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Culture, Yuan #175,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用笔守护记忆,以心传承文化 ——柯木林

用笔守护记忆,以心传承文化

——柯木林

文 · 章秋燕     图 · 受访者提供

初次拨电联系柯木林先生采访时,他正身在海外,语气温和地回应说:“等我回国后再联络吧。”原以为他公务繁忙,或许会淡忘这个口头之约,未曾想到,他归国后第一时间便主动致电安排会面。我们相约在麦里芝蓄水池与植物园之间的新加坡日本人会(Japanese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见面。虽离他住所颇远,但因这里清幽静谧、远离尘嚣,早已成为他多年来的心灵栖所。正是在这片安宁之所,他沉心著述,完成了多部重要著作。

幼年时照片,中坐者为大姐,右边站立者为柯木林

柯木林于1948年7月5日出生在海山街(Upper Cross Street克罗士街上段)81号的陈大药房。他是家中长子,排行第二,仅次于同父异母的姐姐。在他之下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境虽谈不上富裕,却也自给自足,生活无忧。

童年的感动 历史的召唤

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原本打算为他报读英校,但因错过入学报名时间,最终选择了公立大侨学校(Tar Keow Public School)。大侨学校虽校舍简陋,却师资优良,学风严谨,品德与学术并重。尽管物质条件有限,老师们却以满腔热忱和责任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一切使柯木林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启迪与动力。

“记得在小学三年级时,我参加了一次作文比赛,题目是《我最快乐的一天》,内容讲述了准备过农历新年的愉快心情。结果这篇文章获得全校公开组第一名,并由当年校长刘俊楷亲自颁发奖状给我。”这次经历不仅成为他日后投身写作的美好起点,也让他意识到,文字不仅能抒发情感,更能打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记。

自幼,柯木林便对历史人物和英雄传奇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酷爱收听新加坡广播电台以闽南话播讲的《五虎平西》,也爱看《杨家将》的连环画。小学六年级时,他接触了第一本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涉猎大量名著,其中尤以《水浒传》最为钟爱。他常被书中人物命运与情感牵动,或为悲欢离合潸然泪下,或因情节跌宕而忘却饥饿与睡意。至中学二年级时,他已博览诸多中国古典名著,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西游记》《说岳全传》《粉妆楼》《说唐》《宋太祖征南唐》等。柯木林沉醉在这些文学经典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精神养分。这些书极大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

1964年刘抗老师指导柯木林绘画

小学毕业后,柯木林于1961年升入德明政府中学就读中一,并于1966年完成高中二年级。德明政府中学是一所顶尖、有着优秀传统的华文学校,它拥有一流的校园设施和师资。除了美术老师刘抗是著名画家外,校长陈人浩的书法也享有盛誉。

是什么缘由促使柯木林对历史产生兴趣呢?原来,中二那年,历史教师王映雪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的教学方式激发了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记得有一次,王老师在讲解清朝覆灭时提到,尽管清朝在1911年被推翻,但末代皇帝溥仪仍在北京,并鼓励学生有机会去见一见他。王老师的一番话,点燃了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他开始大量购买相关书籍,并萌生了希望一睹末代皇帝风采的念头。

此外,1966年柯木林读高中二年级时,新加坡上映了轰动一时的中国电影《甲午风云》。片中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的壮烈牺牲,令他深受感动,自此他开始系统性地收集邓世昌的资料。

“从这些亲身经历中,我意识到要培养人们对历史的兴趣,普及历史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普及工作,对引起人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正是我日后不辞辛劳,从事新加坡华人史普及工作的出发点。”

从中文梦到历史志 大学里的抉择与历练

起初,柯木林有意在大学攻读中文系,但高二历史课潘先钦老师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学术轨迹。潘老师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常劝诫学生道:“能选其他科系就选其他科系,别轻易选择中文系。”这番话令柯木林陷入思索。在仔细打听和权衡后,他发现南洋大学设有历史系,便毅然决定改读历史系。

在大学期间,他活跃于校内团体,积极参加历史学会和佛学会的社团活动。1968/1969年他担任南洋大学历史学会刊物《读史剳记》编辑,接着在1969/1970年他被选为佛学会副会长,负责该会刊物《贝叶》第4期及第5期编辑工作。同时,他也和商学院同学王励谦(曾任新加坡达利银行总经理)等共同筹款出版《社会科学研究》(季刊)。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在学术编辑与组织策划方面的能力,也为他日后活跃于华人社团、主持大型史册编撰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职场写史 从公务到文化扎根

