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一路歌
——旭阳专访
文 · 齐亚蓉 图 · 受访者提供
回首峇眼亚比
峇眼亚比全称为峇眼西亚比亚比,是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北部东海岸洛江的一个小渔村,那里是宝泉的出生地。
宝泉姓杨,肖虎,“农历戊寅年(1938年)的虎”,母亲这样告诉他。至于哪月哪日,母亲没说,他也就不得而知。出世时的宝泉异常瘦小(仅3磅重),令父母很是忧心,但他跟兄姐及后来出世的弟妹们一样,不知不觉间也就摇摇晃晃地立于天地间了。
很小很小的时候,宝泉就听闻了祖父母及父亲的故事,知晓他们来自福建同安县马巷下杨厝村。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讨生活,他们先辗转越南谅山,后接受祖父好友的邀请迁往峇眼亚比。好友告老还乡后,祖父接手对方的渔行并兼营一家咖啡店,后来,他们夫妻还为独子沧波迎娶了16岁的第二代华侨林顺为妻。
峇眼亚比濒临马六甲海峡,村民主要以渔业为生。“近水知鱼性”,网鱼抓虾也就成为宝泉幼时的娱乐。记忆中最好玩的当属初一十五涨潮时捞鱼抓蛇,用老鼠笼抓秧鸡也颇为刺激……这些趣事后来都被他写进了书里。当然了,因饿肚子而吞下个生鸡蛋的过往也令他没齿难忘。
那时的宝泉父亲有一艘帆船,他常驾船去马六甲等地运送鱼干及土产。父亲离开的次日,宝泉常常一大早就趴在自家高脚屋的小窗口,眼巴巴地盯着连接渡头的那条长长的木板道,盼着父亲的身影在那里出现。因为父亲会给他带回各种图案的香烟盒,那是他最为喜爱的收藏。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火红火红的太阳会在他的眼前一跳一跳地跃出,那幅画面令他感动莫名。后来提笔写作的时候,旭阳自然而然成了他的笔名。
宝泉的父亲小时候曾在厦门对岸的鼓浪屿念过书,离开家乡时,用过的课本就成了他随身携带的物品,诸如《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资治通鉴》等,这些“古书”后来都成了宝泉兄弟的读物。
六七岁时,宝泉进了村里的私塾,读早班,老师以闽南语教学生朗读《三字经》。宝泉虽然瘦瘦小小,但记忆力过人,读书认字对他来说再轻松不过。
日本人投降后,他进入中华公学,就读小学二年级。此时的印尼时局动荡,骚乱事件频仍,峇眼亚比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就在次年的3月12日,一群暴徒闯入这个小渔村,挑起仇华事端,两百多名华侨惨遭杀害,宝泉家的两艘货船也被烧毁。
万般无奈之下,祖父决定举家迁往新加坡。1947年,宝泉一家十多口经过好几个月的折腾,分三批前后抵达狮城。
回首峇眼亚比,宝泉眼前一片迷蒙,但他耳边分明回荡着低沉而有力的歌声。
短暂的学校教育
初抵新加坡那年,宝泉一家寄居振瑞路亲戚家,隔年搬去中峇鲁路租住一间亚答屋,后来父亲才跟宝泉的堂兄在河水山大墓边合建了一座沙厘乌灰瓦木板屋。
在中峇鲁大路比边(那时叫亚历山大路)安顿下来后,父亲就把宝泉送往附近的介穀小学插班读三年级,不久转去四脚亭的全民学校。四年级时,他又转去欧南路约克山的南洋工商补习学校。
在南洋工商补习学校,他前后遇到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陈燕新老师及李方娇老师,她们堪称他的文学启蒙老师。六年级时的李方娇老师尤其令他难忘,那时宝泉的一篇作文《观日出》写得不错,李老师给出了很高的分数,并让他誊抄后贴在了学校的壁报栏里。此时的宝泉首次使用了自己的笔名旭阳,得知该笔名的来历后,李老师久久端详着他,眼里满是鼓励和赞赏。
宝泉隐隐感到一颗小小的种子潜入自己的心底,很久之后他才知道那叫做梦想。
除了喜爱华文,宝泉对书法也很感兴趣,他是班里及校际大小楷书法比赛的常胜将军。他也喜欢水彩画,专画梅花。毕业之际,李老师在他的留言薄上赠言:“人似豆粒大,绘画成人画。愿发挥你的美术天才!”那时的李老师可能觉得美术将来或许可用于安身立命,但其实他对这个“豆粒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才华早已给予了肯定。
