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独特的声音 ——记亚洲文化交响乐团
郭永秀2023-02-28T22:21:29+08:00这支乐团成立于2016年,当时一位吹笛子的小伙子谭将俊,把两位指挥拉在一起,他们是指挥西乐的郑逸杰与指挥华乐的黄德励。 [全 文]
这支乐团成立于2016年,当时一位吹笛子的小伙子谭将俊,把两位指挥拉在一起,他们是指挥西乐的郑逸杰与指挥华乐的黄德励。 [全 文]
我们把格局放大,兼容并蓄收入不同籍贯先民的遗物,从行动上实际打破籍贯藩离。 [全 文]
新加坡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旨在审阅和推荐适合华族学生阅读的华文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华文水平和弘扬华族的传统价值观。 [全 文]
本文从专题文献的角度,介绍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新加坡早期中医药发展研究资料,为进行文献普查的专家学者及读者提供相关资讯。 [全 文]
机器 · 人 文 · 李欣融 运作于生产线 黄昏 破晓 早上 夜晚 分配 排 列 包装 每个人复制 无数的分身 重 着 复 …… 复 重 着 歇一歇吧 只为了 赶在明天 继续往前挪步 林高评语: 在现代工业体制的运作下人成了“制造品”。叙事语调带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歇一歇吧”自成一节表达了强烈情绪,用的却是探问、祈求的口吻;“吧”字用得好。下来“明天”的语气是确定的。语调的转折传达了叙事时的心绪。第三节的字句跳动排列,甚至故意不合语法是为了突出日子给扭曲得颠三倒四了。
何作为本地唯一的华文文化双月刊,弘扬华族文化,推广华文华语一直是《源》杂志的宗旨。为了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本地华族文化,提高对华文刊物的阅读兴趣,《源》杂志近年来尝试走入校园,让更多老师与学生认识这本刊物。 [全 文]
2013年6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了拙文《“同姓异拼”需要规范吗》,后来,我据以改写为《“同姓异拼”和“异姓同拼”》,发表在上海的《咬文嚼字》“华语圈”专栏(2017年11月)。这两篇文章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新加坡的一种奇特的语言景象。 [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