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抗日的斗士
——星洲安溪籍侨领庄惠泉
文图 · 陈煜
-400x529.jpg)
庄惠泉戎装照(图源:《国际时报》,1968年3月号)
最早听闻庄惠泉(Chuang Hui Chuan,1898-1974)是在研究林谋盛纪念墓与纪念塔时。他是林烈士谋盛纪念委员会的秘书,曾言“谋盛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同志”。1960年代,一些一三六部队成员写下与林谋盛共事的记忆,以庄惠泉的文章最多且最感人。这些文章不仅为了解林谋盛生平提供了重要信息,亦引发了我对于庄惠泉这位星马闻人的关注。1974年初,庄惠泉在新加坡去世,华文报纸连续几日刊登有关消息,论及他耿直的个性与热血抗战的一生。《南洋商报》如此评价其为人——“庄氏生平个性耿直,嫉恶如仇,敢批逆鳞,好打不平,每因直言责人,不惜到处树敌,遂或不免为人所不谅。但揆其一生为人刚直,急公好义,则为社会所公认,噩耗传来,各方咸表哀悼,一般友好,特即成立治丧委员会,协办丧事”。本文以民国档案与早期新闻报道、庄惠泉自述及友人对他的评价,呈现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个性,以及他为林谋盛争取身后哀荣所付出的努力。
生长于厦门的安溪人
庄惠泉祖籍福建安溪,出生成长于厦门。其祖父庄登山从安溪迁至厦门,伯父庄有理与父亲庄有才在厦门、台湾与上海开设“庄春成商号”,其父曾担任旅厦安溪公会会长多年。在中国被誉为爱国侨领的庄希泉(1888-1988)为庄有理之子,以家族辈份而论,是庄惠泉之二哥。两兄弟感情深厚,皆关心国事时政,最终走上不同的道路,庄希泉成为共产党员,庄惠泉则是国民党员。
日据台湾后,厦门有不少台湾籍民,作为旅居厦门的安溪人,庄家因在台湾设有商号,常被质疑为台湾籍民,这给以抗日为己任的庄希泉和庄惠泉两兄弟带来不少麻烦。李金泉回忆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在新加坡有人告发庄惠泉为台湾籍民,英国政府将其拘留准备遣往印度,多亏林谋盛四处奔走呼吁并加以保证才得到释放。庄惠泉曾撰文哀悼伯父与父亲不愿当日本顺民,中国抗战爆发后疲于奔逃,未能得享天年而客死于漳州,直到他于1956年随星马工商考察团访问中国,才得以为两位长辈拾骨归葬厦门。
出生于富裕商人家族,庄惠泉就读于厦门玉屏书院,这是当地创建最早、规模与影响最大的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后改为厦门中学堂。1915年,年仅17岁的庄惠泉南来星洲,加入庄希泉所经营的中华国货公司,后进入星洲工商补习学校进修。1929年工商补习学校成立校友会,庄惠泉是活跃的校友,1935年被推选为代表。他也开始参与福建会馆与中华总商会等重要华人机构举办的活动。不惑之年的庄惠泉于1938年5月与吴安而结婚,林谋盛与胡少炎为婚姻介绍人,庄有理南来为其主婚,证婚人为时任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高凌百。
二战后庄惠泉返回新加坡创办马华印刷公司,主营印刷业,直至古稀之年退休,星马华社沿袭他在一三六部队的军衔,尊称其为上校。1974年1月14日,庄惠泉病逝于新加坡中央医院,享寿76岁,停柩于里峇峇利律400号X私邸,18日出殡火化于光明山普觉寺,20日《星洲日报》刊登的“泣谢”显示其未亡人为吴玉枝,育有一子永森,一女永真。
南洋闽籍少壮派侨领
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庄惠泉的新闻报道,可追溯至1926年,当时他是“星洲讲经会”众多发起人之一。1930年代中期,庄惠泉开始活跃于华社,参加福建会馆与中华总商会主办的活动,但主要活动于工商补习学校校友会。值得关注的是,庄惠泉早期担任的社会职务包括文书股股员、交际股干事、戏剧股主任等,显示他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善于演讲交际,且热爱戏剧表演。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洋掀起筹赈救国运动,庄惠泉与林谋盛相识相惜,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与林庆年、胡少炎等被誉为闽籍少壮派侨领。
