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129, Yuan Issue, Yuan Magazine, /中国创客铸新词 玉陶轻扣辞书门

中国创客铸新词 玉陶轻扣辞书门

文 · 汪惠迪 图 · 常州荆溪玉陶艺术馆

图:常州荆溪玉陶艺术馆

美国哲学家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说:“我们日常对物理事物的谈论并不是借助于解释,而是以直接的感觉的语词进行的。”(《语词和对象》第1页,陈启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人类语言的中心是词。”(王士元主编《语言与人类交际》第184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语言发展变化的鲜明标志是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死亡。这是每个语言用户都能感觉到的。新词以其新形式表示新内容,它多半是利用固有的语素(morpheme)按照特定的构词方式创造出来的。

新词出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为语言用户所熟悉,为全社会所接受,才能在语言的词汇中扎下根来,然后进入词典的殿堂。辞书的编纂者对收录新词是慎之又慎的。对于新词新语,他们宁可慢三拍,决不赶时髦,因为辞书中的词语必须具有稳定性。辞书不是旅馆,让你住个三天五天或十天半月就不知所终了;辞书是词语的永久的家,让它祖祖辈辈住下去。

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批新词,一般的规律是社会变化越快越剧烈,新词的产生越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语言生活中,新词新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现。有一段时间,每年以上千条之数孳乳着。生造词是任意造出来的,常常以“新词”的面貌出现,犹如混珠的鱼目。广大语言用户不承认它,不接受它,即使它硬闯进人们的语言生活,甚至有人挺它也不行,很快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例如“何弃治/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细思恐极”(仔细一想恐怖至极)、“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等等。

语言是每个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每个使用语言的人都有创造新词的权利,但是个人所创造的词如同工厂制造的商品那样,必须投放到市场上、投放到社会中,得到语言社会的认可,让社会赋予它生存的土壤,赋予它生命,赋予它“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王希杰教授说:“词是人类所有创造物中最神奇、最伟大的作品。每一个词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晶,都是一种文化。”(《汉语词汇学》第33页,商务印书馆,2017年)拙文尝试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印证以上的观点。

图:玉陶上乘之作寿桃壶(王荣泰设计)

这个例子就是“中国玉陶”,核心词是“玉陶”。

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哪一部辞书收录“玉陶”,但是如果上网搜索,就可以看到一篇又一篇的介绍。百度的“基本解释”是“像玉一样润滑细腻的陶器”,“发明者中国剪报社王荣泰”。百度同时给出“玉陶”的英文Jade earthenware 。

笔者自从退休以后便过着候鸟式的生活。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此时,笔者就从香港回到江南水乡常州。秋末冬初,落叶飘零,北雁南飞。此时就返回香港。2016年春回乡前,因有要事需办,香港友人便介绍我到常州后去拜访王荣泰先生,寻求他的协助,这才知道百度所说的玉陶“发明者中国剪报社王荣泰”是老乡。笔者与王先生素昧平生,但是老乡见老乡,有事好商量。所以回到家乡后,便致电王先生,约定时间,前往中国剪报社登门拜访。此后,笔者与王先生续有交集,王先生也提供机会,让我走近玉陶、亲近玉陶,使我对他成功研制玉陶的经过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可说是我意外的收获。

王荣泰先生年近古稀,是中国著名的老报人,笔名西门王村。他是《中国剪报》创始人,该报创刊于1985年8月,至今已有32年历史了。2003年6月,中国剪报社又创办了综合性《特别文摘》杂志(半月刊),至今将近15年了。在网络媒体冲击纸媒的今天,王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所办的一报一刊依然保持高发行量,依然深受读者欢迎,可见《中国剪报》和《特别文摘》已经深深地根植于读者之中。报人怎么研制成功玉陶的呢?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先简述一下中国的制陶史。

图:书艺与壶艺浑然一体的玉陶精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陶的国家,出土的最早的陶器经科学测定,距今大约1万8000年到两万年。从初期的粗砂红陶到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细砂灰陶或泥质灰陶,复经彩陶到黑陶,黑陶已臻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当时烧出的器物薄如蛋壳,光亮如漆。到唐朝,唐三彩成为当时艺术精华的代表,为中国制陶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宋时,瓷器制造术渐趋成熟,陶器光彩渐失。明清两代紫砂壶等陶器崛起,重展昔日风采。

紫砂壶以宜兴所制最出名。其原料为深藏于岩石层下的紫泥、绿泥或红泥,这三种壶泥,含铁量高。紫砂壶以手工打坯成型,内外均不施釉,在高氧高温下烧制而成,成品主要呈紫红色,故称。紫砂壶造型多姿多彩,色泽古朴典雅,上镌诗文书画,洋溢书卷气息。江苏宜兴紫砂茶具是举世公认的上品,是为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爱饮中国茶的新加坡朋友对宜兴紫砂壶绝不陌生,而宜兴紫砂壶的新加坡藏家提起紫砂茶具更是如数家珍。

身为报人,王荣泰的业余爱好为欣赏、把玩和设计各式茶具,以茗壶为情感寄托与交流的载体。12年前,即2005年,中国剪报社的一次会议在广西钦州举行。期间,经当时钦州市副市长傅昌波先生安排,王荣泰参观了六七家坭兴陶企业,了解到坭兴陶源于唐代,历经千年传承,百年凝练,形成了色彩绚丽、纹理斑斓的著名陶艺品种。但是在参观中,王荣泰发现坭兴陶茶具制成品表面采用了涂蜡打磨上光工艺,使茶具丧失透气功能,加之上光材料是否存在质量风险亦令人心存忧虑。对此,当地领导人也有同感。时任中共钦州市委书记的张晓卿先生就跟他说过:“坭兴陶的发展需要有文人、匠人和商人的积极参与。”因此在离开钦州时,王荣泰从一处工地捡了几块陶土带回北京,然后就专程奔赴宜兴与崔龙喜探讨“不打磨”工艺,尝试对坭兴陶配料加以改良,并用宜兴传统手工打坯成型工艺制壶。

