人(商科12人,普通科15人)。可见在教育领域,同样是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华中首届招生78名,毕业时仅剩27名(平均年龄约20岁),中途退学率高达65.4%,岂不意味着办学已经失败?非也!尽管在创校的第四年末,全校在籍学生也仅有150人,华中还是勇往直前,逆流而上,最终享誉南洋乃至全球,成为南洋最高华文学府(在南洋大学成立前)。我想,第一届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学术水平起着示范、号召作用。中学毕业生的出路,不是升学就是就业。根据毕业纪念册的记录,商科班10人毕业即刻就业,2人则回国升学,分别就读于复旦大学与上海南洋大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普通科班表现很突出:3人考进北京大学,3人考进复旦大学,1人考进上海南洋大学,当时都是中国名校;其余毕业生多在教育界、文化界服务,没有一人失业。

首届南洋华侨中学校全体教职员及学生合影

有名师才能出高徒,自古已然,少有例外。在1922年的16名教师(含校长)队伍中,有1位博士、1位硕士、2位学士,其余都是师范专业出身,这在当时的南洋,应该是最强大的教师阵容。他们都来自中国与海外,拥有多年教学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当中有一位女教师、二位印度人、一位英国人。

关于华中最早期的课程结构,也很有意思。在四学年中,学生必须修完的科目,普通科班与商科班有所不同。前者为修身、国文、英文、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博物、法制经济、心理学、手工、图画、音乐等;后者则是修读普通科两年后,再修读国文、英文、经济学、商业数学、珠算、簿记及会计学、商史、货币银行、商法、理财学、交通、保险、取引所(交易)、统计学、打字、体育。这样的课程分流有几个特点:一是注重母语和英语的双语教育(商科多用英文课本);二是课程多元化、多样化,让毕业生的知识面更广阔,成为真正意义的知识分子;三是普通科偏重学术,有利于毕业生升大学和当小学教师,而商科偏重实用,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与经商;四是除了德育(修身),美育、体育也受到应有的重视,基本上体现了德、智、美、体四育并行,与上述校训基本吻合,只是少了群育。

全体教职员合影(1922年)

那么,校训中的“爱国”和“乐群”,是否变成毫无意义了呢?不是的!群育是在(也只能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获得充分体现。课外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即体育活动与学术活动,任由学生选择参加。在两名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组成体育部,并选出12人执委会,推动各项体育活动,包括足球、网球、排球、篮球、田径等比赛,开创了华中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术领域里,令人惊讶的是,除了成立国语演说会、英语演说会、旅苏同学会外,还有图书管理员、学生俱乐部以及组建一中公司。国语演说会很活跃:每两周集会一次,学生轮流演说,每两个月举行辩论一次;每学期都举办演说或辩论比赛,首次

演说题目为《华侨学生对祖国之责任》。至于一中公司是专为商科班学生实习而设立,在校出售书籍、用品、食物,凡华中师生都可入股为股东。公司组织分为董事部与营业部,董事由股东投选,营业经理、副经理则由董事部委派。这些成员都是在籍商科学生,教师只是扮演着“赞助员”的角色。

华中的创办及初期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教育措施,不论在世界上是否属于首创,但至少在东南亚乃至亚洲,无疑都是独树一帜、可圈可点的。这或许曾给予我们后代教育工作者一些重要启示,例如:母语才是最有效、最可取的教育媒介,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才是最理想的教育目标

作者为文学博士、本地资深教育工作者

Home/History, Yuan #145, Yuan Magazine/初创华中 校史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