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
《源》杂志2020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评选结果于今年4月15日在宗乡总会二楼礼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揭晓。2020年,共有6篇小说作品入围,分别是《星空下的爱情》(周雪儀)、《多出来的一程路》(黄嘉一)、《林太太家的洋房》(齐亚蓉)、《爱情诗篇》(黄华)、《蝶豆花开》(厉菁)、《一片冰心在玉壶》(陈芷婷)。陈芷婷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脱颖而出,获得大奖。
陈芷婷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也是入围作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她的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了一群特殊女性——自梳女背井离乡来到新加坡打工的生活经历,揭开了新加坡历史的一角。
当问及故事灵感来源时,芷婷表示那要追溯到自己中学三年级参加的一次双文化浸濡活动。浸濡拜访的地点很多,广东顺德的冰玉堂格外令人印象深刻。芷婷至今仍记得冰玉堂的样貌:那是一处偏僻的堂子,一进门挂着一个类似蚊香的物件,堂子里住的都是年华老去、始终单身的自梳女,她们无儿无女,一同在不大的堂子里缅怀过去。芷婷和立化的同学们一起,在这里聆听了自梳女的历史,并与她们进行了近距离交流。虽然芷婷不会说广东话,但语言障碍并不妨碍她们之间情感共鸣的产生,透过一双双真挚的眼睛,芷婷觉得自己仿佛能体会她们的心酸:“她们对我们好像很熟悉,可能她们当妈姐时带的孩子就是我们当时的年纪,看到我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后来为了写作这篇小说,芷婷翻阅了许多相关的史料,她想通过故事告诉人们,曾经有这样一群女性存在过。她们放弃爱情、放弃理想,为家庭牺牲奉献了一生,亦为新加坡的发展贡献绵力,但回顾前尘,她们并未感到后悔。
陈芷婷荣获《源》杂志2020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大奖得主的炼成
这么一个情感细腻、热爱写作的女孩儿究竟是如何炼成的?芷婷对写作的兴趣萌芽于豆蔻之年,她受张爱玲散文《天才梦》的启发,将写作当成自己的梦想,憧憬能成为如张爱玲一般成功的作者,张爱玲也从此成为她最爱的作家。和小时候想当宇航员、科学家和超人的许多孩子不同,芷婷的梦是触摸得到的,或者该说是她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梦想照进了现实。只要灵感闪现,哪怕手上有事情正忙,芷婷也会选择先抓住灵感,写下文章。这些灵感有的是电影的某个场景,有的是书中的一句话、一个片段,有的是生活中的点滴,等等等等。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芷婷在成年时攒下了数量可观的文章。此时,一个大胆的念头浮现在她脑海:她要出书。
这个常人可能却步的想法却被芷婷认真贯彻实施。她先是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成一部散文集,然后通过邮件四处询问出版途径。芷婷笑着回忆,刚开始她总是碰壁,还有人回复让她好好读书,言下之意不看好她出书,幸而她没有轻易放弃,最后才能与出版社玲子传媒取得联系。在向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National Arts Council)申请得到4000元的作品经费后,她又自掏腰包6000元,刊印了1000本散文集。这6000元虽然是芷婷爸爸垫付的,但芷婷不愿让父亲为自己的梦想埋单,于是她利用假期勤恳工作,加上自己的奖学金,把这笔钱还给了爸爸。
由于通过出版社销售作品回扣实在过高,每本书的净收入甚至低于成本,芷婷只好自己进行销售。勇敢的她挨个给开设语文特选课程和双文化课程的中学及初级学院发邮件,询问是否能到校宣传。令她鼓舞的是,包括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德明政府中学、立化中学在内的多所学校均对她表示欢迎,一些华文老师欣赏她的能力,还会给予特殊照顾。她一场场地
讲,书一本本地卖,这本名为《痕上月光》的散文集尽管不曾售罄,但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小作家来说,已是值得骄傲的成就,芷婷的简历从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常人可能却步的想法却被芷婷认真贯彻实施。她先是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成一部散文集,然后通过邮件四处询问出版途径。芷婷笑着回忆,刚开始她总是碰壁,还有人回复让她好好读书,言下之意不看好她出书,幸而她没有轻易放弃,最后才能与出版社玲子传媒取得联系。在向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National Arts Council)申请得到4000元的作品经费后,她又自掏腰包6000元,刊印了1000本散文集。这6000元虽然是芷婷爸爸垫付的,但芷婷不愿让父亲为自己的梦想埋单,于是她利用假期勤恳工作,加上自己的奖学金,把这笔钱还给了爸爸。
由于通过出版社销售作品回扣实在过高,每本书的净收入甚至低于成本,芷婷只好自己进行销售。勇敢的她挨个给开设语文特选课程和双文化课程的中学及初级学院发邮件,询问是否能到校宣传。令她鼓舞的是,包括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德明政府中学、立化中学在内的多所学校均对她表示欢迎,一些华文老师欣赏她的能力,还会给予特殊照顾。她一场场地讲,书一本本地卖,这本名为《痕上月光》的散文集尽管不曾售罄,但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小作家来说,已是值得骄傲的成就,芷婷的简历从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新(心)出发
如今回过头来看自己过去的作品,芷婷的心情有些复杂。她一方面感慨于过去的稚嫩,另一方面又欣喜于自己曾如此认真地感悟人生、投入地进行写作。反观上了大学之后,芷婷自觉创作的频率和认真程度都有所下降,产出的更多是论文,现阶段她希望能延续那份认真,继续在写作的路上长久地走下去。
事实上,芷婷在大学期间依然坚持写作,她在2017年注册了一个公众号,以自己的笔名“安梓苏”为名,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公众号的简介是:“一个正在研究历史的作家。”简短而又一针见血。芷婷分享说,常有读者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评论,她最高兴的是当读者反馈自己的文字让他们产生共鸣,十分贴合他们的情感。当然,偶尔也有一些批评建议的声音,比如这次的获奖作品《一片冰心在玉壶》。评审代表严孟达先生对入围作品进行点评时,除了对作品给予肯定,也提出文中对话不够贴近人物身份、过于书面化的小瑕疵。芷婷表示对于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她都虚心接受,她非常认可严先生指出的问题,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会多留神,在维持个人风格的前提下进行改进。
随着年龄的增长,芷婷渐渐对写作有了新的要求与期待。一是她希望创作以史实为背景、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希望作品能为读者带去思考,甚至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进步。比如她举出一本名为《流放七月》的小说作为例子,小说描述了一群流浪诗人眼中的中共内战,现实与虚幻交杂之间,芷婷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思想内涵深深吸引、启发。二是她期盼通过写作与自己达成和解。“写作是一个理解自己的过程。”芷婷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说与人无一二。有些与他人的矛盾或遗憾永无机会化解,只能自行依靠时间消化,如果自己不放下,那么便横在心里,时时侵扰。写作是将自己的想法梳理、总结,理解自己、劝服自己,将心结轻轻系成蝴蝶结,把伤痛化作生命的礼物。
space
(作者为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芷婷上中学时出版的散文集《痕上月光》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