图:擅长书法的王荣泰先生

崔龙喜为宜兴乐砂艺术馆馆长、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出生在宜兴陶艺发祥地蜀山镇北厂村,自幼在紫砂氛围中埏埴陶艺,尤受裴石民、蒋蓉等著名紫砂前辈老艺人教导,受益匪浅。他从业30余年,广学技艺,博采众长,精于淘练紫砂原泥,作品浑朴厚重,古拙大方。既受老友之托,崔大师便潜心尝试对坭兴陶配料加以改良,并用宜兴传统的工艺制壶。经反复精心研制数月,终于大功告成。

新壶是用钦州坭兴紫红泥和绿泥按比例混合烧制而成,因此坭兴陶的玉石特质呈现得更加完美。其外观呈紫红色或栗色,色泽温润,亚光内敛;表面则细腻润滑,一如婴儿肌肤,且隐现点点金黄细砂,熠熠闪现“紫玉金砂”之光。用手轻抚,滑如珠玉。反复把玩,心恬神怡,不过数月,包浆即现,益显古朴典雅,气质不凡。而且钦州坭兴陶土深藏于十万大山山腹地层,洁净、细腻,且含铁、锌、钙、锶等十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元素,新壶以此为原料,长期啜饮用这种茶具所沏之茶,对人体有益。加之采用宜兴传统工艺制作,无须涂蜡磨光,符合环保要求,而且壶具特有的透气性能增强了茶水的储香保味功能。

创新茗壶试制成功,王荣泰兴奋莫名,便将之定名为“玉陶壶”。“玉”喻“陶”用料上乘,工艺精美,颜值爆表。自此,“玉陶”一词诞生。王荣泰可以说是一位“创客”,他研制了“玉陶”,从而铸造了一个新词。

中国的陶器以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最为著名,合称“四大名陶”。宜兴紫砂陶有2400多年历史,钦州坭兴陶有1300多年历史。“玉陶”便是将宜兴和钦州两地的古陶制作技艺相互嫁接、糅合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颖产品。钦州坭兴陶与宜兴紫砂陶共结连理,孕育了“玉陶”;“玉陶”是中华古陶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内涵更丰富,底蕴更深厚,工艺更精湛。无怪乎百度在介绍时称“玉陶为陶中极品”。

笔者在访问宜兴玉陶制壶师傅时曾问,玉陶问世后,紫砂前景如何?回答是玉陶壶比紫砂壶更惹人喜爱。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壶胜老壶。笔者又问,用紫砂壶和玉陶壶所沏之茶可有不同?回答是二者均能使茶叶醇厚芳香,茶水色香味皆蕴。不过用玉陶壶所沏之茶香味更浓,储香保味时间更长,且可除去熟汤气味。而坭兴矿泥富含多种微量矿物元素,常用玉陶茶具沏茶品茗,对人体有益。

2016年6月13日上午,中国第一家以玉陶壶艺藏品为主的民办专题博物馆——“常州荆溪玉陶艺术馆”正式开馆。艺术馆坐落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的荆溪人家上院。四周环境幽静,古运河在馆旁北侧缓缓流过,运河彼岸便是常州文化名人街青果巷。玉陶馆与名人巷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的旧式建筑隔河相望,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艺术馆由王荣泰筹建,免费开放。

步入艺术馆,笔者从地下层到三楼,逐层观赏了在4000余平方英尺空间内、陈列在橱柜中的300多款造型各异的玉陶藏品。在展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陈列展品的橱柜,材质全部采用缅甸曼德勒(Mandalay)降香黄檀(俗称花梨木),楣、门、 、屉皆饰以雕花,颇为考究。站在展柜前观赏展品,花梨木散发着一股股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令人久伫,不愿移步。

图:玉陶艺术馆内陈列的部分珍品

讲完“玉陶”的故事,最后就词论词,说说“玉陶”。

玉,质地细腻,光泽温润,用于比喻,形容洁白、美丽、润泽,如玉手、玉肌、玉臀。玉是个“称美”之词。

陶,形声字,从阝(阜) 声,指用黏土为原料烧制成的器物,也指烧制陶器。《说文》作 ,象人弯身持杵捣泥,对着“缶”(瓦器灶)在劳动,后来写成“陶”。“陶”有白陶、绿陶、红陶、黑陶、灰陶、彩陶、紫砂陶、坭兴陶,如今陶族词语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玉陶”。“玉”修饰“陶”,从构词法上来分析,是个偏正式的合成词。“每一个词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晶,都是一种文化。”例如“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器,普遍见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张名片。

作为中国古陶延续与创新标志的“玉陶”同样是人类认识的结晶,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它是改革开放中我国制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张闪光的名片。早在2009年,玉陶制品已被评选为东盟(亚细安)博览会国宾礼品,2010年又获上海世博会授权为特许商品,而30多款玉陶制品已经获得国家专利证书。“玉陶”已经投放到社会中,得到语言社会的认可,进入人们的语言生活。现在,它正轻扣辞书的大门,希望迈过门槛,进入辞书的殿堂。

光阴荏苒。“玉陶”今年12岁,自古英雄出少年。“玉陶”正意气风发地在迈向他的人生目标,同时作为友谊的使者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向各国朋友“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语)。

(作者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前语文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