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55, Yuan Magazine, /从话剧舞台转战奥林匹克赛台的宋和才

从话剧舞台转战奥林匹克赛台的宋和才

文 图 · 章秋燕

1937年在马来西亚巴生出生的宋和才,和他那个年代的许多东南亚华人一样,都想到由当时马来亚和新加坡民间团体与华人社群创办的南洋大学深造。他的故事和同时代的年轻人相似,走过了曲折崎岖的道路,才进入这所在1953年5月由新加坡福建会馆陈六使主席牵头、联合中华总商会、潮州八邑会馆、三江会馆、琼州会馆、福州会馆、客属总会、广东会馆等华人社团共同筹办的以华语为教学媒介的大学。但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年轻人除了进入他们选择的学科学习外,课余参加音乐、舞蹈或戏剧活动,竟然为五十年代新加坡的文艺活动,写下辉煌的一页。

宋和才在南大主演了古装戏《县官坐堂》、《碧血花》、印度剧本《第一个微波》、曹禺名著《雷雨》和独幕剧《后台春秋》。其中《第一个微波》是早期华语话剧圈的一个特殊例子,《行动周刊》以其剧照作为封面,对演出做了详细报导。

少年时代遇良师

幼年的宋和才在乡下生活,祥和平静,倒也过得无忧无虑。刚进小学不到三个月,日军南侵,父亲突然病逝,他的生活遽然巨变。

当时,怀着身孕的妈妈带着他、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逃到了一个离巴生两公里半的山芭。因为一贫如洗,宋妈妈眼看要养大五个孩子,难如登天,只好答应了住在隔壁的一对没有子女的马来夫妻,把新生女婴给他们,以换取在他们的一小片空地里耕种糊口。

这段住在山芭的日子,宋和才一家过着养猪、种菜、耕田的清苦生活,三餐不继。隔壁面包店常把不要的面包皮,送给他们充饥。杂货店老板把卖江鱼仔剩下的渣留给宋妈妈,让她拿来熬汤给孩子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是番薯叶、木薯叶和稀饭。

母亲把宋和才送去巴生的平民义务学校上学,因为那里学生不必缴交学费。学校提倡美育,还常办演艺比赛。学校里的老师,当年都是马来亚抗日军的成员。他们除了教书,也能教唱歌、演讲和排演话剧。有一次排演一个《面包歌》的歌舞节目因为缺了女主角,老师安排宋和才反串,演小红儿,获得师生的热烈赞赏。擅长歌舞剧的英文老师排演了华语版歌舞剧《天鹅湖》,老师选了宋和才扮演王子,他表现优异。

战争终于结束,宋妈妈携带五个孩子从山芭叫了一辆霸王车到巴生市中心,打算投靠一个亲戚。结果,下车忘记拿行李。车走了,他只剩身上穿的短裤和背心。

上中学时期,宋家居住在一个烧木柴的地方。放学后,他会去帮忙劈柴挣零用钱。晚上则到一个咖啡店帮忙,负责送薏米水到一个大世界游艺场的歌舞厅。他有时也顺便看演出,在那里积累了一些观赏演艺的经验。

宋和才(左三)和参演儿童歌舞剧《天鹅湖》的同学们合影

中正中学结下数学缘

1952年年底,宋和才随朋友庄亚能和堂弟宋福忠南下。从巴生出发,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才抵达新加坡。翌年,他正式开始在中正中学上学,直到1957年高中毕业。宋和才在中正时很幸运地遇到了陈诗豪(后任德新中学校长)、王炳绩(后任立化中学校长)等恩师。起初,数学是他最差的科目,从来没有超过38分。幸好遇上数学老师陈诗豪,让他茅塞顿开,分数渐渐攀升,竟然在几年后报考南洋大学数学系。

在中正,宋和才曾任新加坡华文中学校学生联合会(中学联)的执委会成员,被分配到大成巷当义工,负责“希望工程”。他的任务就是教当时聚集在大成巷目不识丁的私会党徒识字读书,也分析时事给他们听,很受欢迎。有位脚踏车老板得知宋和才每次都是搭车去当义工,就把一辆修好的脚车送给他。“这给你,让你不用每天浪费两毛钱来回。”长辈关怀的话语,令他至今仍旧怀感恩之心。

