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Culture, Yuan #108, Yuan Magazine/寻找逝去的辉煌——甘蜜

寻找逝去的辉煌——甘蜜

文图·萧开富

熬煮中的甘蜜

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不久后,巡视新加坡土地,发现已有二十几处甘蜜园。1840年代末,潮州人在新加坡从事甘蜜、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占了华人的95%。1844年,统治者天猛公依布拉欣在柔佛推行港主制度,来自新加坡的不少潮人进入柔佛开发港区,种植甘蜜、胡椒。当时,新加坡华人领袖佘有进(潮籍)拥有武吉知马路与汤申路约8至10英哩的种植地。新加坡河左岸更是甘蜜买卖的集中地。柔佛华侨侨长,也是柔佛潮籍人士领袖的陈旭年是甘蜜种植家,拥有柔佛十条港区的广大土地并用来种植甘蜜。新山市区的柔佛古庙,在百年前的游神中,引路队伍手擎书写“米粮、甘蜜、胡椒”等字样的特制灯笼,以祈五谷丰收。由此可见甘蜜作为当地经济作物的重要性。

甘蜜作为19至20世纪初新柔两地的重要经济作物,其来源自印尼廖内群岛。因此,有关甘蜜的种植及提炼方法,尚需从廖内谈起。

甘蜜树

亲临甘蜜提炼厂

甘蜜属于西草科植物,是一种含有丹宁酸的野生灌木,高约八尺,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南美洲等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中。叶子与茎摘取可提炼熬煮,冷却后能与槟榔一起咀嚼,因此又称“槟榔膏”。甘蜜也能作为鞣皮和染布的颜料。

为了解影响新柔经济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甘蜜和制作过程,我决定亲临制作现场。2013年2月初,在祖籍潮州澄海的新加坡道教学院顾问林纬毅博士带领下,我与友人陈万诚从新加坡丹那美拉港口乘船约一小时半,抵达印尼廖内群岛的吉里汶市中心来坡,再转换船只前往吉里汶境内最大岛屿—— 噜岛的临海小镇吁隆坡。

迎接我们的是祖籍潮州宏安的许锦明先生(62岁)。在他及友人热情指引下,我们前往离吁隆坡约20分钟车程的内陆地区——吁隆港。所到之处,是甘蜜树及树胶混合种植的园丘地。甘蜜树一排排整齐并列在甘蜜园内。据许先生透露,这些甘蜜树约种植了两年以上,从接枝、成长至收割,能维持20年之久。如果甘蜜树的有些枝叶长得比主干还高,需要清理,以免影响主干的生长。当地人说,甘蜜树主要的种植地原是在廖内群岛的民丹岛,但现在只有吁隆港及砂拉湾港能找到甘蜜树的踪迹。

在吁隆港考察后,许先生给我们介绍了周润安先生(74岁)。祖籍广州的他带我们前往噜岛内人口最多的聚集地——汕尾港。在周先生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一家临海而建,开业五年的甘蜜提炼厂。工厂主人是蔡水炎,潮州人;工厂内的本地员工约有七人。经过蔡先生的发展和改进,甘蜜的提炼从传统纯手工改变为半机械化的方式。

身材魁梧的大汉在烧木材取火

员工将甘蜜丢进切割机内

员工将甘蜜半制成品排列在器具上

正在烘干的甘蜜

半机械化的提炼过程

观看甘蜜的制作方法,首先必须注意工厂内两个主要以砖制成的大型火炉。两位身材魁梧的大汉,拿着特制的炭夹往炉口传送岛上砍下的硕大木材。他们不断地翻滚着燃烧中的木材,让火炉上方容器中的液体保持一定的温度。另一头,三位工人将存放在存货室的甘蜜叶,丢进切割机内。甘蜜叶经稍微切细后,进入第一个已有自来水的大容器,运用第一个火炉的热能将甘蜜叶熬煮。为使初步呈深黄带青的甘蜜液更加均匀,须用搅拌器加以搅拌。接着甘蜜液进入第二个底下有火炉的容器,将甘蜜液多余的水分蒸发,所得出来的甘蜜粘稠、带深青色、有淡淡的青草味。三位女员工会将甘蜜半制成品排列在有多个小正方形的器具上,再拿到户外晒个七天。我问蔡先生,若遇到下雨天怎么办?他带我们到第二个火炉后方特制的烘炉。打开烘炉,一排排已经烘干成褐黑色的甘蜜制品已经完成。借助余温,烘干甘蜜,剩余的甘蜜渣,则准备用作其它农作物的肥料,真是物尽其用。

谈起甘蜜的售价,蔡先生说:现今一斤甘蜜的价格约印尼盾35,000(约新币4.5元)。主要的客源地是日本,作为染布、治疗口腔溃烂和一些胃部疾病等用途;韩国则是将之渗入某种饮料。笔者曾在吉里汶市中心的来坡购买一包咀嚼槟榔的材料,包装内就包括槟榔粒、石灰粉及甘蜜。百年前,新加坡与柔佛出产的甘蜜,其用途与现今差别不大。

逝去的辉煌

离开工厂前,看见准备燃烧的木材堆积一旁,我问蔡先生:“为什么不用煤气或电力来取火?”他说:“岛上的木材还很多”。这句话让我想起阅读甘蜜史料时的感触,当年的南来华人虽然面对原始森林内热带疾病、老虎、毒蛇、鳄鱼的威胁,他们仍需砍伐树林,开垦种植及烧木取火,以换取一小粒的甘蜜。再联想到后来新柔地区都市、小镇发展的情景,让人不由得敬佩当年拓荒者的勇气。

甘蜜曾让新加坡及柔佛在19至20世纪初经济崛起,但因土地的缺乏和甘蜜的经济效益不大,在1920年代起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橡胶、油棕的种植。当年种植甘蜜的港区,多已不存在。一些仍在的港区,如:柔佛新山陈厝港、廖内民丹岛军陇港、吉里汶的踏板港,只留下元天上帝庙及港主神祖位给后人缅怀。而曾辉煌一时的甘蜜种植园与提炼厂在新加坡及柔佛几乎找不到踪迹,新加坡河畔左岸甘蜜买卖的辉煌情景也早已不复存在。在新山大皇宫、新山市政局的建筑物、路上的艺术花灯,还能找到以甘蜜叶与胡椒的图腾制成的装饰物。至于甘蜜树,新加坡植物园及柔佛古来宽柔中学倒有几株仍在生长中。如要见到大片的甘蜜种植园和制作过程,不妨到吉里汶噜岛找寻吧!

参考文献:

  1.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80周年纪念特刊编委会《潮涌: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八十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2009年)
  2. 潘醒农《回顾新柔潮人甘蜜史》,收载于吴华、舒庆祥编选《柔佛新山华文史料汇编》(新山:陶德书香楼,2008年11月)
  3. 舒庆祥、陈声洲《柔佛古庙百年游神照片汇编》(新山:新山中华公会辖下柔佛古庙管委会,2010年3月)
  4. 吴华、舒庆祥编选《陈旭年与文化街》(新山: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出版,2010)
  5. 白伟权、陈国川《从甘蜜园到橡胶园: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柔佛的地景变迁》,收载于《亚太研究论坛》第58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2013年6月)

作者为马来西亚文史工作者

Home/Culture, Yuan #108, Yuan Magazine/寻找逝去的辉煌——甘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