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榜,我们永远的回忆

——听《阿德下南洋5》之《甘榜重游》

文图·郭永秀

聆听了2018年11月9日早上在新加坡大会堂的《阿德下南洋5》音乐会之《甘榜重游》,心中不免感到惭愧。之前虽然对此系列音乐会深感兴趣,却只听过一场,白白错过其他几场优秀的演出。

音乐会开场是阿德拉着人力车,上面坐着一位富家太太。阿德唱:“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富(老)太太⋯⋯”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了儿时美好的回忆之中。原来这个系列要表现的是:甘榜风光和人文精神。背景音乐是旋律优美、富于节奏感,顾冠仁作曲的《星岛掠影》第二乐章的《牛车水》。

 

阿德(郭勇德)拉着黄包车出场

甘榜精神和街戏

接下来是沈文友的《马来民歌二首》,余家和的《Buka Panggung》。除了以前是甘榜的牛车水以外,阿德也提到新加坡许多原来也是甘榜的地方,如万国、芽笼、梧糟、波东巴西、蔡厝港⋯⋯这些我们熟悉的地点,还有甘榜游戏:抓石子、踢毽子、跳飞机、打弹珠、挑竹签等,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贴心,无形中也增加了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由苏启祯作曲、李崇望配器的《甘榜趣事—阿李与阿利》采取了中国民歌中的《一根扁担》的音调改写而成。配合银幕上黄惠玲的皮影戏,突出了甘榜生活中人们的包容、开阔、共融、乡土味和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甘榜精神。

梁洁莹及冯国俊作曲,冯国俊改编的《狮城街戏音画》选段,把我们拉回到早年在甘榜看街戏的美好回忆。由冯国俊改编的印度古典音乐《甘榜琴声》,两位笛子演奏家陈财忠和Raghavendran Rajasekaran分别(以有笛膜的中国笛和无笛膜的印度笛Venu)从听众席左右两边走出来,他们边吹边走,再慢慢走向台上与乐队会合。这首曲的旋律流畅,音域不宽、技巧不难,而且旋律一再重复,但印度韵味十足,不会因为重复而令人感到厌烦。这就是民族音乐特有的魅力!

王辰威的《融》作为最后一首曲,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意愿,当然是最恰当的,但我想《漂洋过海》是否应该放在开场呢?因为“阿德下南洋”的第一步就是漂洋过海啊!我们的祖先漂洋过海南来以后,就在许多甘榜中落地生根⋯⋯

 

推广华乐 行之有效

郭勇德化身阿德,又指挥又讲解,甚至数度下台,与听众互动,使整个音乐会充满了笑声和活力。发给听众小型LED灯,在乐曲演奏的中间数度亮起,模拟点点的萤火虫;敲起早期在街上叫卖的小贩敲的竹筒;向听众发问题,答对有奖,加深了听众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安排中国笛子从观众席的左边响起,印度笛子Venu从右边出现,然后才慢慢走到台上与乐队会合,同时台上左侧也出现了琵琶(张银演奏),右侧又出现中东乐器——据说是琵琶前身的Gambus (Ismahairie Putra演奏)。而银幕上出现的不是普通图片,而是昔日常见到的皮影戏的画面⋯⋯凡此种种都显示指挥与文史工作者李国樑真的花了很多心思。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把华乐生活化,为的是告诉大家,华乐的表现力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这场音乐会的设计者和指挥的细心叫人深感敬佩。

独奏、领奏者与指挥及乐队谢幕

一般音乐会我们听得多了,像这样一场专为华乐初学者或没有学过音乐的人而设计的音乐会并不多。这样的音乐会对发扬和推广华乐,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详细的说明和大量的示范表演和讲解,还有和听众的互动,肯定能引起一般人的兴趣。而且音乐会的主题明确,美妙的音乐接上地气,富有人文精神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突出了甘榜难忘的记忆!

作为一名音乐家,为了推广华乐,能够放下身段,以平民化的装束,以通俗而不低俗的双语讲解,与听众打成一片,真的是不容易。看着台上身材不算魁梧的阿德,那形象竟慢慢高大了起来⋯⋯

 

(作者为新加坡作曲家协会会长、音乐家协会副会长、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