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History, Yuan #128, Yuan Issue, Yuan Magazine, /访陈金声后人陈长德

访陈金声后人陈长德

文 · 莫美颜

说到陈金声,相信读者都不陌生。陈金声(1806至1864) 是19世纪新加坡的一名富商。他本人对新加坡社会和教育事业有巨大贡献,其后人也有多人继承他的遗志。

图:陈长德(左)与陈金声

改善居民的水供问题可说是陈金声对新加坡社会的最大贡献。1857年以前新加坡的食用水不是井水就是河水。那时贩卖井水业者以牛车运水或肩挑井水贩卖,有的则用小舟自梧槽河或加冷河载水到旧红灯码头卖给市区的居民,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一旦发生火灾或旱灾,情况就更糟糕。

1857年11月18日,陈金声50岁诞辰当天,他慈善为怀,决定捐款1万3000元促请政府兴建蓄水池,希望以此解决市民的水供问题。但他无缘享受自来水供所带来的便利。因为他离世14年后,新加坡第一座蓄水池——麦里芝蓄水池才宣告落成。1882年市政府建造了一座喷水池以纪念他的义举。这座喷水池就是今日屹立在伊丽莎白女皇道(Queen Elizabeth Walk) 的陈金声纪念喷泉。

陈金声也十分重视华人子弟的教育,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开创者。他于1849年斥资在天福宫内兴建崇文阁办私塾,5年后在厦门街成立萃英书院,开创了本地华文教育的先河。

受陈金声热心教育事业精神的影响,陈金声的后世子孙也有多人致力于教育事业。比如其长子陈明水(1828-1884),在1887年捐金重修崇文阁,他也扩建了萃英书院。陈明水的儿子陈若锦(1859-1917)不但资助 新加坡女子学校发展,还发起创办爱 德华七世医学堂(中央医院的前身), 并游说当时许多华人富商慷慨解囊, 支持医学院的兴建。还有陈金声外玄孙女之子陈庆炎(新加坡现任总统), 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长。

陈金声的第五代孙陈永强(1908- 1998)也继承先辈的遗志出钱支持教育。陈永强是陈金声第六代孙陈长德(75岁)的父亲。陈长德说,父亲陈永强是一名土地拥有者,是圣安德烈中学的校友,曾出资支助母校兴建寄宿校舍和扩建学校建筑,而陈长德的大姐和小妹也都担任过教职。

在众多家族先辈中,陈长德最敬佩陈金声。他说:“陈金声出生马六甲,以坚忍、勤勉起家,有才智和为人正直。他眼光独到,生意蒸蒸日上,给后代子孙遗留下大量的财富。”

陈金声不仅尽力改善市民的水供问题和开创华校,他还铺设金声路,也是兴建天福宫、福建会馆、保赤宫的董事之一,深受华族社群的尊重,1850年被封为太平局绅。当时的市政府也经常请他出面调解华人社会的纠纷。

陈长德说,从陈金声的遗嘱(遗嘱现由国家图书馆保管)可看出陈金声是个思想既传统又先进的先辈。陈金声在遗嘱中交代在他辞世后要采取传统祭祀仪式,并嘱咐家人今后祭祀他本人、祖先或已故家人,也要以华人传统祭拜仪式进行。他还在《遗嘱附录》中强调后世子孙如果放弃华人传统信仰改信其他宗教,就无权继承遗产,而与洋人婚配的子孙一样不能享有遗产的继承权。可见陈金声对传统观念的执着。

陈金声拥有不少房地产,不但他的四名儿子,连他的两个女儿都能分得部分产权。根据传统习俗,出嫁的女儿是很难分得遗产的。陈金声的做法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开放的。

陈长德说,陈金声也受到马六甲华人社会的推崇,当地华社视他为大恩人。

马六甲的青云亭是早年一个解决与处理当地华人所有事物的最高机构,被称为“华民之政务机构”。陈金声曾是青云亭亭主,他任职期间,曾赠地辟义山,出资兴建桥梁连接马六甲河两岸,并重修青云亭,对马六甲华社的发展与管理影响深远。

陈金声让陈长德感到骄傲的尚不只这些。他说:“陈金声不支持赌博,他赚的都是干净的钱。”

陈金声受后代子孙敬仰,他其中一名后人的媳妇Vivienne Tan还为 他写传记。据说此书近日将在新加坡发布。可惜尽管多次尝试,直到截稿时,仍无法与作者联络上,也无法进一步了解该书的内容和出版消息。

图:陈金声部分后人在家族大宅合影

除陈金声,陈长德也以陈金声的长孙陈若锦为荣。陈若锦是陈长德曾祖父。据陈长德了解,陈若锦是在其叔叔陈明岩(1823-1893)说服下加入家族企业金声公司的,那时陈若锦才18岁。