这一时期,另一个对宝泉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他的父亲。此时的父亲白天在外劳碌奔波(做小生意),晚上回到家还得侍候卧病在床的祖父。但一有闲暇,他就会把宝泉叫到身边,要他朗读《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家藏经典给自己听。此外,父亲还要宝泉把大段大段诸子家训之类的文言文背下来。那些文章道理深奥,但文笔流畅,韵味十足,宝泉越读越上瘾。
后来,宝泉还常常背着父亲涂涂写写,他能感受到自己心中的那颗种子有股想要破土而出的冲动。
1952年,步入人生第14个年头的宝泉升入华侨中学。就在他昂首挺胸准备阔步前行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阻断了他脚下的路:这年5月,卧病在床的祖父撒手人寰,父亲在悲痛之余,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要宝泉停学回家帮自己。
边工作边学习
被迫离开学校的宝泉虽然心有不甘,但他毫无怨言。他先跟着父亲到邮轮上做小买卖,后来在自家屋前路边摆摊,再后来跟着酬神戏班做流动小贩。两年后的1954年,经邻居介绍,宝泉进入光华印务公司的排字部做学徒。虽然薪金微薄,工作也辛苦,但因能接触到文字,宝泉仿若再次回到了学校。他勤学苦练,很快就成为一名熟练的排字工友。
排字工宝泉每天都跟各类剪稿和手稿打交道,最具挑战的是字迹潦草的手稿,必须再三推敲,有时也得望文生义,这都需要深厚的功底。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华文水平,宝泉决定半工半读。他利用工余时间前往小坡七马路的中华中学的中华语文高中先修班上了两年夜校,并考获了中学华文高级文凭。在那里,他遇到了资深广播员王世明老师,王老师以“中华文选”为教材给学生授课,宝泉如饥似渴,手不释卷,深得老师的喜爱。王老师经常写影评,但写字速度慢且字迹潦草,下课后他就把宝泉留下来,然后自己口述腹稿,要宝泉代为笔录。王老师知道这个学生的能耐,他的腹稿往往刚一述完,宝泉的笔录也就同步完成。这对宝泉来说,既是考验,也是磨练。
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虽然每天都疲于奔命,但宝泉乐在其中。
后来他还参加了由新加坡成人教育促进局开办的黄昏马来文班,并考获马来文中级二号文凭。
光华印务馆知名度高,承接的业务量也大,每一份字迹潦草的手稿对宝泉来说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料,每一位作者也都成了他的老师。
“那时的我很是热衷于读杜红、锺祺、李贩鱼、槐华、史英、原甸、周粲等人的作品,尤其原甸的诗集《青春的哭泣》对我影响很大。”
当然了,印务馆那些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和小报自然早已成了他的日常读物,而诸如艾青、臧克家、泰戈尔等名家的新诗也早已成为他的精神食粮。
与此同时,宝泉也开始了散文及诗歌创作,并以旭阳为笔名投稿《南洋商报》及《星洲日报》文艺副刊。
除了华文创作,宝泉在阅读马来文报纸时,每当看到心仪的文章,他就翻译出来投稿《南洋商报》“青年文艺”副刊。
为了领取三五块的稿酬,宝泉经常在罗敏申路的两间报社走动,并有机会一睹《南洋商报》副刊编辑杏影及《星洲日报》副刊编辑方修的风采,有时也跟他们闲聊几句,令他很有满足感。
边工作边学习边创作的宝泉这一时期最大的收获,则是遇到小自己一岁的林玉琴。出身富裕家庭的玉琴才貌双全,能作曲会弹琴,在跟宝泉交往5年后,她顶着父母的压力嫁给了这个有志青年,并全心全意支持他追逐自己的文学梦。
步入文坛
1964年,常用笔名旭阳的宝泉成立了海燕文化社,他把自己这些年的诗作集结成书,是为其处女诗集《哀葡萄牙》。该诗集的排字、校对、发行皆由旭阳一人包办,两千本的《哀葡萄牙》两个月便全部售罄(2014年再版100本)。
满怀信心的旭阳接着出版了马田的诗集《多情的小伙子》及曙辉的短篇小说《黄泥土》,同样获得读者的大力支持。
