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种菜现摘现吃
文|吴晓君 图|淡宾尼天地提供
不难发现,最近身边有越来越多“城市农夫”。他们会在自家门口种上几盆蔬菜,翻土浇水,从中体验动手劳作及收获果实的满足感。
去年中,国家公园局为鼓励人们尝试种菜来舒缓疫情期间的压力,向公众免费派发了蔬菜种子,结果获得非常热烈的反应。活动推出不到两天就收到了25万份网上申请,当局于是决定多派发40万份种子配套。这份种子配套里包括一种叶菜类种子(如菜心、苋菜和芥兰等),以及一种果菜类种子(如番茄、茄子和羊角豆等),还附上种菜指南。从公众的反应可看出,不少人对在家种菜跃跃欲试。
垂直水耕法打理简易
致力于推动绿化、环保生活的淡滨尼天地(Our Tampines Hub),也在去年11月推出名为“Our Green Hut”的小绿屋计划。
这是一项鼓励居民在家水耕蔬菜的计划。他们特别设计了一套垂直水耕设备,高1.2米、宽1米的架子共有四层可放置种菜海绵的洞口,底部设有水箱。箱子中含营养液的清水通过水泵引流到上方,供养分给附着在海绵上的菜苗。
栽种者首先需在一个容器中培育种子,待种子发芽后,再移植到架子上。之后,栽种者只需测量水箱中水的酸碱值,依据情况添加营养液即可。
一般上,蔬菜的生长期为四至六周,一个水耕架子每个月可收割约两公斤蔬菜,可供一家四口分两三次食用。
小绿屋计划推出后,共收到超过1000份申请,就连住在别区的居民也想参加。不过,计划目前只开放给淡滨尼的居民,已有50名符合条件的居民获选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试验阶段。
负责这项水耕计划的场地经理陈和源受访时表示,水耕蔬菜需要每天四至六小时的日照时间,架子最好放置在阳台。另外水泵必须接上电源,24小时开着。
“我们在筛选参加者时都亲自上门查看住家是否适合放置水耕设备,考虑因素包括阳光是否充足、电插座的位置等等。此外,参加者必须热爱园艺,有耐心及恒心照顾植物。参加者还得上课,学习水耕蔬菜的知识。”
他也表示,一套水耕设备的成本为80至100元。可耕种的蔬菜种类包括小白菜、蕹菜和芥兰等。正式开始栽种后,计划负责人将与参加者保持紧密联系,以确保方法正确有成效。
在淡滨尼天地生态社区花园当义工的陈敏珠(65岁)已使用这个水耕设备在家种菜几个月,她说,比起她熟悉的土耕法,水耕垂直的排列方式更节省空间,而且系统操作起来也不难,只需每几天测量水的酸碱值就可以了。
“水耕菜的颜色没有土耕菜那么绿油油,但吃起来味道没差。自己种的菜也会比较嫩,口感很好。”
淡滨尼天地生态大使Dorothy表示,在家种菜顺应了近年来备受推崇的“从农场到餐桌”(Farm to Fork)概念,让消费者更接近食物源头,可以吃到更新鲜、营养保存得更好的食物。
走廊种菜有条规
在岛国另一端的蔡厝港,也于今年1月推出走廊园艺(Corridor Gardening)试点计划,鼓励更多居民在家中和走廊栽种蔬菜。计划吸引了逾1300户居民报名,远超出设下的1000户目标。
计划筹委会在公园局的支持下举办了一系列工作坊,帮助居民掌握园艺技巧。报名参加的住户可获得入门工具包,包括了可调整的植物架、栽种槽、园艺工具、1.5公斤的育苗土和两包种子。
同时,锦簇社区计划(Community in Bloom)大使也协助培训义工,教导居民如何播种,参加工作坊的义工还包括裕廊先驱初级学院的学生。其实,除了蔡厝港,在其他地区也常看到居民在走廊种菜。必须注意的是,由于组屋走廊是公共空间,在走廊种菜必须遵守新加坡民防部队和市镇理事会的安全条例,也需避免妨碍到邻居。
根据公园局去年推出的走廊园艺指南,组屋走廊必须维持至少1.2米宽的通道不受阻,所有花盆和植物架也应排列整齐,不能阻碍通行。
种菜不只是爱好
早在各种在家种菜的计划推行之前,政府已在各地区开辟了社区花园供人们栽种蔬果,近年来更在组屋停车场顶层等地规划出耕种区,鼓励居民动手劳作。借着一起耕耘、一起分享成果,加强邻里的凝聚力。
此外,去年因疫情而产生的食物危机感,也让政府决定加大力度提早实现“30·30愿景”,即到了2030年,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占国人营养需求的三成,其中20%来自蔬菜水果。
为此,政府将拨出更多农用空间,并积极推动高科技农耕。鼓励人们在家种菜以培养对园艺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意识到自给自足的重要性,成了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