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153, Yuan Magazine, /一次有意义的跨族群文艺对谈——《预言之声:鲁迅与巴拉蒂及其对新时代的探索》

space

今年6月一个炎热的下午,接到久违了的老朋友、国家图书馆淡米尔文咨询委员会主席马阿伦(Arun Mahizhnan)的电话,邀请我和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西都拉(Sithuraj Ponraj),于9月12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为《预言之声:鲁迅与巴拉蒂及其对新时代的探索》的对谈嘉宾。“我们希望开展一系列跨文化的对谈,增进族群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开篇第一讲,您一定要支持!”我觉得这活动对打开跨族群之间的文化之窗很有益处,就一口答应下来。

巴拉蒂与鲁迅对谈嘉宾蔡曙鹏博士(左上角)丶彭西都拉研究员(中)和评议人国家图书馆淡米尔文咨询委员会主席马阿伦(右上角)

巴拉蒂和鲁迅都在1881年诞生,前者卒于1921年,比鲁迅早了15年离世。他们都处在国家灾深难重的年代,以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参与的社会活动,与有识之士相互支持、聚拢力量,为民族的命运深刻思索,共同抵制黑暗的统治势力。他们是时代文化先锋,为社会革命添一把烈火,让更多的年青人觉醒,投入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巴拉蒂是百年前淡米尔文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以浅白平易的诗歌,热情的吹响爱国主义的号角。他和鲁迅一样,也通过刊物,大声呼吁读者投入独立运动,并且将他的诗歌谱为歌曲。在当时马都拉斯省所有独立运动的集会上,巴拉蒂的词曲不断传唱,支持甘地于1920年发起的全国性非暴力反抗运动之不合作运动。

《对谈》以鲁迅三首诗歌、散文体小说《鸭的喜剧》和《阿Q正传》为例,讨论鲁迅不同时期的作品。诗歌以《自题小像》(1903)、《自嘲》(1932)和《悼杨铨》(1933)为例。鲁迅21岁时写的《自题小像》,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誓言,广为传颂。赠柳亚子的《自嘲》,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鲁迅《〈伪自由书〉后记》里说过,因为“朋友中已有一人失踪,一个遭暗杀。此外,可能还有很多人要被暗杀。”因而以《悼杨铨》写出他的悲痛与愤概。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小说《鸭的喜剧》,以清丽的抒情文笔,写出他与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的友谊。

听众非常感兴趣的是鲁迅作品在新加坡舞台上的呈献。前有华中戏剧会在1959年一连7晚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由后来成为外交官的王禄敬主演的《阿Q正传》,采用的是许幸之的剧本。后有1966年华中校友会演出田汉版本的《阿Q正传》,也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四晚。主演者黄素旺。更难得的是,在鲁迅诞生140周年的今年,10月9日晚上7点15分,三江会馆梨园社推出袁雪芬的代表作,戏曲学院艺术总监张莉导演的《祥林嫂》,主演者为李丰博士。

主催这次活动的马阿伦总结时说:“这次《对谈》让许多淡米尔文化圈的朋友认识了中国现代文学伟大奠基人鲁迅的成就与贡献。巴拉蒂和他对社会改革与民族命运的关注,重塑语言与文学、探索多种体裁、以杂志为阵地关怀青年,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我们希望族群间的文艺爱好者多交流。今后可以邀请更多不同族群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对谈,增进彼此的认识与了解。”

space

(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

space

Home/Yuan #153, Yuan Magazine, /一次有意义的跨族群文艺对谈——《预言之声:鲁迅与巴拉蒂及其对新时代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