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45, Yuan Magazine/俞唯洁的多维度戏剧人生

俞唯洁的多维度戏剧人生

文·沈芯蕊

俞唯洁

平淡日子的日常无非是吃饭、工作、休息。那么,怎么样让平淡的日常变成多维度的生活体验呢? 对俞唯洁来说,那就非戏剧人生莫属了!

戏剧的启蒙

俞唯洁笑言自己是农民出身、文革一代。当年中学毕业后知青都要下乡,他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平时文娱活动贫乏,生活淡而无味,偶尔会放映电影和观看文艺演出。俞唯洁说:“除了样板戏和村里巡回的宣传队演出之外,鲜少见到活人表演。”抛去当时舞台表演的政治内容或意识形态而言,这些舞台上的帅哥美女,让他如同在漫长黑夜中看到黎明的曙光。这少之又少的演出让当时的少年时常细细品味,进而从期盼、羡慕到积极参与。在那些同龄的帅哥美女的指导下,他学着创作剧本、参与一些小的演出,这些尝试,成为他的舞台启蒙。

1977年,他是第一届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77届的学子高考压力非常大,录取率极低,在积极备考过程中,他读了很多的书,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这让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后来他考上了上海师范学院的英文专业。因父母在上海是英文老师,虽然经历文革时期耽误了一些课业,但还是得益于“童子功”,他顺利入学。在离开农村的前夜,他整理行囊,看到自己先前学着写的一些短剧剧本,感到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而已,不堪回首,便把之前的稿件付之一炬。

上大学后,他接触了更多的文学美学理论著作,让他觉得仿佛打开了思想的另一扇窗。当时正值“伤痕文学”流行,便也学着写小说,写短剧,同时也在课余参加一些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组织的各种文艺培训,这让他初步看到了生活的多维度。

大学毕业后俞唯洁进入上海一所重点中学当英文教师。他结合教学,把大学里学到的英文戏剧运用到英文教学当中,组织“红领巾”演出队,帮学生们排演英文短剧,还去戏剧学院听各种讲座。在这期间,他对戏剧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重新认识华语戏剧文化

1984年,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进修班学员毕业合影(韩月乔等学员都是现今的中国影视大腕)

俞唯洁当时虽然是大专学历, 却得以同等学历的特殊资格,于1983年跨专业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外国戏剧史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张君川教授。当时100多人报考,只有1位师姐和他2人被录取,轰动全院。那时全校本科和研究生共百余人,却有着200多位老师,师资力量非常雄厚。他说:“当年的学生真是幸运。”备考期间,参加了戏剧学院老师所作的各类考研辅导讲座与工作坊,让他觉得自己以前写的剧本、小说、文章都很幼稚,于是在入学报到前晚,再次将它们付之一炬。

俞唯洁的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戏剧, 硕士论文是关于“哈姆雷特”的文本台词研究。在硕士课程学习的3 年中,他全程参加了余秋雨给导演干部进修班开办的大师班课程,重新全面地认识了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进而进行跨文化戏剧研究。当时他还跟着导师成立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组织了中国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当时中国戏剧界以及国际莎士比亚研究圈,这两件事影响很大。

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欧美的实验戏剧及一些先锋戏剧刚被引入中国,他对此如痴如醉,乐此不疲地参与其在中国剧坛的介绍活动。

1986年毕业后,俞唯洁留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研究所当教师。在留校任教的4年中,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活跃时期,他有机会参加了不少中外电视剧的拍摄、各类舞台剧演出制作以及相关的戏剧研究,为他之后在戏剧道路上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不可或缺的实践经验。

回顾在上戏学习及工作几年的最大收获,他说:“首先是跳出了书斋,从舞台上真正认识了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其次,虽然研究的是西方戏剧史论,却重新对华语戏剧及至华族文化有了重新的认知。”

在德国奠定戏剧观

1990年,俞唯洁因一篇关于莎士比亚《麦克白》和中国昆曲表演的研究论文,被德国戏剧学教母费舍尔·里希特教授请到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做了1年的访问学者,从事跨文化戏剧的课题研究,至此开启了他11年的欧洲生活之旅。

