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早年的酒楼华乐文化
文图 · 郭永秀
为了进一步了解早年新加坡华乐工作者在酒楼餐馆演奏华乐的情况,2024年伊始,我约了当年演奏笛子的杨票敬及演奏二胡、唢呐和打击乐的林明钊,演奏二胡的刘光焕茶叙。谈起当年在酒楼、餐馆演奏华乐,一些故事说起来非常精彩。
在咖啡的助兴下,大家侃侃而谈,那些曾经的岁月,似乎从冬眠的记忆中飞跃而出,使人人喜形于色,表现出对于昔日“辉煌”的一种深深的缅怀和眷恋。的确,华乐在新加坡发展到今天,能够有如此灿烂的前景,与早年这些华乐工作者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分不开。
我初三那年才刚开始学音乐,第一件乐器是口琴,第二件就是笛子了。所以,我对笛子情有独钟。除了小提琴是跟马文老师学习以外,所有的华乐器包括二胡、扬琴、中阮、柳琴、笛子、管子、唢呐、黑管、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等都是自学的。60年代末期我考进了人民协会华乐团,担任笛子手,那时只有十七八岁。对我来说杨票敬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因为当我开始学习吹笛子的时候,他已经在当时的国家艺术团属下的华乐团里担任笛子演奏、领奏或独奏了。
杨票敬录制唱片《鄱湖渔歌》
记得当年还有另一位笛子手叫金延之,也很有名,曾经荣获新加坡广播电台主办的“斗歌竞艺”华乐组比赛第三名,但现在已经不知所踪。杨票敬曾经在国家剧场属下华乐团所录制的一张唱片中,独奏笛子曲《鄱湖渔歌》,并由乐队伴奏。这首曲子悠扬委婉,音色柔美动人,现在已经成了绝响。
杨票敬于1950年10月10日出生在马来西亚。当年新马是一家人,可以自由移居。他小时从马来西亚移居到新加坡,不需要什么证件。但想不到1965年新加坡宣布独立,票敬反而成了没有国籍的人。
票敬小时家在康乐音乐研究会附近,经常听他们演奏,耳濡目染之下爱上了音乐。他自学笛子,又参加了李伍华指导的道南校友会乐队(1963年被解散)。中学就读公教中学,参加人民行动党支部华乐队。当时的领导是二胡演奏家张镇荃,其他队员包括欧阳良荣、周亚发等。
中学毕业后,他加入国家剧场华乐团,也加入教育部属下的青年华乐团,曾多次跟着青年华乐团到英国、瑞士等地演出。1972年,杨票敬、杨秀伟、蓝营轩、杨培贤、李雪岭等代表新加坡教育部课外活动中心参与英国威尔斯国际民间音乐比赛,荣获亚军,一同参赛的合唱团荣获冠军。80年代票敬也加入湘灵音乐社。1983年湘灵音乐社参加威尔斯国际民间音乐比赛,南音演唱荣获季军,器乐组则荣获合奏组殿军。70年代中杨票敬、沈文友和林明钊也是新加坡国家舞蹈团的音乐员,曾代表国家出访国外。
1969年票敬开始到学校教导华乐。他到端蒙学校执教20多年以来,端蒙华乐团在青年节华乐比赛中荣获许多金牌,被称为金牌乐队。当年的队员有李克华、唐锦成、郭进才和谢家辉等。
票敬说,60年代末期香港电影制作公司长城和凤凰,发动许多电影明星和音乐家组成“银星艺术团”到新加坡表演,轰动本地音乐界。当时的乐队由音乐家兼作曲家于麟领导和指挥,在国家剧场演了很多场。他们有一个小乐队,我看过他们在电视台的表演,对他们精湛的演奏甚是喜欢。例如他们的合唱团演唱《泉水湾湾》《月光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非常悦耳动听;乐队演奏的乐曲《边寨之歌》《山茶花》等,也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演出对后来新加坡合唱以及华乐的发展,起到了启发和鼓励的作用。
郑思森成立“民艺中西乐队”
据票敬说,银星艺术团在演出完毕后,有一部分的乐员留在新加坡。他们组织了一支乐队,受聘于本地的北京酒楼,每晚演奏和为歌曲伴奏,开启了华乐在本地酒楼餐厅演奏的先河。当时的领队兼指挥是郑思森,他成立了“民艺中西乐队”,亲自担任指挥及琵琶演奏。其他演奏者有:三弦张复生、笛子徐秀峯、二胡晓隶、中胡乐平、钱鼔邱文彬。郑思森还录制了一张黑胶唱片,叫做《深闺梦里人》,收录了一些当时很流行的歌曲改编成的乐曲,如《兰闺寂寂》《花儿与少年》《天涯歌女》《王昭君》《绣荷包》《月落乌啼》等。
后来郑思森接任国家剧场艺术团属下华乐团指挥,这是第一个由官方所组织的华乐团,开启了新加坡华乐的新篇章。这个乐团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却对新加坡华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团被解散以后,大批乐手进入人民协会华乐团,也就是现在新加坡华乐团的前身。人协华乐团有段时间也请到来自香港的吴大江担任客卿指挥,后来更与他签约,把人协华乐团职业化,成为本地第一个专业华乐团。其实吴大江在成为人协华乐团指挥之前,也曾在本地的酒楼演奏华乐。
