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鄙的谐音手法

文·汪惠迪

新加坡的A水准(A-level)会考大体上与中国高等学校的统考相当。虽然“会考”和“统考”同义,但是,中国大陆习惯用“统考”。所谓“统考”,就是“统一进行考试,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和统一阅卷评分的方法进行考试”。

今年中国高校统考日期是6月7、8两天,报考总人数达到1031万,是继2009年的1020万人之后,第二次破千万大关。河南省报名人数逾百万,为全国之冠。笔者家乡江苏省名列第12位,都有33万9000人之多,全省共设239个考点、1万零314个考场,3万2000人参加考务工作。

跟新加坡一样,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莘莘学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也是国家选拔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极为重视。别的不说,单是开考当日的交通管理就大阵仗。考点周边道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确保道路畅通无阻;英语听力考试时段,所有考点周边100米内严禁停放车辆,确保考区安静。

6月7日适逢端午节小长假,放假3天,因此各个考点前特别“闹猛”(沪语:热闹),送考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或亲朋好友结伴而行,摩肩接踵,熙来攘往,个个喜形于色,交头接耳,蔚为大观的是送考人的服饰。

送考的妈妈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送考的爸爸着马褂,寓意马到成功。旗袍衩要开得高,寓意不但“旗开得胜”,而且“高中夺魁”。有的送考家长左手高举菊花,右手高举葵花,寓意“一举夺魁”;有的颈项上挂着两个粽子,双手高举葵花,寓意“高中”、“一举夺魁”。

更有甚者,有些送考家长第一天穿红色,寓意 “开门红”;第二天穿绿色,寓意 “一路绿灯”;若子女有加试科目,需考3天,第三天穿灰色和黄色,寓意 “走向辉煌”。要注意的是千万别穿黄色衫裤,因为黄色寓意“黄了”。“黄”在口语里当动词用,指“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

考生本人呢,一定要穿紫色内裤,寓意“指定赢”。紫色内裤跟“指定赢”风马牛不相及,全不相干啊!不,二者之间有谐音关系。中国北方方言中把“屁股”叫做“腚”(dìng),“腚”被紫色内裤裹着,便成“紫腚”。“紫腚”与“指定”谐音,而“指定”不是动词(确定义),而是副词(肯定、没有疑问义)。还有,考生拿到试卷后先别忙着答卷,千万记得亲吻试卷。何也?因为“吻过”寓意“稳过”。真是为了讨个好彩头,可谓费尽心计。

最后一学期,有的学校高三班的教室里就挂着“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的横幅。开考当日,考生统一穿红色T恤,上印“考的全会,蒙的全对”8个大字。送考时,列队欢送的师生高呼:“高考逢端午,全是985!”送考大巴上挂着“天王盖地虎全考985 宝塔镇河妖全上211”和“今年考生特别牛,全部都上双一流”的横幅,是为祝愿。

“985”指世界一流大学,全国共39所,清华名列首位,北大次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之所以叫“985”,是因为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大100周年校庆时曾宣告“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211”指1993年邓小平提出的要在21世纪打造100所名牌大学。“双一流”指“985”和“211”。

笔者客居新加坡16年,家在香港,两地皆有A-level会考,A-level是香港的习惯说法,正式名称叫“香港高级程度会考”(Hong Kong Advanced Level Examination,HKALE),可是笔者从未见过新港两地考生赴考时有人送考,自然也就看不到上述风景。该是国情或区情不同吧。

旗袍马褂、菊花葵花之类,无非是用谐音手法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这种做法古已有之。话说乾隆年间,一考生参加县里的秀才考试,遵父命在头巾里放了几只鸣蝉。蝉在头上鸣叫就是“头鸣”,与“头名”谐音,心想自然就会头名到手。岂料蝉在考试进行中放声鸣叫,扰乱了考场秩序,结果被主考官赶出考场。考官在试卷上题诗曰:“头鸣不是这头名,皆因老父好功名。秋蝉识鸣不识名,迷信兆头失功名。”中国新时代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为何也“迷信”起“兆头”来了呢?难道是自信心不足或是丧失了吗?

谐音是汉语里一种独特的修辞现象,它以富有创意的联想为基础,巧妙地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体现出来。有的学者对这种修辞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列举了谐音双关、谐音析字、谐音仿拟、谐音拈连、谐音曲解、谐音对偶、谐音避讳、谐音藏词等13种辞格。应当说,谐音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现象、文化现象,我们需要联系民族的心理与文化来观察、分析这种现象。

年轻时,笔者也曾参加过高校统考,那是1954年,考场外哪有送考之人?十分清静。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荷包鼓胀了,“经济基础”厚实了,政治生活宽松了,于是在“上层建筑”领域便任性地作秀起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被弘扬了,还是被丑化了、糟蹋了?

中国著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教授说,“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鄙不堪的环境中了”,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对此,笔者十分认同。是耶非耶,值得人们认真地反思反思。

(作者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前语文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