1958年高中毕业后,恰好义民中学要聘请老师,他便前去应征。宋老师笑谈道:“我被问及几时在哪里毕业?我说新加坡中正高中刚毕业。校长问我可不可以教一班高三的数学,我就说可以试试。后来,我的学生当中有一位成为我在南大的同届同学。这名同学说他报名数学系,那时我就问他要不要转系。不然我们同在数学系,万一我的成绩输给他的话,就会感到没有面子。当时,我还和这个同学开玩笑,建议他不然就故意输给我。其实他对物理更感兴趣,后来他也真的转去物理系了。”在义民中学教数学,宋和才只待了一年,便再度南来新加坡,进入南洋大学数学系。

南洋大学丰富 多彩的戏剧舞台

宋和才在南大的学生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南大戏剧会汇聚了来自全新加坡中学戏剧会、马来亚及印尼来的艺术人才。南大戏剧会创立了有影响力的《戏剧研究》杂志、办戏剧讲座、组织内部与公开演出。有表演经验和才华的宋和才在南大戏剧会如鱼得水,以苏昱为艺名参演了多部戏。演出了《县官坐堂》后,又和叶慧贤领衔主演了华语印度话剧《第一个微波》。这个庆祝

“大学周”的剧目于1960年4月2日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也有一些非华族观众前往观赏。

为什么选择演出《第一个微波》?李邦年在南大戏剧会1958年演出《钗头凤》的特刊里这么说:“我们选择了一个印度剧本《第一个微波》,原因是:我们认为本市过去所演出的剧本多脱离不了中国五四时代剧作家的。但在中国剧本外头,还有着广阔的天地,并且在那些剧本中具有反映着我们类型社会状况的内容……选择《第一个微波》也是突破过去选择狭小范围……”。

李邦年的话,如果和南大戏剧会演出《钗头凤》时,出版的刊有华文、英文与马来文三种语言的介绍的特辑联系起来,便可推测,南大戏剧会热情的年轻人,尝试扩大华文源流戏剧的视野,也希望不同民族在戏剧方面,能多交流。

《第一个微波》是一个为农民发声的戏,描述农民和放高利贷者的矛盾。一位教师的到来,改变了农民逆来顺受的态度,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是宋和才觉得最满意,也最辛苦的一出戏。因为毕竟那是一部与演员在文化上有隔阂的戏。后来,戏剧会找到一位热心的孟加拉商人,教男演员包头巾,教女演员穿包裹全身的萨丽(saree),又把一个用麻绳扎的吊床借给演出团队。“几位演员每晚得黏胡子,包头巾,把自己打扮成孟加拉人。演绎一个外族的故事,也让我们眼界开阔了”。

此外宋和才又演了两部大戏《雷雨》和《碧血花》。《雷雨》是南大雪兰莪州同学会为了筹钱给几间中学的义演剧目。原本的设想是到吉隆坡义演,不料戏排好之后,却拿不到马来西亚政府的演出准证,前往吉隆坡的计划也告吹了。结果《雷雨》只在南大礼堂演出,招待南大师生观赏,十分遗憾。

不过,中国知名剧作家阿英的《碧血花》,倒是在维多利亚剧院公演了。参加演出的除了宋和才之外,还有在华中戏剧会和醒华校友会演出多部大戏的老演员戴德馨和符少东等人助演。《碧血花》是为南大戏剧会在《钗头凤》之后演出的另一部古装大戏。这部以葛嫩娘与抗清名士孙克威的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写出抗拒强权各种威逼利诱、视死如归大义大勇的精神。演出得到观众的共鸣和戏剧界前辈刘仁心等人的肯定。