在酒楼演奏使华乐深入民间
在酒楼演奏华乐,现代人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深入民间,才能让更多人欣赏到音乐的美,从而喜欢它、学习它和演奏它。但当时的社会,人的思想都比较保守,认为他们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作伴奏,就是侮辱了华乐。他们忽略了这些华乐工作者也是人,也需要安定的收入和生活。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生活,这批华乐爱好者不得不在众人不屑的眼光中走出自己的路。
在酒楼演奏,有时为了增加收入,一天可以跑几个地方。例如中午1-2点,可能在香妃楼;下午3-7点到繁华世界舞厅或翠华楼;晚上8-10点是酒楼宴会时间,可能在香妃楼或者翠华楼;晚上11点还可以到马来西亚柔佛新山的Hotel Machinta表演。他参加过好多个酒楼乐队,如喜洋洋、万年红、幸福年,也为许多著名歌星如姚苏蓉、姚玮、白沙、金银姬等伴奏过。
回忆起在香妃楼演奏华乐,票敬说当年驻唱的著名歌星,有来自香港的姚玮、来自台湾的阳光合唱团(纯男声),本地有梨川、阎荷婷、阎莉婷姐妹等。票敬则担任笛子、笙、萨色风等乐器的演奏。
1976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在酒楼和夜总会的表演者抽人头税,这严重影响到酒楼表演者的生计。80年代卡拉OK开始盛行,伴奏乐队往往只剩一个人,只要弹奏键盘乐器就可以了,这些酒楼华乐演奏者的演奏生涯可说是走到了尽头。许多酒楼华乐演奏者只好改行。有许多人到学校教导华乐,因为那个时候新加坡学校的华乐开始起飞,新加坡人民协会华乐团也在时任总理吴作栋大力支持下改名为新加坡华乐团。
票敬曾一度加入新加坡华乐团成为专业演奏家,但在2010年新加坡华乐团到英国伦敦表演以后,他就离开了。他说这一生最感欣慰的是见过许多著名的指挥,在他们的指挥下演奏音乐,享受音乐之美。这些年票敬就在学校教导华乐,他也参加一些地方戏曲乐队,演奏地方戏曲,例如韭菜芭的道教乐团。总之几十年来,他的演奏生涯从未中断过,如今已74岁,仍然活跃于华乐坛。
黄国财加入香妃楼乐队
另一位曾经于70-80年代初在酒楼演奏华乐的是黄国财。他于1947年在中国福建南安出生,1956年从中国南来新加坡。当时他10岁,以超龄生进入崇正学校念小学一年级。1963年小学毕业后进入中正中学。当时中正中学的民乐队相当强,每年都有演出。新加坡早年很多知名华乐工作者都出自这个乐队,比如林亚历、郑朝吉和林哲源等。但那时候国财并没有参加民乐队,而是参加了学校的科学组,不过他有跟一位姓俞的同学学习吹笛子。
1965年中正中学闹学潮,学生罢课,学校的演出因此被取消,民乐队也被解散。1968年民乐队重组,许多旧团员都离队了。国财当时已经升上高一,开始加入这个民乐队。1968-1969年,他被推选为民乐队队长,指挥是连江秋老师。
1970年,国财高中毕业后考入当时由郑思森指挥的国家剧场华乐团,成为该团的笛子手,不过半年后就离开了乐团。当时黄裕厚也在香妃楼组织了一支小乐队,票敬推荐国财加入这个乐队。从1970年起,他就开始了酒楼华乐演奏的生涯,直到1983年。
在嘉兴从事乐器修理
1983年掌管嘉兴企业的杨秀伟,邀请国财进入公司,主要是从事各种乐器的维修。举凡各种乐器的瑕疵、损坏、断裂等问题,都必须想办法解决。古筝、胡琴、弹拨乐器、大提琴、倍大提琴、管乐器,特别是笙,需要调音、堵漏气、修整按音键才能出货。
秀伟特地给国财另辟了一个“修理”部门,专事“售后服务”。除了公司的货品,也接收各中小学校、乐团的乐器维修。这是没人做过的业务,国财可算是新加坡第一人,给嘉兴带来了许多生意。
在各种中西乐器维修中,最繁琐、麻烦的乐器要算是“笙”了。笙的种类繁多:传统的17、21簧,改良型加键36簧高音笙,有方斗、圆斗、有扩音筒及无扩音的;有苏州制的按钮式键盘扩音笙;有北京制的推拉杆式传统竹苗扩音笙;有24簧、32簧苏州制低音大抱笙等。
在国财所修理的乐器中,笙是他修得最多,最有心得的乐器。他修过新加坡第一台低音大抱笙,较后许多中学乐队都相继采用此乐器。职业化的人民协会华乐团团员李粉德、余昌松、吴晓钟等的笙,都由他维修。他一生中修理过的乐器种类不计其数。他敬业乐业,与秀伟合作无间,直至退休为止。
