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相识的培安
吴伟才2023-01-26T17:08:13+08:00介绍我认识培安的人, 是我学长陈圣端。那时我刚上中三, 从小学部搬过去奎因街对面教堂的中学部旧校舍。其实中二时候,就有一群喜欢文学的高中生开始出版很拙朴的学校文学刊物——用油印机打印的《学文》。我很珍惜地拿到第一期,翻了又翻,翻了又翻,几乎就要把陆大地写初次坐轮船的文章和龚万宝那篇“狗儿波比的爱情”背下来。原来我不仅喜欢作文课,人生里的一盏灯也亮了,原来我喜欢的是文学。 [全 文]
2003年元月,徐冠林博士就任南洋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出他的建校理想和任务,重点有二:在建校理想方面,他强调要继承旧南洋大学的传统和精神,要将“南 洋精神”发扬光大。以当时情境而言,这是个相当新颖大胆的宣示,立即激起激烈反应,也带来不少臆测,特别在华社方面,有惊讶,有激动,也有些保留的看法。 [全 文]
回想起来,对潘老,后人不免心存歉疚。而南大复名之议,“何时是时候”,也就继续成为新加坡大学教育史上的一个悬案了。 [全 文]
杨昔银的作品不说教、不刻板、不回避、不粉饰,反倒更体现出历史的真实和生动,和平民视角微不足道历史的津津乐道。我想,艺术家在完成创作之后,作品就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观众,属于艺术评论,进而属于社会,属于时代。比起镜面式反映景观的写实作品,杨昔银在他的作品中收藏了太多的显而易见又深藏不露的秘密和记忆。显然,他的作品应该交由更多的读者,用他者的眼光和思想去参与、发现和解读。 [全 文]
蔡元培的访问对新加坡华文教育乃至华人社会,所产生教育理念与美育思想上的影响,跟当时讲英语的土生华人群体似毫不相干。在新加坡华人美术史的叙述里,语文教育由于源流不同,形成了社会里文化背景及思想意识迥然各异的群体,所造成的分歧判若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全 文]
为了开辟一条新路,原本非常清幽、恬静的咖啡山,最近“睡醒”了。一时之间,早在1973年就封山,寂寂无闻数十年的咖啡山,不时成了报章、互联网的时尚新闻和话题。 [全 文]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自视为“天朝上国”,心存“化育四夷”之念头。自明初至清末,他们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禁海”措施。尽管明成祖朱棣曾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但不久就被一些思想观念十分守旧的大臣,斥之为于国家毫无利益而又“劳民伤财”的“弊政”,遭到禁止。于是中国又重新回到了“视海外为无物,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落后状态。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才改变了“闭关自守”的状况。 [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