中华民国政府档案中有关庄惠泉与林谋盛的记录,登记了他们在新加坡华社担任的职务。庄惠泉曾任新嘉坡(今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交际股副主任、新嘉坡华侨救济委员会事务组主任兼马来亚难民收容委员会委员、新嘉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劳工股服务部事务主任、新嘉坡闽侨各会馆联席会议执委、新嘉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林谋盛则是新嘉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嘉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交际股副主任、新嘉坡救济委员会委员兼交通组主任、新嘉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委员兼劳工股务部主任、新嘉坡闽侨各会馆联席会议执委。不难看出两人的社会工作接近。值得关注的是,庄惠泉登记了在马来亚龙运铁山离职工友救济委员会的职务,林谋盛则没有。事实上,这场震撼星马的工人运动是由林谋盛坐镇新加坡指挥,庄惠泉前往龙运策反。
虽然较林谋盛年长10岁,庄惠泉一生最为佩服的人就是林谋盛,对他言听计从。按照李金泉的说法,两人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庄惠泉一直是林谋盛的得力助手,曾回忆与林谋盛相识的过程。最早是因为庄丕唐获识林谋盛的父亲林路,后因庄希泉与林瑞轩(林谋盛七哥)、陈楚楠共同创办南洋女中,他与林路家族多有交往。1925年林谋盛南来星洲,庄惠泉常在福安公司见到他,但当时由于林谋盛年幼未有太多交流,直到林谋盛在王吉士的说服之下投入社会工作,两人因秉性相近而成为知交。
与林谋盛的生死之交
1942年2月12日,庄惠泉与林谋盛等11位抗日志士逃离新加坡,一个月后辗转抵达印度加尔各答,准备乘坐飞机前往民国政府战时首都重庆。在异乡,他们留下珍贵的合影,从此展开各自不同的战时生涯。在远离家人的日子里,庄惠泉与林谋盛并肩作战,期盼早日解放被日本人占据的家园,与挚爱的妻子儿女团聚。
-600x401.jpg)
1942年,与从新加坡撤退至印度的战友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位为林谋盛,后排右起第四位为庄惠泉(图源:《国际时报》,1968年3月号)
抵达重庆几个月后,林谋盛与庄惠泉接受派遣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参加由林本少将与张彼德率领的“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林谋盛为正队长,庄惠泉为副队长,组织滞留印度的2000多位华人海员为盟军服务。1943年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成立东南亚盟军,组织中英联合军团东南亚华人地下抗日军(即一三六部队),林谋盛受军事委员会委派,以上校咨议的身份担任马来亚工作区的区长,庄惠泉为副区长,负责招募熟悉马来亚的华人青年前往印度与斯里兰卡受训,再派遣潜入马来亚以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
当盟军需要一三六部队华人领导潜入马来亚工作时,庄惠泉要求与林谋盛一起前往,两人意识到此行的危险,将各自的遗书交付给对方保管,随后乘潜艇前往邦咯岛海域。由于英军只允许林谋盛一人登陆,两位好友不得不就此别离。1944年6月29日,林谋盛牺牲于华都牙惹(Batu Gajah)日本人监狱,庄惠泉为此抱憾终生,晚年忍着悲痛回忆与林谋盛共同战斗的经历,每每写到一半,老泪纵横而无法执笔。
-600x429.jpg)
1945年新马光复后,庄惠泉与一三六部队战友在马来亚霹雳州合影,前排正中着白色西装者为庄惠泉(图源:Roots)
