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Oneness #43, Oneness Magazine, /古董绣包的美丽邂逅

古董绣包的美丽邂逅

百年浮华的一瞥惊艳。

罗一峰
熊俊华

安舒(新公民,原籍陕西)和古董绣包的缘分始于六年前,一次闲暇在网络上浏览,无意看到有人在网上兜售手绣包,她被手绣包的高雅、细致给震撼了,她说,“相比现代粗糙的工业流水制品,一个古董手绣包,可能要花费一个高级绣娘800个小时手工绣制而成,怎能不让我着迷?”

此后,她除了从多个渠道,包括古玩店、二手网站、跳蚤市场等搜寻心仪的包包之外,还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成为古董绣包的铁粉。

她的400多个绣包珍藏,包括法式绣、苏绣、盘金绣、打籽绣、纳纱绣、绒绣、超细手工串珠、金银丝编拉丝包等,而她最爱的收藏是精致贵气的纳纱包,因为那是带着“有温度的手工”和“时光的印记”。

一针一线的人工心血

所谓的温度,那是通过人工一针一线编织,需要纯熟的工艺和时间。

纳纱绣的基本做法就是在筛绢上绣以不同颜色的线,再以线串成一幅完整的图案。一幅完整的纳纱作品,是以微米为单位的千千万万个缤纷多彩的绣点组成,就跟组成数码照片上的千万像素是同样的道理。

千千万万个绣点经由人手,在筛绢上一针一线纵横交叉绣成图案,那是一项十分耗时耗力的工程。比方说,每平方英尺的筛绢上,通常需绣上1000至2000绣点,一幅完整纳纱绣作品一般需要约10万绣点和100种绣线,一名熟练绣工需时两个月绣制,工艺之繁复细腻可见一斑。

“这就是古董包包的珍藏价值所在,现在的绣包大多改为机械缝制,因为人工不符合大量生产的经济效益,当然,在质量上它们是比不上古老的刺绣细致。”

历史巨轮下的时代印记

纳纱绣在中国属于苏绣的一种,从秦六国公墓出土的绣品中证实,这种绣法已经流传两千年,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被大量用在帝皇的龙袍与后妃的香囊、扇子,或大臣的袍服上。而将纳纱绣法用在包包上却是历史的机缘。

藏品中绣图最精致的欧洲纳纱包,绣片上的花卉也是采用写实的艺术风格。

“因为60、70年代的中国,急需外汇来振兴经济,所以官方设立了文物商店向民间收集一些文物,经过评级之后,一二级的文物进入博物馆,三四级的则可出口海外赚取外汇,很多宝石其实都是古董文物,但那时候都改镶在绣包上,用于出口创汇。”

用玉手镯做为提手的纳纱包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这个时期的手包大部分是金属框,少部分用明清老手镯做提手,包框镶嵌各种明清时期的宝石。

以细小珠子串成的珠绣包包。

“镶嵌在包包的手镯特别大,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因为那时候手镯都是戴在袖子外面的,而且一戴就好几个,还有你会发现包包的宝石上有一些细小的孔,这是原来为了缝制在帽花、衣服上而在小宝石上穿孔,后来衣物旧了,就把宝石全部拆下,重新镶嵌在包包上。”

安舒还指出,这些曾经大量涌现的古董手镯与宝石基本上在70、80年代后就绝迹了,毕竟文物是有限的,而当时中国为了创汇,将很多古董绣包外销出口,目前古董绣包在海外存量也比较多。

欧洲绣包反映贵族生活

一套四件的纳纱包,内有饰盒与钱包。

欧洲的纳纱绣包可追溯到年代较远的17、18世纪。据记载,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娅(Maria Theresa)对纳纱绣包情有独钟,并大力推广,一时成为显赫身份与地位的象征。18世纪在欧洲风行一时的纳纱绣包,大部分以约300细小绣点的黑色筛绢为底,并在中央绣出花卉,并以金属加边。

安舒还指出,现存的纳纱包中有很多是取材自欧洲宫廷王室与贵族生活,例如茶点、舞会,以及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再加上其他的搭配,则构成典型的欧洲洛可可风格。

“欧洲绣包跟中国绣包最大的区分是镶嵌的材料。中国采用的是明清时代的老宝石,比如翡翠、碧玺、红宝石、玛瑙等。欧洲绣包镶的很多都是钻石切割的白铁矿石、砝琅、琉璃等,镶嵌技法也不一样,边框的制作风格更是大相径庭。”

潮湿气候难保养

古董绣包最大的敌人是气候,面对新加坡潮湿炎热的天气,不仅容易发黄长斑,而且质地容易变脆,特别是真丝质地的绣包受影响最大。

“收纳的地方需要干燥剂,而且防尘。平时发现小脏的话,用湿布覆盖在包上,并用不是很高温的电熨斗熨一下,脏东西就会被吸附在湿布上。”

如果地方不大,包包挤成一堆也会容易变形,安舒采用了大包套小包的方式,或是用海绵或软纸往内垫着,就不容易变形。

安舒也将部分的收藏放在陕北的老家,那里气候干燥,藏品更耐存。

边框镶嵌逐个看

珐琅是一般法国古董包喜用的材料,因为近代画珐琅技法15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

到17世纪初,法国工匠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其中以法国中西部里摩居的画珐琅工艺品最为著名。在窑炉火焰的淬炼下,硅粉和各种的矿物相互作用,造就出从火中诞生的艺术——珐琅。经过一系列的精准工序,珐琅图案变得栩栩如生,赋予作品浓郁的色调和深邃的光泽。

边框由两部分组成,它的扣是手绘图案的玻璃扣,它的边框打了很多孔,然后将珠子串缝在上面。

主要是手工錾刻加镶嵌珠宝,当时最流行镶嵌钻石切割的白铁矿或珠宝。

主要手工錾刻镂空工艺,结合当时流行的花样,将框架设计成花卉、叶片的样式。

框镶清代老翡翠,绣法是典型的中国风。工匠根据翡翠原来的形状做好边框,把翡翠镶在里边。边框也运用了拉丝工艺,即是把金属丝拉成头发丝那般细后,编成各种花样,最后焊接在边框上。

银丝编织包

民国时期出口海外的晚宴包,材料采用比头发还细的银丝编织,然后焊接串起来,这类工艺已失传,至今流传下的制成品自是特别珍贵。

百年清代老绣包 

利用清代老绣片改装成的绣包,绣片至少有百多年历史,由于绣片很难保存,特别是老绣片肯定有各种残破,所以在绣片之间补了很多针串起来。

清代袍服手拿包

由清代袍服改成的手拿包,扣子是手工雕刻的蝙蝠,取谐音“福”的寓意。钱包前后内外共各有四对人物,对应中国古代10大雅事之拾花、候月、对弈、酌酒,蕴含中国古代独特的生活美学。

独角兽绣包

仿名画《独角兽》编织的欧洲手绣包,它以贵族少女和象征情欲的独角兽为蓝本,绘制出一个追求爱情的浪漫故事。

琉璃珠串珠包 

将成千上万颗不足一毫米的蓝色、银色琉璃珠按照图腾印花进行手工串珠制作,一个包需时几个月完成。

圆形包包 

罕见的法国圆形手绣包,绣法有异于一般的中国绣法,颜色采用温暖的大地系列,与色彩鲜明浓烈的中国包包成强烈对比。

*绣片 – 指绣上刺绣的包包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