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里达海人村落探游

文图·胡春来

在新柔海峡往林厝港方向对岸柔佛南部的新山海域,有一个名叫实里达甘榜双溪德蒙的(Seletar Kampong Sungai Temon)村落,这里聚居着一群已经被历史遗忘、被现代人边缘化的实里达族海人(Orang Laut Seletar)。当我得知此讯息时,便很想一探究竟。

绿水绿树,周遭皆绿意盎然,有令人置身于世外桃源之感

车子沿着新山西岸海滨行驶时,仿佛感觉离历史的边缘也就越来越近了。约莫40分钟的车程后,终于来到惹兰双溪德蒙的实里达海人文化村。在这里,我终于一偿夙愿:亲眼见到“历史图片”转移到现实环境中;一睹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实里达”人,就站在眼前。

一说到实里达海人,脑海里仿佛很熟悉。但笔者认为,很多新加坡人或许还不知晓的是,在新加坡的本土,至今仍然生存着极少数的土著海人。而实里达海人,其实是在早期,原本定居在新加坡北部实里达岛的海番少数民族。如今全都迁徙到新柔海峡对岸的红树林区海上森林来,过着海上“船人”的原始生活,当中有一定的历史因素。

伴着历史因素的好奇心,来到柔佛新山海域探访实里达海人的同时,不妨趁此机会粗略了解其他族群的来历。新加坡岛在16世纪至17世纪时期,除了占大多数人口的华人和马来人之外,尚有一些极少数的土著比主流种族更早来到这里开荒定居。比如早期住加冷河岸的加冷人(Orang Kallang);住在新加坡河岸的石叻人(Orang Seletar);住在白沙浮一带的武吉士人(Orang Bugis)等。

船屋,是实里达海人最重要的生活工具

根据新加坡历史文献记载,以上这些极少数土著海人在莱佛士登陆之前,就已经在新加坡不同地区的河面上过着船屋漂荡的简朴日子,生活主要是依靠捕鱼、打猎和采集河岸上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这些极少数的族群与马来半岛上的马来族群相似,所以,有一个时期,他们都被统称为“马来人”。

当谈及这一段迁徙历史过程的时候,实里达海人导览员沙林给我们讲解时表示,他们这一代仍然清楚地记得前辈都是在40、50年代,或更早的年代从新加坡北部的实里达岛迁徙过来的。而今,这一边柔佛新山甘榜双溪德蒙村落的实里达海人,多年以来就在这里安定生活,繁衍后代。

从狮城岛国追溯历史源头,早期活跃在新加坡北部从事捕鱼谋生的实里达海人,他们的祖籍有可能源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他们的长相近似本土的马来人,但他们的皮肤更黝黑,头发短而卷曲,拥有本身的传统信仰和口语语系。然而,他们的口语乍听之下与马来语非常相似,但是马来人却表示不一样,听不懂。

实里达海人身为极少数的稀有土著,由于没有文字,做任何事情都依赖口语来表达,所以,他们的祖传历史记载,全部都用口语一代一代口述传承下来。这样的传承方式会不会详细完整呢?当然是一个疑问,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实里达海人为什么会定居在这里?

早在19世纪,新加坡英殖民地政府第二任总督哥罗福驻扎官,一上任就想要扩大殖民地范围用来大事发展,便买下了新加坡全岛大部分的土地和环海一带的岛屿。英国人除了给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规划了固定的居住区之外,其余的极少数的土著族群则一概驱逐出此范围。像居住在加冷河的加冷人族群,就是迁徙至对岸柔佛新山的红树林湿地大森林里。但是,当时不巧发生了一场杀伤力很强的天花疫情,而且迅速传开,许多加冷族海人在迁徙过程中病死了,幸存下来的后来仍留居在加冷河口(Kallang Rokok)。可是再过几年后,英殖民地政府计划在加冷河附近兴建新加坡第一个民用机场,那些加冷族海人不得已分散到各地居住。(目前仍有极少数加冷族海人与马来族人通婚,居住在义顺、三巴旺一带政府组屋)

至于石叻族海人,在19世纪的集体大迁徙中移居至柔佛海域一带,目前多数已被当地的马来人同化了。

古老时代的实里达海人全都居住在船上,他们不喜欢在陆地上生活,所以才称他们为“海人”

