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09, Yuan Magazine/一步一个脚印 ——访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首任总裁朱添寿

一步一个脚印

——访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首任总裁朱添寿

文·谭瑞荣(本刊主编)|   图·编辑部

记得第一次到“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拜访时,笔者是一个“不速之客”。那时,“中心”的办公用品才刚般来。桌子上,来不及归类的文件及器材凌乱地堆放着。一个忙碌的身影,正亲力亲为地打理着一切。“朱院长您好!”还来不及改口“朱总裁”,我脱口而出。看见有人不请自来,朱添寿连忙放下手上的文件,热情地与笔者打着招呼,完全没有半点“总裁”的架子:“刚开始工作,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什么都得自己亲自动手”。这就是草创之初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这次到访,“中心”秘书处已显得井然有序。百忙当中的朱添寿总裁特地腾出时间,与笔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谈。

您以前曾任园林局的副局长,也担任过国家艺术理事会的理事长、南洋艺术学院的院长。现在您又一次转换跑道,原因是什么?

我工作了40年,总觉得很幸运,在事业上都很顺利。之前,我先后从事了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与我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国家园林局。那时是在1976年。

88年,我代表国家发展部,成为公务员俱乐部管委会成员。90年统筹“唱吧新加坡比赛”(Sing Singapore Competition)并于同年组织了公务员合唱团、公务员舞蹈团。92年带团参加在香港举办的新加坡节演出。

通过这些大型活动的组织、架构,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和信心。20年下来,我当上了国家园林局的副局长。

96年,接受国家艺术理事会(National Arts Council)的邀请,到艺理会工作。

为什么敢于接受这些挑战呢?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双性人”。哈哈!是性格的“性”,不是性别的“性”我的信念、思维是科学的、理性的;兴趣、爱好是艺术的、感性的。

2002年,我在完成了艺理会的转型和重新架构以后,又受委为南洋艺术学院的院长。一做又是10年,职员从100多位发展到270位。去年,又接受了“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邀请。这是我的第四份工作,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转换跑道。要问其原因,我觉得是“幸运”。因为,一直有人助我转换跑道。英语有句话:I Love what I do and I do what I Love. 我将这句话翻译成:事其所业;业其所事。因为这些事都在我的兴趣范围内,我能够将兴趣当成自己的事业,当然能够胜任愉快。

最近“中心”召开了第一次的董事会议,相信与会者会针对“中心”的发展提出一些纲领性的建议和意见,可否请您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和看法。

有关这个问题,我们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愿景: 推动新加坡华族文化发展,促进族群融合与文化认同。

宗旨:1. 继承传统,推动创新,丰富华族文化的多元风貌。

     2. 立足本土,开放包容,打造具有活力的文化生态。

  1. 凝聚族群,融合交流,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

功能:1. 组织平台规划发展策略。通过组织协调,结合华族各社群的社会、文化和艺术资源,举办艺文活动,开拓文化与文创产业。共同打造华族文化的品牌和影响力,丰富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1. 文化平台汇聚新加坡及海外的优质华族文化项目,融合本土与新移民的文化与艺术能量;展现华族多元的文化内涵;累积更多新加坡文化的发展动力。
  2. 活动平台汇聚宗乡会馆、新移民组织、社会团体等华族社群的各类文化活动。保持开放性,使之成为华族的文化与族群活动中心,促进华族社群的交流并作为新加坡多元民族之间加强文化认识与全民融合的平台。

作为“中心”的首任总裁,请您谈谈构建“中心”的具体理念。比如:硬件设施方面的初步构想、“中心”所应该具备的各种功能等。

“中心”与“宗乡总会”会有很大的不同。总会早期是由地缘、血缘等因素凝聚而成。当然今天的情况相对改变,但总会毕竟没有涵盖各类团体。比如:诗社、画社、音乐社就没有涵盖进来。而“中心”的覆盖对象将是全方位的。