访谈过以上几位曾经在酒楼演奏华乐的朋友,我又安排了另外一次聚会,这次增加了黄山、刘光焕、黄裕厚、杨秀伟等,大家在一起畅谈酒楼华乐。
刘光焕业余常做“替工”
刘光焕生于1949年,小学时在崇福学校念书,起初学习二胡及打击乐,二胡启蒙老师是爱同崇福校友会联合民乐队队长李才茂,后来又跟李才茂的弟弟李才祺继续学习。1962年小学毕业后转入中正中学,1965年念中四时加入中正民乐团。
刘光焕的“死党”蔡新林是非常优秀的二胡、高胡手,当时他是后备军人协会华乐团首席,指挥是林哲源。林哲源把当时华乐界的精英都纳入他指挥的乐队中。他差不多每天晚上都和乐友们在同济医院前一摊咖啡摊喝茶谈天。据说这家咖啡摊的锡兰茶很特别,因为加了斑兰叶,味道特香浓。当时参与谈天的有林明钊、杨培贤、杨票敬、蔡新林、刘光焕等。刘光焕并没有参加后备军人协会华乐团,他只是跟着蔡新林。
后来蔡新林在酒楼演奏华乐,偶尔有时候因为跟女友拍拖,就找刘光焕做替工。另一位经常找刘光焕当替工的是拉二胡的黄裕厚。当时他们主要是在红星酒楼和会宾楼(Hotel Royal)演奏华乐。刘光焕做替工只是业余性质,因为他白天在九八行工作。
黄裕厚自学乐器演奏和歌唱
黄裕厚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麻坡(Muar),小学上麻坡中化一小,中学进入中化中学,念完高一就到新加坡,进入当时的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1964年,他毕业后在大新印刷公司当美术设计员,后又进入另一间著名的日本公司——凸版印刷公司当设计员,专门设计书本的封面。
裕厚在小学的时候就有上音乐课,因此爱上了音乐。中学时代的音乐课有很多著名的老师,比如来自新加坡的丁祝三、田鸣恩、陈毓申,还有来自香港的姚萍等。他学习了乐理和声乐,歌唱得不错,后来在酒楼演奏华乐时偶尔也唱歌,深获好评。小学时代他听到有人奏华乐,就自学了扬琴、二胡和笛子。中学的时候,他组织了一支小乐队,校庆的时候上台演出。在南洋美专念书时他也参与一些音乐活动,加入了当时人民行动党中央文化局民乐队。这个民乐队由时任文化部长李炯才和议员林源河倡导,指挥洪志云。
1966年,国家剧场属下华乐团成立,人民行动党中央文化局民乐队队员便成为第一批创团团员。洪志云和李煜传担任过短期指挥,后由郑思森接任。他把整个乐团搞得有声有色,录制了多张唱片。两年后郑思森离开了,李雪岭接任,黄裕厚也跟着离开,和友人创立了一支乐队,叫做“万年红”,成员大多数是国家剧场华乐团成员,包括金延之、周亚发、杨票敬、陈增荣、李辉成、黄清良、李汉成等,专门在电视台为歌星伴奏或在一些歌乐节目中演奏。当年电视台主要的负责人有冯仲汉、萧之沧、林兴导等文化人。
裕厚后来也参加了新加坡电影戏剧研究社,社里常有话剧团的演出,他就带领乐队为电台、电视剧广播剧录背景音乐,也为一些歌星伴奏。万年红乐队经常出现在电视台的节目中。
后来华士满(Wisma)酒楼需要一支乐队,裕厚就把万年红的班底搬到华士满。当时参与的团员还有黄国财、杨敦波等人。约两年后,他又带着这批人进入香妃楼表演。在这些表演中,他认识了现在的太太梨川。本地歌星梨川最早是在海燕歌剧院演唱,后来跟着裕厚到香妃楼演唱,因日久生情而成婚。当时在香妃楼演唱的还有罗琼芳、方云、刘金莲,香港的林美仪和台湾的姚玮等。
结语
当时新加坡的酒楼华乐,其实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即酒楼华乐文化。该文化始于本地懂得欣赏华乐的酒楼餐馆业主,以及外来的音乐家如郑思森和吴大江等。酒楼华乐文化养活了一批本地的华乐工作者,开启了华乐职业化的先河,使这些当年被视为“不务正业”,甚至“有辱华乐”的音乐工作者得以延续他们的兴趣,即成就了自己,也养活了家人。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到酒楼餐厅吃饭的寻常百姓有机会接触华乐,无形中把华乐推广到了民间及草根阶层,大大地扩展了华乐的生存空间。酒楼华乐文化在华乐的发展史上,可说是功不可没。
如今的酒楼餐馆已经少有用现场乐队为食客助兴了,多用的是U盘音乐或卡拉OK。但是当我们回头来看如今的华乐,无论在任何音乐领域,如地方戏曲、西洋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爵士乐和新世纪音乐方面,华乐皆可胜任。这与当年酒楼华乐文化的形成不无关系。酒楼华乐文化大大开拓了人们对传统华乐的视野,亦发掘出华乐多元化发展的可塑性。
(作者为本地诗人兼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