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小学阅读书单”之缘
黄绍安2022-12-30T01:54:01+08:00新加坡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旨在审阅和推荐适合华族学生阅读的华文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华文水平和弘扬华族的传统价值观。 [全 文]
新加坡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旨在审阅和推荐适合华族学生阅读的华文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华文水平和弘扬华族的传统价值观。 [全 文]
本文从专题文献的角度,介绍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新加坡早期中医药发展研究资料,为进行文献普查的专家学者及读者提供相关资讯。 [全 文]
《潘受诗集》中,潘受和乔大壮生前唱和的诗有7首。1948年7月3日乔大壮自沉谢世,潘受先后写了6首诗纪念乔大壮。另有《友人索书癸未集杜五言律诗五十首复漫题七言绝句四章于后》提及乔大壮对自己的知遇之恩,《鹰公遗稿玄隐庐诗十二卷》遥忆当年和乔大壮等诸贤在重庆诗酒唱和之难忘时光。 [全 文]
关于新加坡华语、华语教学及华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文化领域,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书籍出版从没中断过。2022年1月,新加坡教育部前中学华文教材组主任、前华文专科视学胡林生撰写的《语言文化和教学实践文集》面世,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中多篇文章论及华文教育与文化课题,诚如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符传丰博士在序文中所说的:“这是一本跟语言、文化和教学策略有关的理论书籍,可以提高华文老师的认知视野,读了对教学会更有自信。” [全 文]
1912年在上海出现了一家“三友实业社”。陈万运、沈九成、方智达三位来自浙江省宁波府的年轻人,集资450银元,在上海横浜桥鼎新里,开办了一家烛芯作坊。这个由小作坊起家的实业社,在开始时只有雇工六、七人,因由三人合伙经营,故取名为“三友实业社”,寓“岁寒三友,实业救国”之意。 [全 文]
研究上世纪以来的新加坡地方戏之流派演变、剧种唱腔、曲目戏文、宫调弹词等特色课题的学者不乏其人,但少有提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名扬中国粤曲界被时评为“四大花旦王”兼“妹腔”创始者的新加坡人颜思庄(艺名上海妹)的事迹…… [全 文]
1917年,近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受教育部委派“下南洋”,考察英荷两属殖民地29埠79间学校。黄炎培留下深刻印象,令他“喜不能寐者”并赞誉为“南学之模范”的计有四间学校,它们是:爪哇三宝垄中华学校、吉隆坡尊孔、新加坡养正和新山宽柔。 [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