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动画元素的京剧《白蛇传》

文图·傅翀

白娘子、许仙与小青的舞台造型

新加坡虎豹别墅有一组雕塑,虽然做工质朴,但从人物造型上就不难看出,那正是《白蛇传》故事。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悲剧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上个世纪末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依然记忆犹新,连张曼玉主演的《青蛇》也是由此改编而来。可见,白蛇故事已是华语文化圈内最常被演绎的一段传奇。

经过两三年的筹备与酝酿,新加坡华族戏曲协会终于把这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白蛇传》搬上了狮城舞台,不仅让人看到了传统戏改编的不断创新,而且更看到了演出方为推广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

水漫金山

武打戏考验演员功夫

要论创新,不能不提的就是布景设计中的动画。众所周知,传统戏讲究一桌二椅,很多场景只靠想象来建构。但对于接触传统戏不多的观众而言,缠绵的西湖烟雨、飘渺的灵山仙境,又如何能依据几句唱词凭空想象得出呢?何况现在的观众大多沉迷于电影所制造出的带入感当中。倘若戏曲舞台也能营造出一个仿佛真实的环境,不失为一种讨好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尝试。西湖水面波光粼粼,细雨悠然而落,乌云遮天蔽日,伴随着表演,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盗仙草”一场完全由浮云缭绕的群山引出,虽然鹿童与鹤童一些唱段被删减了,但动画中却清晰可见一只花鹿、一只白鹤由远及近,也算跟观众交代了两位仙童的来历。“水漫金山”这场戏给不了解京剧舞台表演的观众来看,真的很难有画面感,现在布景上汹涌的江水徐徐升高,伴随着台上水族和护卫的打斗,就直观了许多。动画布景与台上表演融为一体,真实具体,很大程度上弥合了传统戏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也协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传统剧目《白蛇传》长达三小时,对演员是个考验,对观众更是挑战。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整出戏缩减到90分钟左右。“惊变”一场完全通过电子动画大屏来展示,许仙劝进雄黄酒,最后端午惊变。画面上都是演员,只是删减了唱段,以肢体语言和简单旁白交代剧情,这种处理方式,缩减了表演时间,加快了叙事速度,且观众却并无割裂感。更何况,图像特地经过了处理,带有水墨画的感觉,与整出戏的风格基本是一致的。

此外,第二场“迎亲”也是全新的改编。第一场结束,观众席灯光豁然放亮,正在纳闷间,突然锣鼓唢呐齐鸣,喜庆的娶亲队伍从剧场门口鱼贯而入。用这最迅速的方式联系上下情节,又很好地跟观众进行了互动,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迎合了大家的审美趣味。要说接地气,就要提到演出开始前的一段小插曲,一个扮成媒婆的丑角用“蛇精和小鲜肉”来解释故事,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管这个媒婆叫“安娣”更是戳中了本地人的笑点;主办方更不忘借这个插科打诨的机会来简单介绍京剧的几大行当,无疑在艺术表演的同时增加了一层教育普及的意味。

即使有了不少改动,但却并没有稀释原剧的精华,整个架构还是以田汉先生上世纪中的剧本为基准。那些对传统京剧《白蛇传》印象深刻的观众们仍然能够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听到那些经典唱段。西湖畔两人雨中相见;船夫促成一段姻缘;断桥边青儿高举龙泉;白蛇口中埋怨,心头却满是爱怜。通过情节精简,使人妖相恋的爱情主题更加突出。

除了情节设置上的改动,这次的首演阵容也颇有新意。三位主演均是出自中国戏曲学院的科班出身,其余的演员则是本地业余演员。饰演白蛇的黄萍是原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刀马、花衫讲师。移民新加坡23年,平时在本地为公众开班教授京剧,此次学生们能粉墨登场,与老师同台献艺。虽然湖广腔对当地一些演员来说并不容易把握,但他们大多拥有本职工作,是牺牲了休息时间来投入演出排练的,这份自始至终的专注与诚心诚意的精神是很值得称道的。

笔者也留意到演出宣传册上,白娘子和许仙名下都列了不少演员的名字。一打听才了解到,这是因为戏曲协会早就做好了长期准备,不要让这两三年的筹备在一次首演后就束之高阁,而是努力地发扬传、帮、带精神,培植本地新人,担纲主要角色,随时可以搬演折子戏甚至全本。演出创新传统戏曲、融入电子动画、贴近本土生活、启用当地新人,这一切都在不遗余力地吸引更多人走进传统艺术的殿堂,不管结果如何,这所有的努力就值得奉上一个大大的“赞”。

坦白讲,这些改编与融合对于常听戏的人来说,恐怕未见得有多大的好处。那些资深的票友们恐怕嘴巴已歪向一边,担心花哨东西太多而喧宾夺主,笔者虽然也有此顾虑,但相对还是要乐观一些。对于很少接触京剧的人的来说,最重要的恐怕不是要他一下子爱上这门艺术,而是希望他能耐住性子坐在那里看完一场演出,而且不觉得厌烦,倘若还有那么点意犹未尽的意思就更是求之不得了。

艺术熏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接触的机会多了,自然而然便会生出些兴趣。《白蛇传》作为经典的传说故事,是华人的共同文化遗产。华族戏曲协会长久以来的努力,让传统戏融入现代元素重新演绎,从情节改动到演员培养,都立足于新加坡本土,可谓在南洋续写了“新”篇!

(作者为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