刚到欧洲时, 俞唯洁对于先锋戏剧仍然如痴如醉,业余时间曾参加大学的剧社,在维也纳地铁站内或是街头进行环境戏剧的先锋实验,包括演出高行健的实验戏剧《车站》。这是一次对艺术观、戏剧观的极大冲击。作为表演者,他当时感到使命感很强,彷佛在开拓一种全新的戏剧样式,是艺术发展的开路先锋,自觉似乎在进行拯救民众、开发民智的社会启蒙。但在普通观众或是路人看来,这样的街头演出有如闹剧,所谓启蒙者在旁人看来像一群疯子。当时,他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些人不懂艺术。但后来发现这些看似对街头先锋艺术不屑一顾的路人们,走出地铁站,便在剧院前排队购票看戏了。这种现象引发了他的反思:艺术离开了娱乐作用,变成小众的自我表达,自我发泄,终究是会被观众所不屑的。

俞唯洁的博士学位是在拜罗伊特(Bayreuth)获得的。这是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是德国上费兰肯行政区的首府,位于德国中部。该城市因每年一度在“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为瓦格纳的歌剧而举行的“拜罗伊特音乐节”而闻名于世。

俞唯洁在德国做访问学者1年后已掌握德语。他通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攻读德国拜罗伊特大学音乐戏剧学院博士学位,师从德国戏剧学以及音乐戏剧导演苏珊娜·菲尔教授,进行瓦格纳歌剧革命和梅兰芳京剧革新的研究。眼界的开阔和阅历的加深,让俞唯洁从此走上了多维度的戏剧人生。

上世纪90年代读博期间,在德国工厂打工(钳工)

因为当时是半工半读的状态,所以他用了7年时间。做过很多工作,从麦当劳的前台、后厨一直做到周末经理。平时也参与德语剧社排演戏剧、在大学研究所当助教。也定期去意大利、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等欧洲大学戏剧系讲学。每当假期时,他会参加剧团工作或去周边国家演出、观摩戏剧。同时,他还受邀参加了意大利导演尤金尼奥·巴尔巴领导的“国际戏剧人类学学校”(第四期)进修课程。

俞唯洁回忆,拜罗伊特是一座充满艺术氛围的城市,去看戏的人都是西装革履,当作是高尚的娱乐活动,精神的享受。

每年夏季6个星期的拜罗伊特戏剧节,世界各国的顶尖艺术家都汇集于此,为看演出真是一票难求,甚至要提前几年预定,而且票价也很昂贵。当时还是学生的俞唯洁为了可以欣赏到世界顶尖的艺术作品,就去帮忙做义工,这样可以拿到价格低廉的义工票。

这座美丽的城市给俞唯洁留下许多美好回忆:除了瓦格纳的歌剧,还有当地美食。香肠面包啤酒成为他日常的饮食,这个喜好一直保留到现在。不大的山城,紧凑而安静,平时店铺下午4 点半就打烊了。这也使他不受到干扰,沉下心来做研究,完成了2本书的写作并在欧洲出版。

在俞唯洁读博期间,一直跟踪研究一家很特别的戏剧团体—— 鲁尔话剧院。该剧院的演出风格在整个德国上百家公共剧院中长期独领风骚,其独特的公私合资的剧院体制及其营运机制对于当时准备回中国创建私人演艺机构的俞唯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博士毕业后,他前往投考面试,在这家剧院得到一份3 年的全职演员合约。

这家专业剧院是个轮换剧目演出制的剧院,每年演出260多场,每晚轮换演出不同剧目。合同工作量的另一半是作为总监助理,负责策划一个常年国际巡演项目,并担任日常34个轮换剧目的每次演出执行导演兼舞台监督,每周44个小时的上班工作量。这段时间他随着剧院到世界各国巡回演出,也有机会领略各国的人文景观和各类戏剧创作,这让他的视野更开阔,对戏剧的理解更深入。

在德国学习与工作期间,对俞唯洁来说是人生一段重要的时光,彻底改变了他的戏剧观乃至人生观。他以前觉得戏剧是用来表现自我、改造社会的工具。但是在德国,他意识到广大观众对主流戏剧的期待首先是娱人悦众。期间,他对那里的演剧业界进行了深入考察, 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拥有全球最完美的演剧服务业和剧院机制,在那里公共剧院(各级政府用税收运作的剧院)工作的演职人员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戏剧从业者最佳的福利工薪待遇,所以这些主流剧院的营运目标应该为纳税人服务。这是他在德国剧界学习考察的深刻感悟。“在德国,剧团用纳税人的钱来演戏,政府有非常具体的绩效指标:演多少场?有多少观众看?因为对政府而言,戏剧应该是演给所有纳税人看的,而不应该用纳税人的贡献来为少数艺术家脱离大众审美趣味的个人表达来买单。政府会评估所提供的演出资金是否运用合理,其中有着非常具体而合理的考绩指标”。当然,德国剧坛也有不少自我表达的先锋实验之作,或是通过对某些意识形态的宣传来抨击社会的政治戏剧。作为对于主流戏剧演出的补充,他对于这些艺术家的不懈精神和努力,还是相当钦佩的。