天真活泼的实里达海人儿童

我们在博物馆内聆听沙林的讲解后,了解到实里达族海人擅长于海上生活,不喜欢在陆上定居。小木船是他们最重要的谋生、交通工具,也是他们温暖的家。

海人导览员说,早期从新加坡迁移过来这里落脚的时候,还可以坐小木船到新加坡边界林厝港海域捕鱼,现在新马两国分界明显,新柔海峡管制严格,不允许越境了。

原住民博物馆

博物馆内文物部分展览品

踏入实里达海人原住民博物馆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的几帧古老的旧照片:有一家大小很拥挤地窝居在小木船里;有穿着用树皮或露兜树叶或木藤制成的衣物;还有裸露身体在户外玩耍的小孩等。这些旧照片不知摄于何时何地?但或多或少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实况。至于照片的来源,当然不是他们自己拍摄的,而是新加坡英殖民地时代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英国人拍摄保留下来的。博物馆的其他展览部分,则陈列着一些关于实里达海人日常生活的文物器皿:鱼笼、船只模型、刀斧铁器、水缸、贝壳物、茅箭、头戴以及一些中英文报章剪报等,馆内的实物展览品主要目的就是以物代替文字展现,让访客容易一目了然。

整个原住民博物馆用沙厘屋顶和木屋盖成,设置在一个小绿湖之上,四周有高耸的椰树婆娑摇曳,一棵棵椰树倒映在绿湖水中,构成一幅热带乡村图景。如此熟悉的图景在新加坡岛内是见不到了。

状似亚答屋的原住民博物馆不仅保留了实里达族群文化和历史,从中也相对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提供了不少新的就业机会,让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加贴近现代。

据翻译员蓝先生的讲解,目前生活在这一带海域的实里达海人的人口约在1500人左右。他们主要藏居在柔佛州的南部海域,从巴西古当到振林山沿海范围内的海域,大约有8个实里达海人原住民村落。

贴近海人的生活

为了让我们更了解海人的生活,沙林安排了3艘摩托快艇,把我们带到他们设置的海上养殖场和红树林里去参观。那一片片漂浮在海面上的养殖场是实里达海人的重要经济命脉,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懂得依靠养殖海产来做点生意挣钱养活自己,算是非常文明的谋生方式。海产养殖场全都是采用天然材料筑成,也有用塑料桶作为漂浮鱼网的伸张或用它来培养鱼苗、虾苗、生蚝等。场地虽比不上专业养殖场的规模,但若能以此自力更生,足以令人钦佩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斗志!

当我们的小艇驶入偌大葳蕤的红树林的时候,宛如处身于绿色隧道里!原来红树林里面,全是宝藏,不听他们说还不知内有乾坤呢!我们见到了红树林里有许多会爬树的小螃蟹,也有喜欢粘垫在树干上的小海螺,也有游于悠悠绿水中的小虾、小鱼、小乌龟及其他水生物,都是海人一日三餐的美味佳肴。一些生长在红树林湿地的野生植物的花叶、根都可作为药用之物;还有些树皮可以用来制成衣物,供一家大小穿用,真可说是物尽其用呀!

坐小艇游览红树林,笔者和同伴们都是头一遭。我们随着小艇在红树林里左转右拐的,仿佛在穿越大街小巷似的,倍感新鲜且很期待能够遇见从未见过的事物。导览员说,若运气好,尚可遇见手册上推荐的难得一见的稀有品种鸟类。但我们只遇见好奇心很重的小猴子不时在树上向我们打招呼,大家都很兴奋地回应它。

游了一趟红树林,仿佛上了一堂自然课,大家收获了不少的惊喜!

游了一趟红树林,是我们的快乐,但实里达海人的快乐呢?他们的生活处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他们缺乏利用文字进行书写记载工作,所以很容易被高科技的文明世界忽略而被排挤在边缘。只依靠单一的口语媒介,在与现代文明人的沟通上难免存在极大的不便和差距,况且,城市的发展步伐是没有止境的。目前,他们的生活空间被强势的发展商不断填土发展,总会有一天填土工程会填到他们的家门口,届时他们将面临无处栖身之困境。另一方面,填土工程也会同时将他们用来谋生的沿海红树林一起砍伐破坏、再填土消失,那可是一场自然绿色生态环境的大灾难。这不单单是实里达海人的悲哀,同时也是地球人类的悲哀!

(作者为本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