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Culture, Yuan #144, Yuan Magazine/回望梨园盛景 观察发展态势

回望梨园盛景 观察发展态势

文· 蔡曙鹏

2019年,是新加坡开埠重要的历史节点。这一年官方与民间,举办了不少开埠200年纪念活动,新加坡戏曲界也非常热闹。除了新加坡旅游局的鼎力支持、牛车水商联会举办的“牛车水戏曲节”、南华潮剧社的《万紫千红》系列演出和新加坡戏曲大汇演与戏曲胡姬花奖评选展演之外,还有戏曲团体为老人院或社区呈献的公益性演出和大大小小的百多场的庙会酬神戏。在剧院与民众俱乐部推出的共二十几部新制作,粤剧、潮剧、越剧、歌仔戏、京剧、琼剧,各有亮点。综观全年演出,戏曲团体为推出创作剧目、重温经典名著、移植海外近作、强化基本训练、开拓海外传播付出巨大努力,显现了新加坡戏曲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韧力。

东西方学者近年研究的论述[1],指出中国地方戏曲在东南亚的传播新加坡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文献显示新加坡也有一百八十几年的历史了[2]。英国民族音乐学者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在讨论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时曾经指出:“一个表演艺术传统的传承,其实像一个表演艺术的传统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的传播。例如欧洲音乐传至非洲,非洲音乐传至美国,中国音乐传至韩国。毫无疑问的是在传播过程,传播者与接收者的演绎与二度创造,会让文化在异地传播过程,有了新的发展”[3] 。正是这样,新加坡剧团在演绎经戏曲典剧目时,有自己的理解与编创。2019年,以天韵京剧社将两部耳熟能详的老戏《秦香莲》和《烂柯山》重新组合为《情殇》,匠心独具,自成一格。

传统艺术在不同社会传播的过程中,最初的阶段当地的专业戏班和业余剧团,必然是全面继承来源地的剧目、表演形态和运营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承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戏剧随着当地社会政治发展与社会环境与艺术来源国的差别,加上物质文化的迥异,自然慢慢产生戏剧在地化需求[4]  。

近几年,新加坡戏曲界编写新戏、寻找新颖演出形式、改进运营方式,一步一脚印,悄悄地给戏曲天地换上一片翠绿。

开拓海外传播 

去年首演的新编粤剧《虎符》,是一部知名粤剧花旦刘满钻的最新作品。这部以新加坡粤剧实践联盟的名义演出的历史剧。由粤剧界多位有丰富舞台经验演员联合演出,保证了演出的表演水平。担任导演的是双语话剧演员、也是粤剧界的名票友,刘锦煌。郭沫若的《虎符》写于1942年。1953年,华中戏剧会曾排演此剧,由前总统王鼎昌饰演信陵君、曾担任南洋女中校长的蔡亮饰演如姬。可惜因为英国殖民地政府不批准演出而作罢。1987年,新加坡艺联剧团演以《虎符》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新加坡戏剧节,由已故华乐指挥家杨培贤指挥华乐团,朱承安指挥三十人合唱团,谢芝炫扮演如姬,张岳成饰演信陵君。是继华中校友会1960年演出《屈原》后新加坡华语历史剧话剧演出的另一盛事。

《虎符》剧作者刘满钻兼演女主角如姬,与饰祥饰演魏王的龚耀祥有精彩的对手戏演出。

刘满钻的粤剧版《虎符》,共有《求救》、《计议》、《窃符》、《合符》、《救赵》、《探牢》和《御审》七场戏。导演刘锦煌从希腊古典戏剧歌队得到启发,用八个演员在转换戏剧场面时,穿针引线。有时是难民、有时是士兵,有时是宫女或卫士。由这一组人构成舞台形式美的一部分。空间的转换,用歌队的表演来完成,十分经济又有效,在《虎符》演出过程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9年,如切潮剧团也重演了前年首演的一部以新加坡1961年河水山大火灾的史实为题材编写的剧目《烈火真情》。《烈火真情》写出河水山居民守望相助的甘榜精神。这场火灾考验人性,锻造了社群的扶危济困的力量,也催生了国家发展局居者有其屋的宏图。演出主宾国务资政吴作栋观后表扬了如切潮剧团用地方戏讲新加坡故事的努力。

新加坡琼剧团演出了海南琼剧院张雁改编自我国琼剧前辈林禄三的同名作品《红颜》。海南籍华人是新加坡较小的族群,只占华人的百分之七左右。因为方言流失,新一代不谙琼语。近年琼剧演出数量大减。这台排除万难演出的《红颜》,更显得难能可贵。

新加坡琼剧团的年度大戏《红颜》,林嘉导演,由来自中国的文明溶指挥,朱雄掌调,与新加坡王洁盈、朱伟康、黄子戬等演奏员合力伴奏

沈秀珍芗剧团重演了的创作剧目《蝶飞·梦晓》,该剧曾在2018年以其中《悔思·同游》一折,参加在中国宜兴举行的四年一度的梁祝戏剧节。其独特的视角与表演风格, 让观众耳目一新。