近二十年来,新加坡承接了来自中、港、台的新移民,让原本就分两种不同语文源流的本地华族生态更加复杂化。为了维系我国多元种族及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中心”将作为一个促进华族及各族之间交流和谅解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凝聚华社及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华族文化的发展。“中心”也将融合多元的风貌,从人、事、物这几方面来展现本地华族不断创新的精神。

文化不在于“高和低”,而在于“广和深”。新加坡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先驱艺术家、文化人,等着我们从“广和深”角度去疏理和介绍。文化这个概念其实是较宽泛的。它不止涵盖了诗、书、画,还包括商贸、教育、医药、民俗等诸多范畴。开创初期,我们将在这个相对宽泛范畴里面量其轻重、做些取舍。

在软件方面,我们会将团体和个人的各种有价值的资料、活动进行汇集、整编、展示、宣传和研究。比如:珍贵的个人收藏、著作、画册、报刊、会讯等。有些资料因为各团体都有,我们就不必再作保存。我们想做的工作之一是:一个资料汇集中心(Information data center),您要想查阅什么资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华族文化中心”,我们可提供一个链接数据库,帮助您找到所需资料。这只是我个人的理想,不知是否行得通。

至于在硬件设施方面,我们会有一个中型的表演厅。该表演厅设有530个座位,适用于戏剧、戏曲、音乐方面的呈献。还有一个小厅,约有200个座位,适用于精致小品的演出。我们还会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供各类艺术家展出他们的作品。当然,“中心”也少不了提供功能齐全的排练厅、讲座及研讨会的空间。另外,“中心”还有一个文化走廊,介绍华族文化史、华人先贤和领军人物。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心”的具体定位是什么?它能够融入其它文化,体现本土多元文化的特点吗?

立足华族,外延到他族,实现文化融合。这就是我们的理念和定位。我们不会固步自封,我们的活动会邀请他族团体和个人参与,或者举办跨族群的活动。打个比方:现代的中国画,你说它没有体现文化的融合吗?显而易见,它不仅有东方的因素,也有西方的因素;不仅有传统的思维,也有现代的观念。这就是文化的融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新加坡原本就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文化的融合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这种融合才能够产生本土的特色文化。有些人说新加坡没有自己的文化。四大种族的融合其实就形成了我们的文化。但一个特色文化的建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要花上好几代人的时间。我们建国才50年呢!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彼此慢慢地磨合。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时间,让我们来共同成就新加坡文化?

您管理过多家重量级的机构,可谓经验丰富。现阶段,您个人对“中心”有何期许?对未来,您有何展望?

我们在现阶段会与宗乡总会合作一些项目,比如:端午节嘉年华会、爱国歌曲大家唱(包括其它语言的爱国歌曲)、微电影比赛。独立的项目正在筹备当中。比如:举办中秋雅聚、主办系列讲座、组织挥春活动、出版会讯。虽然部分活动有人组织过,但都是个别在做。我们要做的跨团体、跨区域的全国性活动。

我希望“中心”成为一个能启动各种活动的空间。里头所设立的茶座与展览厅可以吸引大家走进走出,与朋友相约聊天。我们要使“中心”成为各地区、各族群的人士要认识、要参与及要研究的目标及自然选择。总之,我们要的是一个有活力的,充满生命力的“中心”。所以,“华族文化中心”不但是文化中心,也是活动中心、交往中心及融合中心。

作为“中心”的第一任总裁,我只是个开拓者。我们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着石头过河”,感觉真的是任重道远。好在“中心”会得到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李显龙总理说了:“政府乐观其成”嘛。其实,马来族和印度族也在构建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心。这是好事,它反应了我国的多元文化生态。作为我们来说,最终目的,就是传承华族文化、促进族群的融合、文化的认同。这里面还包括华校生与英校生以及年轻族群的融合与文化认同。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合而不同”。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融合,我相信最终会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

Home/People, Yuan #109, Yuan Magazine/一步一个脚印 ——访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首任总裁朱添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