1970年,旭阳考入南洋商报排字部,由印务馆到报馆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捩点。由于收入增加,加上视野扩大,旭阳的自信心空前增长。六年后,他凭借自己发表过的诗文(包括翻译过的马来文短篇小说)及十多年的排字经验升入编辑部校对组,成为一名晚班校对员。
1983年,《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正式合并为《联合早报》,旭阳接受遣散费后离开服务了13年的报馆。
离开报馆后,爱好垂钓的旭阳又创办了钓鱼服务公司(此前他已开始养殖田鸡,还创立了广告私营有限公司),并开始每月撰写新、马、印各海域有关钓鱼钓场、消闲度假及各种鱼类介绍的文章,连载于《联合晚报》副刊“钓鱼乐园”版及《新明日报》副刊“钓友天地”版,前后为时八年。
2000年2月,旭阳的妻子因家族遗传病过世,两年后,旭阳专门为她编辑出版了一本纪念集——《林玉琴女士纪念集》。两百多页的纪念集收录了妻子的生平及生前的各类纪念照,还附录了她的一些证件及其疗病期间写给丈夫的短信等。此外,旭阳的三个儿女怀念母亲的三首诗作、旭阳早期写给妻子的一首诗作及后来哀悼妻子的两首诗作也一并录入。
2007年,不再为生计奔波的旭阳把四十年来的诗作集结成书,是为他的第二部诗集《风雨伴我行——旭阳诗词选集》。
2010年,他的第三部诗集《旭阳短诗选》(中英对照)出版。
2012年,旭阳的第四部诗集《美丽的小岛——萍踪诗旅》出版。
2014年,旭阳重返阔别47年的峇眼亚比,次年,反映其生活历程的文集《一路走来》出版。
2023年初,旭阳的第五部诗集《筑梦之旅》出版。
除了著书立说,旭阳还参与了一些文学活动。
早在印务馆任职时,旭阳即因工作关系跟时任公教中学校长的骆明(叶昆灿)有过接触,多年后骆明担任文艺协会会长,步入文坛的旭阳即受邀成为文艺协会会员。1990年,文艺协会推出首届“向文艺敬礼”活动,旭阳获颁纪念奖座。
2008年10月18日,旭阳受邀担任“校园歌词创作比赛”评委。2009年9月2日,他再次受邀担任“新加坡中学生华文创作比赛”评委。
2007年,旭阳受邀参加“第二届东南亚诗人笔会”假广东韶关市召开的诗会。2012年的文莱诗会上,他被理事会推选为财务至今。
诗词被谱成曲
旭阳最为钟爱且最受赞赏的自始至终都是他的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作因其韵律感、节奏感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本地作曲家们的青睐。
1998年,旭阳首次与作曲家冼国栋会晤,得知他的一些诗歌已被谱成歌曲。满怀兴奋与感激的旭阳为了应谱曲之需,重新提笔投入诗词创作。从那时起,除冼国栋外,他的诗词先后还被李煜传、郭永秀、马明月、林亚力、连锡麟、李伍华、王欣、吴启仁、李运贺、李毅、萧淳元、黄永通等知名作曲家谱曲或编曲。
2011年,旭阳加入新加坡音乐家协会,成为首届副秘书兼“音协缘”主编,至2013年任期届满,出版八期“音协缘”。
2013年5月5日,“旭阳歌词创作歌曲专场演唱会”于南洋艺术学院李氏基金剧场隆重举行。
迄今为止,旭阳总计有84首诗词被谱成歌曲,在本地绝对首屈一指。
2017年,旭阳荣获新加坡词曲版权协会颁发的“卓越才艺奖”。
从苏岛到狮城,旭阳的人生之旅可谓风一程雨一程,但旭阳大笔一挥,让风声雨声都变成了歌声。一路风雨一路歌,走着走着,也就成了传奇。
后记
旭阳是我开始提笔写作之后最早结识的本地文友之一。那时的我热衷于在脸书上分享一些不成熟的诗作,被澳门作家许钧铨先生拉入“东南亚诗人笔会”微信群,糊里糊涂成了一名会员。某日,担任财务的旭阳前辈跟我取得联系后前来我家收取会费,他的两本诗集成为我最早收集的本地文学作品。这位满目慈祥的老诗人很是谦和低调,让人如沐春风。
撰写“文坛掠影”初期,曾打电话请求他接受采访,但被他婉拒了。一晃三四年过去了,几个月前,郭永秀老师发来信息说旭阳老先生的传奇人生值得一写,并答应代为沟通。
再次出现在我眼前的旭阳带给我一阵又一阵的感动,三四个小时之后,带他来到我家楼下加冷河畔,落日余晖下的旭阳眼里闪烁着泪光,我的双目也湿润了……
感谢郭永秀!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冰心文学奖首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