宋和才说:“和1958年南大戏剧会演出《钗头凤》时一样,《碧血花》的演出也得到平社的协助。平社除了慷慨借用服装外,还派出社员前来示范水袖的运用。艺联剧团的陈振亚导演的《花木兰》和周立良导演的《清宫怨》,我的学生蔡曙鹏1970年在青年剧社导演的《三个秀才》里三个秀才和公差的服装,也是平社免费借用的。可以说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平社支援了许多话剧团体古装戏的演出,成为剧坛美谈。我们也在学演古装戏的过程中,对戏曲的博大精深,以及古装戏需要掌握的身段、手势的基本功有了初步的了解。”

宋和才主演华语印度剧《第一个微波》

南大戏剧会演出《雷雨》,宋和才饰演周萍(右一)

从台上到幕后的角色转换

据《第一个微波》的导演郭颜开的回忆,宋和才的戏常获好评的原因“在于他能认真研究剧本、分析剧本,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心中有角色的样子,更能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做到演什么像什么。”

何以能把不同类型的人演好?宋和才说:“演员在台上的一行一言,最重要的是要有潜台词。潜台词是心里活动的内容,它是带动一个演员整个身心形体上的主线。潜台词会帮一个演员在形体、台词等方面,向角色的情感世界靠拢。从角色的内心出发,发挥自己演艺才华。有了充实的内心戏,走起台位来,就会合乎逻辑”。

毕业后,他受聘在华中教书。不久后受邀在课余到丹戎巴葛区教戏剧,推动社区的文化活动。但是他要求调派到直落亚逸区行动党支部,那里有熟悉的朋友。

在社区推展华语话剧面对的挑战和大学戏剧活动截然不同。来参加活动者,多数是没有参加过戏剧活动的“素人”,一切需要从ABC开始。这些参与者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培训和排练,流动性也大。为了鼓励本地创作,选用的是本地剧本。这些剧本有些宣传意味重,常要费力气改写。但他努力不懈地做好基层工作,这些戏都在维多利亚剧院公演过。

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这类社区华语戏剧活动,到了七十年代中由人民协会文工团戏剧组取代。宋和才在社区的服务也告一个段落。

1991年,宋和才老师(左)指导的华中学生林子伟(右)从瑞典捧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银牌,他是第一位得此殊荣的新加坡学生

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事培养人才

根据词曲写作人祁哲泉的回忆:“1978年,华侨中学校方重启戏剧活动,由宋和才老师负责。有趣的是五、六十年代在华中导演《阿Q正传》、《屈原》、为华中校友会导演《正气歌》的是数学老师叶文祺。七十年代指导我们的也是数学老师。后来我们才知道宋老师在学生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为我们选剧本、排戏,可以说是我在戏剧路上的启蒙老师。这些影响直到我到了电视台工作,参与电视剧和演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和才当时是数学老师,却负责戏剧活动、组织歌曲创作比赛,为华中的美育添彩。但令他引以为傲的是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培养人才。

在九十年代初,宋和才受校方委托,开始了华中有系统训练数学人才的计划。他的特色做法是请中一的老师把那些解题方法独特、喜欢发问的学生筛选出来。然后请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教授在周末到学校指导精选出来的学生。

除了英文数学教科书外,宋和才鼓励这些精兵勇将参考中国出版的数学参考书。他说:“汉字的形体呈二维方块,图型特点明显。数学与图型有密切关系,学生阅读华文数学参考书,就是处在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环境里思考问题对理解数学有极大帮助”。

他珍藏的400本数学参考书也在密集的训练过程派上用场。如同训练运动员那样,涵盖食物搭配、眼球运动、全面而独特左右脑训练的方法还真管用,培养出了1989年第21届全国中学数学比赛冠军,翌年中学校际数学问答比赛冠军。不久后,林子伟从瑞典捧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银牌,他是第一位得此殊荣的新加坡学生。

宋和才在华中执教近35年,当中的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今天他桃李满天下,当年的学生也常和他保持联系。他曾经是学生眼中铁面无私的训育主任和要求严格的数学老师,但如今是学生眼中和蔼可亲的老朋友。

(作者为本地戏剧爱好者)

Home/People, Yuan #155, Yuan Magazine, /从话剧舞台转战奥林匹克赛台的宋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