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 Culture, Yuan #109, Yuan Magazine/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再添光彩

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再添光彩

文图·梁振康

梁振康水墨画作品(局部)

回顾我国立邦之初,各族群的会馆对“华族文化”所予以的早期推动,的确功不可没。早期移民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这个陌生的环境,主要是政治、战争、动乱的迫使,而非常仰望能寻求一个更安全、更理想的宜居之处。他们身无分文,从头做起,靠的不单是毅力与勇气,还有一种文化认同,首先是族群认同。那时的会馆,几乎成为殖民地时代的乡间代理人,负责为乡亲寻求缓助。他们靠自己的语言、信仰、习俗找到文化认同;在多元族群的社会中,互相扶持。可以这样说,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华族文化”已形成了一个团结的象征力量,而这股力量在建国以后也从未间断,逐渐形成一种社区力量。

散居于东南亚各国中的华侨,以新加坡的华族族群比例明显较其他原住民多,占了70%。在新的环境中,要独立生存,绝非易事。加上地理、生态环境与不同的意识领域等因素,在这里的华族必须采取一种平衡、和谐、互助的心态去认识各族群的文化,并学会以容忍、包涵的心态去融入社会。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各国语言、方言交相应用。要如何适当地调整、平衡、融合各种文化也的确很艰难。

我国当年自马来西亚脱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当时建国总理李光耀用“和谐共存”的概念说服了人民。所谓“同在屋檐下”的概念,由此而生。这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堪称一个较罕见的建邦理念。为了各族的生存、融洽、谅解,大家接受了国家以英语作共通语言,以华语代替“方言”的概念。华人以“华文华语”沟通,未尝不可。反正普通话也流行于中、港、台,而这些区域也了解到英语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似乎大部分的国家也认识到它的好处,学多一种语言,再以自己母语向各族群交流,无甚不妥。

屈指一算,明年新加坡已建国50周年。这四十多年来我国虽经过了许多风风雨雨,但还算一帆风顺。国人在贤

明政府的带领下,在“和谐共存”的文化融合中,困难都迎刃而解。数十年来,由于经济每年都适度增长,必然也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安祥、美满之际,当然也有闲情逸志迈向文化艺术的台阶。我国的美术馆、文明博物馆、口述历史馆、国家画廊、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设立也间接地影响着国人,使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文化艺术的滋养。曾几何时,国家交响乐队、华乐团、音乐及歌舞剧团已悄悄地在此落地生根;而近年来在文化部、国家艺术理事会、人民协会的各俱乐部的大力推举下,其它民间音乐机构、画会、画廊,大小展览如若雨后春笋,大有欲罢不能,令人眼花缭乱之势。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喜闻“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下称“中心”)将于2016年落成。这是在新形势下,作为各会馆的领导机构─新加坡宗乡总会的新举措。我们可以预见,华社族群在了解自身的文化根源、实现文化融合、打造本土文化方面,必将更上一层楼。

如今,先辈下南洋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年轻一代,对过去历史、习俗、传统文化艺术的概念,似乎也了解不深。现时在学校教育已没有了所谓中华文化历史、文学的思维而使学子们渐渐缺少了一种文化认同感。谈起中华文化与历史,他们认为格格不入,很难理解。也许他们觉得中国历朝历代的时间太长太久,历史固然记不住,又何况是“文人轶事”、“诗词歌赋”。笔者认为,“中心”的设立,必须多在这方面花大力气。如何宏扬华族的传统文化,让华族学子更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文化习俗?如何使年轻一代形成文化认同并融入本土的多元文化?如何使年轻一代了解保留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我想,这种教育,必须有其趣味性才能吸引人群。除了华族,或许各族群也需要让他们通过“中心”这一平台,来更多更好地了解华族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融合。

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的盛衰,取决于它对自身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和把握。“中心”是否可以做一些相关的研究,比如:出版一套有关各宗族的文化历史与渊源方面的书籍(或许可称为《新加坡华族文化史》)。该书应包括历史事件、地域与人物、人文习俗、地方艺术等的系统介绍,应以中英文做有效的介绍实录。当然,“中心”在文化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许过重,应该广开门路,让有识之士参加讨论和研究。这样,或许可以整理出一套文献,而这套文献也可根据立国之初至建国之后的文化发展为线索,做有条不紊的疏理,从而使后辈能系统地了解前辈走过的历程。

至于今后“中心”所扮演的角色。笔者认为须好好地打造出文史馆、华族传统美术馆、华族传统表演艺术馆。这些场馆应有定期的展出或表演。比如:我国过去曾经有过的剧种、剧目,将在这里找到其归宿;定期主办各族群的讲座,也可通过说唱等形式去体现、展现和接受方言大众;通过第八艺术的影视剧场去回顾我国过去黑白影片(粤语残片,或其它方言片)、回味当年的大众文化。

笔者认为,近年国家博物院只是展示过去用过之旧文物、器皿等。这样的呈现方式其实还不够动人,也不能吸引更多观众。如果只是让学生或休闲人士参观,这是不够的。“中心”必须有新的思路,寻找不同的呈现方式。比如,要做到展品、展物能打动到对方的心境,使他或她能勾起过去回忆,而能“重温旧梦”。

寥寥数语,笔者站在艺术家的立场去表达出自己的感想,期盼“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能为我国的文化和艺术再添光彩。

作者为新加坡美术总会会长、新加坡妙华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总区香港)新加坡区执行主席、亚太书画名家作品展览交流会(总区香港)新加坡区执行主席、亚细亚美术招待展(韩国首尔)咨询委员、中国徐悲鸿画院艺术研究顾问

Home/Art, Culture, Yuan #109, Yuan Magazine/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再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