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115, Yuan Magazine,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

《新中史话》 | 文图·柯木林

早年的新加坡海港, 万帆云集,这里是海上丝绸必经之地

今年中国外交重点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重点推动与相关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的建设,追求合作共赢。“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见2015年3月9日《联合早报》)。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10月3日在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的:“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自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提出后,这些日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成了宠儿。整个神州大地,冠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与项目的学术研讨会、文章、出版物乃至记录片铺天盖地, 掀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热潮。

海外人士包括学术团体,亦受“海丝热”的影响,不少人从不同的角度与认知,对“海上丝绸之路”感兴趣,有些甚至从商业角度考量,看看是否可以乘搭“海上丝绸之路”的顺风船。 但大多数人对“海上丝绸之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或许很多人会问“海上丝绸之路”到底是什么东西?

简单地说,在历史上,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以不同渠道进行,其中有不少贸易路线,比较著名的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丝绸之路又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比较多人知道,这是2000年前中国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古代陆路商业贸易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则是通过帆船贸易进行的。

“海上丝绸之路” 主要是取道海路,这是一条东西方交 往的海上交通要道,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也有研究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贸易商品,称为瓷器之路、茶叶之路等。

新加坡在“海上丝绸之路”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自从负责编撰《新加坡华人通史》这部历史巨著后(预计2015年11月初出版),更加深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新加坡可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在古代新加坡史上,中国的帆船贸易带来了早期新加坡的繁荣,对开埠初期新加坡的经济贡献殊巨。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标示从马六甲返中国的航海指示图

这次中国重提“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依我个人的看法,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是重启古代文明。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延绵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足以引以为豪。古代中国文明通过贸易,把生活器皿如瓷器、铜铁器等传播至世界各地。这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就是要重启世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大国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与军事,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软势力。

其次是重塑中国形象。中国曾经领导世界文明几个世纪,然而在近一两百年来,这个古老的帝国式微了,给人予软弱无能,不堪一击的形象。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重整了当年汉唐雄风。欧洲需要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经济繁荣,中国却以30年的时间完成。这样的成绩,可谓令人刮目相看。此次借助“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可以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

再就是重建海洋精神。中国是个内陆文明的国家,历史上向来不重视海洋文化与海洋精神。然而,当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在公元1500年左右(明朝弘治年间)出现,也就是世界文明从内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从黄土文明走向蓝海文明的时候,中国在这历史节骨眼上,却违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走向封建锁国政策。19世纪已是海洋文明的世纪,而中国却把在600年前建立的郑和的庞大远洋舰队,尘封于历史的故纸堆中。这一次“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就是要引起人们对海洋文化与海洋精神的关注。

新加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1821年2月18日,第一艘中国帆船从厦门直达新加坡(图片取自《图说石叻坡》)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 的概念,不是一时冲动提出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后,从中国历史的精髓中,发掘出对自己有利的文化遗产,从而加以发扬光大。“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崛起的大国,通过平等贸易、友谊参与、资源共享,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的代名词。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Home/Yuan #115, Yuan Magazine,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