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DEV]2022-10-27T15:17:28+08:00

冈州会馆打造出的文化盛宴

冈州会馆打造出的文化盛宴 文: 区如柏    图:冈州会馆 冈州文化中心汇四方 今年6月28日晚上,冈州会馆为庆祝新加坡建国50周年暨会馆成立175周年,在圣淘沙罗盘宴会厅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晚宴“文化传承跨世纪,狮城共庆金禧年”。邀请新加坡华乐团担任全场演奏及伴奏。当晚的主宾是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千名来自海外的乡亲,本地嘉宾及同乡出席了这场具有创意的文化盛宴。 这是新加坡宗乡会馆第一次邀请国家级华乐团配合历史默片及有关活动片段,叙述先辈过番南来,在艰苦的年代创立会馆、兴办教育、参与族群及社会活动、建设国家的历程。在华乐团的伴奏之下,还进行了粤剧、舞龙、舞狮以及武术表演。 一支16人的合唱队为序幕《雾锁南洋》和音,演绎出先辈南来拓荒的历史情景。他们也在郭勇德的指挥下唱出了脍炙人口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并为新加坡50岁生日及会馆175岁生日高唱华语版与粤语版的《生日歌》。当晚,华乐团还特地选奏了几首经典的广东音乐《彩云追月》、《步步高》、《平湖秋月》和《旱天雷》等,令人听出耳油,倍觉亲切。 文化中心汇四方 “文化传承跨世纪,狮城共庆金禧年”的六场演出当中,“文化中心汇四方”是重点节目之一。这是为冈州文化中心而创作的。 坐落在新桥路321号(欧南园地铁站附近)的冈州会馆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于1924年竣工,在这之前该会馆设在豆腐街(珍珠街上段,现址为芳林苑)。迁入新会所后,1929年开办冈州义学,1939年成立国术醒狮团。1942年2月15日,日本军队占领新加坡后,冈州作为世界红卍学会的第六施诊所,每天为病人施医赠药兼施粥,因而免受日本宪兵的干扰,得以保存会馆的历史文物,案文献以及古董桌椅。 2012年,副会长李国基倡议将会馆打造成冈州文化中心,免费开放给公众与游客参观,为年轻人,新移民与房客提供一个互相融合的平台,了解会馆的历史以及先辈建国之路。他的建议获得理事会通过,随即成立文化中心筹备委员会,聘请专人开展工作。 冈州文化中心开幕 筹备一年,耗资30余万元将会馆打造成冈州文化中心的工程于2013年6月竣工了。同年7月21日上午由当时的外交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现任总理公署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陈振泉主持开幕。广东新会代表莅新赠送茅龙书法条幅“薪火相传”给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有一楼,二楼,三楼和四楼四个展览厅,每个展览厅都有图片、多媒体视频及文物展览。图片展与文物展都有中英文说明;多媒体视频则有华语版与英语版。多媒体视频还有“简介版”与“完整版”。如果你浏览的时间不长,可以轻点一楼的视频简介版;如果你要深入了解,就点击“完整版”。 10分钟的视频简介版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可以了解新会人为什么从粤北南雄珠玌巷迁徒到珠江三角洲的新会。