去年受邀的海外演出团体有参加“牛车水戏曲节”的广州红豆粤剧团和应传统艺术中心前来的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和吉林艺术学院。前者演出《东坡》,主演者中国梅花奖获得者张辉。他曾于2000年主演新加坡戏曲学院作品《林谋盛》。

重温经典名著 

2019年好几个剧团根据自身的条件与资源,演出了精彩的戏曲经典剧目。例如新加坡华族戏曲协会的京剧《白蛇传》、三江会馆属下的三江梨园社的越剧《追鱼》、南华潮剧社的《赵少卿》、剧艺新坊的粤剧《梦断香销四十年》、如切潮剧团的香港升艺潮剧团版本的《宦门骄子》、沈秀珍芗剧团的《血染金銮殿》、新越苑的《焚香记》、大唐文化传播的越剧《苏小妹三难新郎》、《柳毅传书》等折子戏。搬演经得起时间考验、有程式规范与表演要求的经典剧目,对提升演出者的表演能力很有帮助。也让观众认识与欣赏传统戏的瑰宝,有积极的艺术教育意义。而像《赵少卿》、《宦门骄子》和《追鱼》这些经典剧目,是人马众多的大戏,考验各剧团的统筹与组织能力。推出大戏,也提升了剧团管理与运筹的实力。天韵京剧社的《情殇》,则是老戏新演的突出例子。导演林美莲把《秦香莲》的《闯宫》和《杀庙》、《烂柯山》的《痴梦》和《泼水》,重新排列后对比两个背叛了爱情的悲剧人物的命运。演出从构思、制作、幕间朗读串词、到舞台呈现,创意引人入胜,很有启示价值。其成功是建立在林美莲多年来的专注教学、培养青年演员的基础上。演员茹易、冯婷、马标和王洁等都是可造之才。

敦煌剧坊的“八秩粉墨桂花香”,呈献了由胡桂馨主演的《金枝玉叶》之《催妆》和《穆桂英罪夫》。前者与卢眉桦合演,后者与新明星粤剧中心创办人凌东明合演。李诗谣、朱振邦、欧阳炳文、司徒海嫦、张淑莲等演出名剧选段。这些选段,演员或穿戏服、或穿便装,或在排练场语境中表演,或作为折子戏呈献,转换灵活。创意来自梁锦辉,编排得生动有趣。晚会最后安排50位敦煌剧坊演员依次出场,由黄仕英撰写的《祝贺曲》,妙句点出每个演员的个人特点,华彩纷呈。

沈秀珍的剧团重演了她1998年邀请来自中国导演郭志贤执导的《血染金銮殿》,复排后作为2019年度巡演的剧目之一,演出获得观众肯定。歌仔戏资深演员庄惠煊说:“沈秀珍芗剧团复排这两部戏有一段时间了,演员对戏十分熟悉。熟能生巧,演员感情饱满,戏能抓住观众 ”。

移植海外作品与强化基本训练 

发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发祥于上海。已故越剧大家袁雪芬很有远见,与田汉等文人合作,很早让越剧接通了时代脉络。加上一部徐玉兰、王文娟的《红楼梦》,叫响全中国,因而越剧的发展呈现了多种跨越性。新加坡余娱儒乐社近年移植多部越剧为潮剧。2019年移植为潮剧的《梅花谣》,洪秀玉的剧评说:“越剧化的特色非常明显,成了新的欣赏趣味”。老将林仰忠、陈爱伦、林秀凤、林婵卿、罗益卿配搭青年演员吴蕙伶和杨玉瑩等,行当整齐。若有训练有素的龙套演员配搭,更能锦上添花。

余娱儒乐社青年演员陈嘉慧(左)林嘉颖(右)双双获得戏曲学院颁发的胡姬花新秀奖

各个有长期开办基本功与唱念课程的戏曲培训机构,也出现了学员渐多的可喜现象。戏曲学院张莉艺术总监说:“除了戏曲学院和南华潮剧社开办的常年戏曲表演课程外,三江梨园社和新加坡华族戏曲协会等团体也开班培训各种年龄层的业余演员,学习风气很好”。

艺术之家的创办人与艺术总监吴书玉,有一批长期接受培训的业余演员。她说:“学戏曲其实就是学中华文化。接受训练,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员愿意不断参加培训的原因。”家长黄丽珠两个孙子在南华潮剧社的少儿戏曲培训班接受训练,也是因为“不单是让孩子们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孩子的艺术修养,接近传统文化”。

《田平说戏》系列的最新一期,以丑行的戏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天津青年京剧团的专业演员示范演出,本地京剧界的罗德民和刘静霞客串助演。这类说戏的模式延续了敦煌剧坊、艺联剧团和戏曲学院培养观众的《品戏茶座》和《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戏》的戏剧教育系列的努力,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希望将来有更多团队做这样的提高观众鉴赏力的节目。