陈若锦是陈金声后人中表现相当突出的一个。他不仅大力支持教育,还在1886年当选为市政局委员,1889年被委为立法议员,1891年被封为太平局绅。他也是陈笃生医院董事局和莱佛士书院的信托人。1900年,他创办了英籍海峡华人协会(即现在的土生华人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

陈长德说:“先辈们乐善好施功德无量,影响着子孙后代,读着他们过去的事迹,他们处事待人的方式,我一样深受启发,就连我的母亲也不例外。”

同善堂是乌节路附近德文莎路 (Devonshire Road)一间已有125年的庙堂。创办人马纯青和弟子一开始就在庙里施医救病,扶颠济危,是一间济世助人的斋堂。陈长德的母亲对同善堂的善举非常支持,经常捐钱给该斋堂,还曾捐款资助斋堂重修工程。

也许是祖先们的感召,陈长德本人也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他目前已退休,退休前任大东方保险营业总监25年,期间活跃于经禧区,他在该区服务多年,曾是经禧民众联络所(现为经禧民众俱乐部)管委会主席,也是经禧区25年国庆庆祝委员会主席。25周年国庆时,在他领导下,在该区(Scotts Road)张灯结彩庆祝长达4个月,并成功为公益金筹得2万5000元。任内陈长德也积极为当年的经禧民众联络所筹募建筑经费。

除了社区工作,陈长德也担任过Pelangi Home of Destitute的主席和大巴窑女子收容所的副主席,为社会上较不幸的一群谋福利。德高望众的陈长德,于1996年被委为婚姻注册官。

此外,陈长德在推动新型运动方面也不遗余力。1978年他成立了新加坡定向联盟(Singapore Orienteering Federation),以便推展定向运动。

定向运动起源于瑞典,是一种必须运用地图、指南针与导航技巧,由某个地点引导到下一个特定地点的运动。它最初由军队的训练项目演变而来,现在已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历史最久,也最普遍的定向运动是徒步定向。这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定向运动为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之一。

新加坡定向联盟成立时,定向运动在新加坡仍是个非常新的运动项目,起初该联盟只有32名会员,但会员5年内增加到360人,并于同年成为国际定向联盟(IOF)的一员。能跻身国际组织行列,这对新加坡定向联盟来说是个得来不易的机会,也是个很大的成就。

1982年在新加坡定向连盟的支持下,当年的实龙岗花园联络所还举办了一次定向跑步运动,那也是联络所主办的第一个定向运动,共吸引了16支队伍参赛。

1989年陈长德获颁公共服务奖章(PBM)以表彰他对新加坡社会的付出与贡献。

陈长德说:“有机会回馈社会感觉很好,我乐于这么做。”因为年纪关系,如今陈长德已卸下义务工作的要职,但只要能力办得到的,对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毫不迟疑地伸出援手。

《丰山陈氏族谱》是陈金声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目前由陈长德保存。族谱明确记载,陈金声的祖籍地为福建永春县桃城镇丰山村,族谱也列明陈金声家族的辈分排序,即:松茂如献百世兴金明若思永长美。由此可知,陈若锦是陈金声的孙子,陈长德是陈金声的第6代孙,也是陈若锦的曾孙。此族谱是陈若锦在有生之年重修的,此后就不再修谱。

陈长德有把族谱修缮完整的意愿,并表示愿意雇人代劳,以便后辈了解先人的光辉业绩和家族的发展演变。他还希望把女眷的繁衍与生平事迹列入其中。

他说:“陈金声家族的女性眷属,对家族的成功也有贡献。加上现代子孙因为各种因素生育数目今非昔比,男性家属数目也减少了,若继续将女眷拒于族谱之外,将是整个家族的一大损失。”

据陈长德估计,陈金声家族后人有约3000人,散居世界各地。居住在新加坡的有百分之三四十;居住在马六甲的有百分之二十;还有百分之五居住在槟城;其余的分别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及香港等地落脚。

陈长德说,自父亲陈永强去世后,陈金声家族后人就没再举行家族聚会了,但家族后人每有结婚等喜庆,大家还是会尽量出席,以保持联系。

图:陈金声纪念喷泉

15年前退休后,陈长德选择慢活,关心时事和听听音乐是他的两大爱好,还经常到植物园散步。他说,植物园地方旷阔,枝繁叶茂,空气清新,让他联想起住了40年的家族大宅——“Panglima Prang”。

“Panglima Prang”是马来语,意思是司令官。根据“The Singapore House”一书记载,大宅是陈金声在1860年左右兴建,陈金声6代人曾以此为家。房子坐落在里利路 (River Valley Road)旁的惹兰瓜拉(Ja lan Kuala),面积达10.5英亩。建筑风格东西合璧,主要由一座主楼和两座翼楼组成,中央为大厅,共有16个卧房,还有一座佣人住所和一个大储物间。房子四周的园地很大,栽种了许多果树,有红毛丹、榴莲和芒果等。

1982年拆除之前,“Panglima Prang”是新加坡留存最久的住屋,原址现为永安苑(Yong An Park)公寓所在。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