“小岛天堂”的乡民是怎样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到海外谋求生存与发展。 多媒体视频简介版还播出老校友合唱冈州学校校歌;呈现粤剧、国术、龙狮、飞车等活动;展示新会同乡的关帝民间信仰及飞车队的辉煌历史。一楼多媒体视频的“完整版”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会馆的历史及新会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 新会人的故事 冈州会馆是祖籍广东新会同乡的会馆,明朝以前的新会称为“冈州”,先辈成立会馆时沿用旧名称。会馆门庭的两棵葵树是从新会移植过来的。正门的“冈州会馆,民国十三年重建”及对联“新建共和合群爱国,今开众议广益集思”,是1924年中国外交家 --- 新会人伍朝枢题写的。 进入会馆大楼,文化中心的一楼是新会人的故事展厅,讲述新会人移居新加坡的故事。展览从介绍新会侨乡开始,描绘新会同乡的移民经历以及他们在新加坡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展现了冈州会馆在照顾同乡、传承中华文化及为建设国家所作的贡献。 一楼展览厅也展示19世纪中至1960年代雄踞中街(马吉街Market Street,俗称“中街”)的中街七家头:朱广兰、罗奇生、广恒、朱有兰、罗致生、同徳、朱富兰七大粮油杂货商行(朱有兰和罗奇生家族企业)的粮油杂货行业的故事。该展厅也展示培育莘莘学子36年的冈州学校旧貌,并介绍新会名人陈白沙、伍廷芳、梁启超、伍朝枢、梁思成、梁思礼、陈垣、张云田、陈少白等人的生平。 建国总理李光耀在冈州会馆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独立,一切从零开始,依赖英国军队防卫新加坡。与此同时,英国不胜庞大的防务开支,准备要撤军,因此,新加坡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那时候,还没有实行国民服役,人力资源从哪里来?于是国防部决定成立义勇军。 1965年11月14日,李光耀总理莅临冈州会馆,在礼堂向冈州会馆与精武体育会的会员发表演讲,呼吁会馆及体育会的青年成员参加义勇军。 较后,冈州会馆庆祝国庆举办游艺大会时,李总理又亲临会馆演讲。在会上,篆刻家胡少献(冈州会员 )将特地为总理篆刻的印章送给李总理,这些历史画面也在展厅展示。 你看过1848年的屋契吗?那个年代英国在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管理它的殖民地,展厅的文物玻璃柜展出了会馆保存的1848年由东印度公司发给的屋契,还有上世纪30年代以毛笔书写的会议记录。 当你看过了多媒体视频、图片和文物后坐下歇息时,供你坐下来的椅子也是古董。那是1925年,会所开幕时先辈们捐献的酸枝桌椅。当你抬头仰望“昭远堂”三个金色大字时,可留意到它是1909年之前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墨宝。 二楼演艺厅 沿着楼梯而上,满目都是历史图片。有1942年之前在会馆举行婚礼的怀旧相片;有冈州学校(1929年至1968年)的学生活动图片;还有由著名钢琴家黄晚成作曲,周佩庄校长填词的五线谱校歌… … [...]