庄惠泉在斯里兰卡时已得知林谋盛被捕,迫切希望前往马来亚解救他,谁料光复后收到的却是他殉难的消息。返回新加坡后,庄惠泉亲自前往怡保附近的华都牙惹监狱辨认林谋盛遗骸,随后携林谋盛夫人颜珠娘与长子林良玉前往,与一三六部队战友共同扶灵,以火车将林谋盛遗骸运回新加坡,沿途组织当地人士公祭。1945年12月7日抵达新加坡时,社会各界纷纷前往火车站迎接,在国民党新加坡分部的同德书报社设立灵堂,灵柩随后被运往林路家族实龙岗路福安饼干厂,停放一个多月供社会各界瞻仰祭拜。1946年1月13日在市政厅举行林谋盛烈士公祭,将遗骨安葬于麦里芝蓄水池畔的墓地。自此,林谋盛成为新马万人景仰的抗日英雄。
林谋盛生前生活优渥,是福安砖厂饼干厂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兼总经理,同时也是松林大锯有限公司董事主席。然而,日据时期公司遭受重创,颜珠娘带着七位年幼子女东躲西藏,生活窘困。庄惠泉及战友们致电中国政府为林谋盛遗属争取抚恤金,也为林谋盛争取国家荣誉。1945年11月24日,中央第十四次常会决议批准为林谋盛因公殉难褒恤,12月6日明令褒扬林谋盛,抚恤金由中国汇至新加坡给林谋盛夫人。1946年2月4日,行政院院长宋子文批示“追赠星洲侨商林谋盛陆军少将官衔”,此后中英媒体均尊称林谋盛烈士为陆军少将。
-600x545.jpg)
1946年1月13日设于前福安饼干厂内的林谋盛烈士灵堂。右起庄惠泉、林谋盛夫人颜珠娘、长子林良玉(图源:林谋盛家族)
-400x560.jpg)
1946年1月13日庄惠泉在市政厅前林谋盛烈士公祭上致词(图源:《国际时报》,1968年3月号)
为了铭记林谋盛的牺牲,其袍泽挚友在新加坡成立“林烈士谋盛纪念委员会”,由林庆年担任主席,庄惠泉担任秘书,集结马来亚华社力量,于1952年6月27日完成纪念墓的建造。位于滨海公园的林谋盛烈士纪念塔于1953年11月3日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主持奠基典礼,1954年6月29日由英国驻远东陆军司令罗文将军主持揭幕典礼。这两个纪念林谋盛的项目,从设计到落成前后历经八年之久,见证二战后马来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林谋盛烈士纪念塔,被视为“人民效忠国家的象征”。李金泉在悼念庄惠泉的文章中指出,“林烈士身后的哀荣,都由惠泉一手做成,其对难友这种的热情,可以说是仁至义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得已故李光前先生曾当面夸赞庄先生,说如果不是他的努力,任何人就是出一千万元,也难得到那块胜地安葬林烈士。”
结语
无论是在星洲作为闽籍少壮派侨领,还是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为中英政府效力,庄惠泉始终作为忠诚助手追随林谋盛。二战后他以一三六部队马来亚区华人首长的身份返回新加坡,在多家华族社团担任要职,包括中华总商会、福建会馆、安溪会馆、庄氏公会、工商校友会等。1950年代中,庄惠泉跟随星马工商考察团访问中国大陆(1956年9月)和台湾(1957年7月),在报刊撰文分享在海峡两岸参访时的所见所闻。
庄惠泉与林谋盛相知共事的时间不过短短五年,在远离家人的三年多时光里,两人从手无寸铁的商人受训成为可以潜入敌后工作的战士,这段经历对于庄惠泉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马来亚光复后,他坚定地控诉日本的侵略罪行,六度致函中华总商会,代表星马华社向日本政府追讨五千万血债,以言辞犀利被《海峡时报》誉为“庄大炮”。因为他不懈的努力,林谋盛烈士纪念墓与纪念塔得以建成,成为新加坡宝贵的有形文化遗产。纪念塔于2010年12月28日被评定为国家纪念物。
作为接受过良好中文教育的华商,庄惠泉勤于笔耕写作,致力于收集马来亚华侨华人的抗日史料,退休后策划将收集的史料整理出版,请许云樵教授协助编辑整理出150万字与数百幅插图。这一项目历时三年,遗憾的是庄惠泉去世前未能得以出版。1981年许云樵逝世后,由蔡史君接手编修,最终于1984年出版,题为《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页数达1000多页,至今仍是研究马来亚抗日历史的权威史料依据。这是庄惠泉留下的另一笔珍贵文化遗产。
(作者为ON-LABO创办人兼主持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兼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