南华潮剧社也为多种培训班的成员搭建表演平台,定期推出《万紫千红》系列演出。这个活动,让年长学员和青少年学员通过舞台实践提高水平。凌东明创立的新明星粤剧中心,二十年来不断开班授课。在该中心的《粤韵星辉廿载情》亮相的王俊明和叶明生等青年粤剧演员,表现优越。新加坡海南协会去年聘请原海口琼剧团名伶黄庆萍和陈振安开课, 给新学员林明科、林明忠、邢月娇、陈月莲、赵学权和莫泽婉等演出折子戏的机会,培养新人。

开拓海外传播 

2015年,当时的新加坡官委议员、现任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执行副校长陈大荣教授在国会论述了文化外交的重要性。他指出,新加坡应该更好地利用软实力资产,扩大文化交流的机会。本区域管理文化遗产的机构,也应该共同努力,展示各国在上世纪成为西方列强殖民地之前那样的水乳交融的交往。

2019年,新加坡戏曲院团以四个创作剧目参加国际戏剧节,为文化外交尽绵力。秀玉剧团的跨文化歌仔戏《黑森林的传说》受邀参加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举办的亚洲文化遗产研讨会与艺术节,演出样式比较特别,引起专家热烈讨论。在场的印尼前教育部长Wardiman Djojonegoro说: “ 洪秀玉与印度艺术协会舞蹈员Kshirja Govind,大胆以歌仔戏配搭印度古典舞合演,是一个跨文化的艺术融合,非常出彩。虽然一个说闽南话,一个说淡米尔语,但肢体语言很清楚,观众能猜出他们的对话内容。两种音乐交叉用,也不感觉别扭,非常吸引我们。”

洪秀玉与Kshejar Govind 的跨文化歌仔戏《黑森林的传说》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演出,受到专家肯定、观众赞赏

符国婉创办的新加坡大唐文化传播受邀参加了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和越南舞台艺术家协会联办的第四届国际实验戏剧节,演出了蔡曙鹏的越剧作品《聂小倩》。法国籍评委Alain Destanda说:“这部新加坡越剧很特别,人物只有五个,结构严密,给每个演员发挥机会。”

陶融儒乐社受日本大阪大学副校长永田靖教授邀请, 在大阪兵库县立尼崎少年创造剧场,演出了取材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同名潮剧,展现新加坡跨文化戏曲作品风采。此外,还加演了折子戏《十八相送》。日本学者中山文观后说:“陶融的《罗摩衍那》特别精彩,潮剧风格浓厚,但融入印度元素的度数,导演林舜香把握得很好,如日月无声,水过无痕,非常棒!”

参加《情断昆吾劍》座谈会后,前排嘉宾包括卓林茂社长(右三)、潮剧名家姚璇秋(右四)、吴国钦教授(右四)、蔡曙鹏博士、董上德教授等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合影

中国汕头市在汕头举办的潮剧艺术周,共有来自13个国家与地区的38个潮剧团体参加这个活动。南华儒剧社是唯一带了创作剧目参加这个国际文化盛典的新加坡潮剧团。南华演出的《情断昆仑剑》,取材自香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中国黄剑锋编剧、新加坡吴文德导演。在汕头演出后,南华潮剧社北上广州,演出两场,并在中山大学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行由蔡曙鹏主持的座谈会。与会者包括了中国潮剧代表性人物姚璇秋、潮剧史作者吴国钦教授、南华儒剧社卓林茂社长、艺术顾问方玉麟、剧作者黄剑丰、董上德教授、陈志勇副教授、倪彩霞副教授、潘培忠副教授,广东省木偶戏剧团团长潘大庆等。先后就编剧、导演、表演、舞美设计、道具马设置、创新性、剧种特色保留等方面,热烈讨论。大家赞扬了南华潮剧社的制作带来的创新思维与清丽风格,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小结

新加坡戏曲人以坚苦卓绝的韧力和不断开发中的创造力,耕耘出2019的梨园盛景。许多奉献了二、三十年的戏曲界中坚分子,继承了先辈的精神,承担起推动传统艺术的使命。他们重视提升技艺、讲究营销策略、积极开发创意,生机勃勃。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加强了许多团队沉着应对挑战的决心。大唐文化传播符国婉说:“我们设立聊天群组,继续通过视频持续培训,练曲学词,毫不松懈。政府出台的同舟共济配套,像及时雨带来希望。严峻疫情当前,更觉发挥文化艺术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我们要充分用好这段时间提升能力。击退疫情后,以更好的作品呈献给社会。”

参考文献:

  • Cohen, Matthew Isaac.Inven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Colonial Indonesi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6.

  • Wayang: A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in Singapore: Singapore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1988.
  • Blacking, John. How Musical is Man?London: Faber andFaber, 1976.
  • Tiongson, Nicanor G.

“The Philippine Komedya:History, Indigenization,Revitalization”. Philippine Humanities Review,11. pp. 15-52, 2010.

作者为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

Home/Culture, Yuan #144, Yuan Magazine/回望梨园盛景 观察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