2015年08月15日|

第一部以华文书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即将出版

第一部以华文书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即将出版 “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oon to be published 文:欧雅丽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为庆祝新加坡共和国成立50周年暨宗乡总会成立30周年而出版的历史专著——《新加坡华人通史》将在今年11月9日宗乡总会30周年庆典晚宴上隆重推出。宗乡总会副会长钟声坚在2015年7月8日召开的《新加坡华人通史》媒体发布会上对外公布这一消息。 宗乡总会自2013年3月首次提出《新加坡华人通史》的出版计划,前后共耗时三年多完成了此书的筹备工作。据《新加坡华人通史》的主编柯木林透露,这本书的样稿目前已出炉,计划于今年9月付梓印刷。这本书涵盖了14世纪迄今新加坡近700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页数厚达800页,字数约80多万字,总共斥资18万元,动员了新、马、中、港、澳(洲)37位学者和文史工作者共同编撰完成,是本地第一部以华文书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 何谓通史 柯木林主编说,通史是史学著述的一种体例,通过这种体例,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历史,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多种领域的文化等。在叙述中要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轨迹或贯穿其中的线索,让读者对历史有整体的认识。 《新加坡华人通史》是介于学术与通俗之间的历史专著,内容涵盖广,从开埠前的“古代新加坡”到建国后的经济转型;从华人上层社会的领袖人物到普通民众的生活面貌;从落叶归根的华侨到落地生根的新加坡华人;从文化认同、政治觉醒到本土意识的萌芽、茁壮和成长,以及宗教、文学、美术、影视及表演艺术等方面均有涉及。这本书的各章节以新华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主题作专题论述,通过对各个主题的梳理,来勾画出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全貌。 为了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历史,《新加坡华人通史》的编委会成员包括了历史学者、大学教授、文学研究者、人类学者、古建筑学家、翻译工作者和报人等。参与撰写的作者也包括了本地学者、国外学者和新移民,既有学术成就斐然的年长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年青学者,可谓是老中青三结合。这样的安排,不仅保证了各篇章的质量,有学养深厚的专家名篇,也体现了史学研究的传承,给年轻学者一个好的平台。 为了增加《新加坡华人通史》一书的可读性,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委会精心选择了300多幅插图,除基本图片外,很多图片都是未经发表过的。全书采用彩色印刷,丰富的图片资料增强了此书的可读性,从视觉上让读者了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历史。此外,在书本的编排上,《新加坡华人通史》的每篇文章在开篇均有中英文摘要,让读者能迅速了解本节内容;在书本的右页边栏还安排了从1348年到2015年的新加坡历史大事记,供读者浏览并快速了解新加坡重大的历史事件。 鲜为人知的历史       据柯木林主编介绍,《新加坡华人通史》发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比如今年恰逢新中建交二十五年,其实新中建交的历史远远不止二十五年。早在1877年,清政府就在新加坡设领事馆,至1911年共派驻12位驻新加坡领事;中华民国在1912至1950年间,也派了17位总领事驻新加坡;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90年与新加坡建交后,也派了10名特命全权大使。新中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清政府最早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地方就是新加坡。本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中国驻新加坡领事的历史。 2015年7月4日,新加坡植物园申遗成功的消息举国兴奋。“其实,世界遗产早就在我们的家里了,早期的家书就是世界遗产。”柯木林说,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光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新加坡曾是侨批的区域中转枢纽,周边国家要寄侨批回中国,都集中在这里再转寄出去。战后,在新加坡经营侨批业务的民信业曾盛极一时。《新加坡华人通史》专辟一章,阐述侨批的历史。 还有一些鲜少人研究的历史,如新华“士”阶层、新华古典文坛、新加坡左翼文学的文革潮等,《新加坡华人通史》均有涉猎。本书最后一章《两百年来谁著史》,梳理了新加坡自开埠以来,有关新加坡华人的参考文献,可以给有志于研究新华历史的学者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新加坡华人通史》也力求做到保存史料、勘正史实。例如在本书的附录部分,有“新华先贤五十名”的介绍,在人物介绍时,尽量做到精细,人物的祖籍地追溯到具体的村社,如薛佛记祖籍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石榴镇东山村上营社。对一些经过最新研究成果证明有误的史料,本书也进行了更正。如胡文虎永安堂是1926年在新加坡创立,而非传统说法是1923年;新加坡美术界的开山鼻祖是创办于1922年的“新加坡华侨美术学院”,较南洋美专的创办还早16年。 曾经的文化重镇        一直以来,政府都致力于将新加坡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国际艺术之都。其实,回顾历史就能发现新加坡曾经也是一个文化重镇,蕉风椰雨文学、美术、影视、戏剧等都有其光辉灿烂的时刻。 柯木林介绍,在19世纪末新加坡就有一个新华“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士结社吟诗,文艺活动十分热闹;同样在十九世纪末,新加坡就出现了儒学运动。当时的倡导者邱菽园和林文庆在1897年至1907年间,积极宣扬儒学,影响及于近邻各埠,使崇儒尊孔之风遍及南洋。其思想和活动与20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儒学运动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从这些历史中,也可以给今天新加坡艺术的发展一些启示。 《新加坡华人通史》也得到了本地许多文化人士的热心支持。蜚声国际的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为本书作序,书法家曾广纬为封面题字,而本书封面则采用了画家林子平的一幅画作。 考虑今后推出英文版和海外版       [...]

2015年08月15日|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