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永续发展
——专访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
图文 · 编辑部

2021年9月,蔡其生出任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第四任会长,并于2024年顺利连任。在他的带领下,宗乡总会一方面延续前人奠下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青年参与,加速数码化转型,同时强化社会责任的承担。值此总会迈入4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蔡其生会长分享他对宗乡总会与宗乡社团发展的观察与思考,并谈谈他对未来的展望。
您担任会长后,在推展宗乡总会的会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刚担任宗乡总会会长时,我对总会还相当陌生,对整体运作也不太熟悉,对属下的会员团体情况也了解不多。于是,在上任后,我举办了四场“会员团体领导交流会”,前三场分别在普宁会馆、南洋客属总会、福州会馆的会所举行,最后一场在宗乡总会一楼大礼堂举办。四场交流会共邀请属下两百多间会员团体参与交流。通过这几场交流会,我对各会员团体的运作和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经常出席会员团体的周年庆等活动,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也逐渐加深。
去年9月,我继任会长后,已经比较了解整个总会及会员团体的情况,比较有信心去想一些新的点子。今年初,我们举办了一场集思营活动。宗乡总会的理事、执委和委员一同前往槟城,大家一起回顾并检讨总会现有的活动,探讨哪些可以继续扩大,哪些可以调整或停办,同时也讨论了总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交换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我看来,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也为总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不过,理想归理想,实际运作还得考虑总会的有限资源。宗乡总会不像一些大会馆那样有产业出租的收入作为活动运作费用,我们的许多活动都需要自行筹款。因此,我们必须量力而行,清楚哪些事务是总会必须承担的,哪些则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作为华社的领头羊,总会也积极配合政府,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把政府的政策传达给会员团体,另一方面也将民间的声音反馈给政府。
总的来说,求新求变必须建立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大家在会馆服务都是义务性质,通常做个三五年就要交棒给下一位。因此,在推动突破与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后面接手的人是否能够延续,确保会务的发展能够持续推进,实现永续发展。
作为宗乡总会领导人,您认为宗乡社团该如何鼓励创新和实行多元化发展?
我认为鼓励创新和推动多元化发展需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变革的平衡,具体的策略可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要重塑社团的文化,将“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纳入年度发展目标中,社团领导层要主动参与新兴领域的活动,鼓励创新;第二,活动内容创新,比如在传统的节庆活动中加入新的元素;第三,突破宗乡的边界,联合其他族群的组织联办文化活动。
改革要采取渐进式,让老一辈与年轻人合作创新项目,减少改革阻力。通过系统化的文化重塑、制度支持和资源投入,宗乡社团可以转型为既守护传统又引领创新的现代社群组织,最终的目标是让“宗乡文化”从“祖辈的记忆”变成“全民参与的社群文化”。
吸引年轻人是很多宗乡团体想要实现的目标,您对培养年轻一代的领导力、归属感和责任感有何观点?
我在今年5月担任金门会馆155周年庆的主宾,借助这个平台,我提出了帮助会馆转型的三点建议:第一点就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包括一些女性,成为领导层,参与活动策划;第二点是会馆制度化,包括数码化、财务管理透明化等;第三点就是鼓励会馆走入社区,让社区的人进入会馆、了解会馆。
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会馆要通过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把年轻人拉进来。已经有一些会馆这么做了,比如安排他们的青年团帮忙老人打扫,或者去乐龄中心做义工等。
应该打破“长辈决策、年轻人执行”的旧框架,会馆的领导层要有年轻人,让年轻人来带动年轻人。宗乡团体要避免将年轻人视为被动接受文化的对象,而是要将其视为共同定义社团未来的合作伙伴,培养年轻一代的领导力、归属感和责任感。
2024年宗乡总会新一届理事会首次引入女性理事,您如何看待女性在宗乡团体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乡总会首次引入女性理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积极举措。女性理事的加入打破了传统宗乡团体以男性为主导的结构,女性视角的融入能帮助宗乡社团更全面地反映社区需求,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社会福利等女性更为关注的领域中。
女性通常在社会网络中扮演“联结者”的角色,擅长沟通与协调,她们可以推动宗乡社团更贴近基层,尤其是吸引年轻家庭和女性成员参与。在活动策划上,女性更细腻,更注重文化传承的亲和力。
在管理上,女性理事可能带来更为开放的管理理念,能推动社团关注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女性在家庭中常常是文化传递的主要执行者,她们的参与能更有效地设计出接地气的项目。总而言之,女性理事的加入有望使宗乡社团更具活力。
现今的宗乡社团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
宗乡总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许多宗乡团体的会员年龄偏大,年轻一代对传统社团兴趣不高,导致青黄不接。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并创新活动形式,是宗乡总会长期面临的挑战。
第二,传统宗乡社团过去以互助、联谊为主,但新加坡现在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社团原有的功能需求下降。部分宗乡社团仍停留在传统的活动模式,未能有效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新加坡有超过200家宗乡会馆,部分会馆规模小、资源有限,存在着重复运作或者效率不高的问题。宗乡总会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会馆之间的合作仍是挑战。
第四,宗乡总会在推广华族文化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但如何让传统文化更贴近现代生活,如何运用新方式推广文化,仍需探索。
第五,新加坡是多元种族社会,宗乡总会在推动华族文化时,避免被误解为排外或者封闭,如何加强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促进种族和谐,仍是重要的课题。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自上任以来,多次提到宗乡团体必须与时俱进,并推动一些改革,包括:举办更多适合年轻人的活动;推动总会及属下会员团体数码化转型;加强社区合作,扩大影响力;结合现代艺术、流行文化与传统华族元素,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
可否谈谈您对宗乡总会未来发展的看法,以及您对宗乡总会的期许?
未来,宗乡总会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通过创新活动,增强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要结合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数字化手段,提升会务效率;继续扮演传承华族文化的角色,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总会可与其他族群组织合作,加强社会凝聚力。同时,也要加强与海外华人社团的合作,促进新加坡与国际华社的交流。面对部分传统会馆式微的问题,总会会协助小型会馆转型,通过资源整合或联办活动使其焕发活力。
我希望宗乡总会能从传统宗乡组织转型为更具包容性、创新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机构,同时坚守文化根基,成为新加坡华社与政府及其他社群之间的桥梁,在国家的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
(本文由特约访员陈娟容完成访谈,文章内容由本刊代总编辑欧雅丽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