在寓所拜会著名导演尤金尼奥-巴尔巴(Eugenio Barba 右)并与意大利罗马大学戏剧人类学专家萨瓦雷西教授(左)合影(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

在剧团里只有他一个华人,闲暇时大家谈天说地,他也不忘向欧洲的伙伴们传播华族文化。有趣的是,当年在中国大学专业学英语时,外教给他起了个英语名字,俞唯洁曾经很喜欢使用这个英语名字。然而到了欧洲后,无论是在大学学习或是在剧团工作,无论是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上用西方语言发表论文,或是在各类演出的演职员表上,他再也没有使用过这个英语名字而是使用其华语姓名的汉语拼音。来新加坡后,他更是在各种使用英语的场合,特别注意按照华语前姓后名的做法,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自己的姓名,而刻意改变了以前使用Weijie Yu的做法。在问起为何如此时,他笑言,向新加坡的华人政治人物学习,我们从来没有在华语或是英语的场合听到或是看到“光耀·李”的表达。

新加坡的戏剧生活

在德国剧院工作的第3 年,中国各地展开了建立大剧院,发展文创演艺业的新一波热潮,他便与友人在海外设立了公司,准备回国大展拳脚。这时,有猎头公司找到他,推荐他前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谋职。经过几轮面试,他应聘前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艺)担任表演艺术学校校长兼戏剧系主任。这对于他来说,是带来另一个维度的生活体验。

2001年至今,俞唯洁一直都供职于南艺戏剧系。他觉得在南艺的这些年,无论是课程的定位、教学大纲的编制、课目的设计、考核内容和新生面试,抑或是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能够得心应手的工作,都得益于先前在与此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实践与积累。

20年来,除了繁重的工作之外,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坚持进行学术研究。根据他在不同领域的践行,其研究课题也不断变化与拓宽:从最初的莎士比亚研究到跨文化戏剧研究;从对德国演剧产业及其机制的研究到对华族戏剧的研究,均指向了其研究的多维度。目前他研究的课题又转向了新加坡戏剧和“全球戏剧高职教育与职业演员训练”。除了常年代表南艺和新加坡在设于北京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联盟》年会上发言咨询,多年来也一直坚持在海内外各种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0年3月底,南艺本科华语戏剧毕业演出剧目《唐璜》排练的最后一天,与剧组演员合影

俞唯洁还曾多次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戏剧研究所的博士论文校外考官。前几年还受邀担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校“艺术学士学位课程”国际评审团成员等职。

2009年,作为南艺首位“学术假”的获得者,他受邀参加德国联邦科学教育部委托德国戏剧学研究教母费舍·里希特教授组建的“交织表演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团队,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戏剧学院作了为期一年的驻地访问学者,探讨用“交织表演文化”的最新理论对“跨文化研究”课题的重新审视。

在本地,他多年来还担任了新加坡教育部主办的新加坡青年节“全国(英语/华语)戏剧比赛”主裁判,国家艺术理事会的各类拨款委员会和“文化奖”、“青年艺术家奖”评委,“艺术基金”评委,新加坡《源》杂志《无名英雄》剧本创作比赛(2019)以及福建会馆剧本创作比赛(2015)评委等职。常年来他也一直是新加坡艺

术剧场的戏剧顾问团成员,还担任了近十年的新加坡国防部武装部队音乐戏剧文工团的监委,并于2016年获新加坡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国庆(公共服务)奖章”。2011年和2016年,两次得到南艺颁发的“长期服务奖”。

2019年,与美国纽约大学戏剧人类表演学专家理查德-谢科纳教授合影

谈到自己在南艺戏剧系工作20年的最大的满足感,就是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看到自己培养的华语、英语戏剧专业的毕业生。包括不少自己亲自从本地中学发掘的学生,走进业界,开始了各自的演艺生涯。而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自己昔日的学生活跃在海内外。看到他们从舞台到荧屏,从微电影到大电影,从戏剧的小课堂,到人生的大舞台。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有的平坦、有的曲折;有的单一、有的繁复;有的平面、有的立体。俞唯洁选择了戏剧, 因为只有戏剧,才是他的兴趣所在,才能给他多维度的生活体验,让他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

Home/People, Yuan #145, Yuan Magazine/俞唯洁的多维度戏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