1971年,柯木林毕业于南洋大学历史系,荣获一等文学荣誉学士学位。毕业后,他曾短暂执教于德惠中学约半年,随后进入关税局工作一年。1972年,他转职至建屋发展局,开启了长达16年的公务生涯。在建屋局任职期间,除专注于本职工作,他亦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加入中峇鲁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并于每周三晚上协助该区国会议员庄日昆接见民众。他在社会基层组织中持续服务约16至17年,随后逐步将精力转向宗乡会馆的事务。同时,他始终笔耕不辍,陆续出版多部著作。

“在我负责管理的区办事处中,河水山区办事处尤为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这片地区极具历史意义。它是旧住宅区,曾在新加坡历史上多次发生严重火灾,因此此处的居民,多是在灾后重建中迁回的。”

基于这段经历,他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并于1983年联合国家档案及口述历史馆、建屋局河水山区办事处,出版了《河水山组屋区的形成:从荒芜到进步》。书中收录了173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了河水山历经1934年、1961年与1968年三次大火后的重建历程,生动呈现了该地区如何从废墟中重塑新家园。此书不仅是第一本聚焦政府组屋区的图文集,更被誉为新加坡首本地方史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

在建屋局工作期间,柯木林亦致力于推广新加坡华族历史与文化,积极投身多项社会职务。早在1985年9月,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尚在筹备期间,他便在首任秘书长蔡锦松的推荐下,于1986年至1995年间出任首任学术主任,连任十年。1995年因海外工作离开宗乡总会,直至2010年再度受托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三十载光阴,柯木林亲历并见证宗乡总会自创会至“而立之年”的发展历程。

前十五年间,学术委员会以推广、普及、整理与保存华族历史文化为核心任务。2010年重返岗位后,柯木林带领团队,围绕新加坡华人历史文化主轴,系统策划并举办多场国际研讨会、专题讲座与文史展览,广泛接待学界与媒体访谈,搭建起学术与公众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奠定委员会在学界的重要地位。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的努力深受学界肯定,并与中国厦门大学等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新加坡华人历史文化的研究注入新动能。

1990年,随着新加坡政府推动组屋管理私营化,柯木林被调任至建屋发展局旗下子公司——怡安产业公司(EM Services Pte Ltd),出任产业经理,负责市镇理事会的物业管理事务,并兼任市镇会总经理与秘书长。1994年6月,他调离市镇会;自1995年至2010年,他转任怡安(中国)产业公司总裁,长期在中国从事房地产与物业管理工作。

在华15年,是他人生中极具意义的一段时期。其间,他常受邀前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授课,参与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高端论坛与会议,亦多次接受当地报刊、杂志等媒体采访。此外,他结合新加坡的物业管理经验,并因应中国的国情与法规制度,编写了《物业管理运作指南》。该书出版后广受欢迎,不仅风行一时,更成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及高等院校的重要参考书。

以史为志 写尽新加坡华人百年风云

对柯木林而言,历史研究是千秋大业,是他的第二生命,著史生涯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早在1973年,他在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的鼓励与指导下,集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利用工余时间寻幽访古,实地勘察新加坡有代表性的华人古迹,每周一篇文章,轮流发表在《星洲日报》副刊《星云》,最后更将这些文章集辑出版《石叻古迹》一书。然而,此书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反观他的另一部著作《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却获得了新加坡政府社会发展部1988年度学术著作奖。1995年,他又编著了《新华历史人物列传》。这是一部系统载录新加坡华人历史人物生平的典籍,共收录了1819至1990年间的1176位新加坡杰出华人,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

“一般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但我谈历史时很接地气,总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绝不死板。历史不是关于死人的故事,而是透过前人的经验,为后人指引方向。历史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我特别喜欢研究历史人物。人物传记就是强心剂,告诉你成功人士是如何渡过困难时期的。”

正因如此,柯木林始终坚信,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传播与启发。他认为,唯有将历史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地呈现,才能唤起大众的兴趣与共鸣。早在1992年,他便萌生了编写一部《新加坡华人通史》的宏愿。此后二十余年,他默默耕耘,广泛搜集新加坡历史的方方面面,并于2012年正式向宗乡总会提出这一设想。最终,这部心血之作于2015年,在新加坡建国50周年与宗乡总会成立30周年之际出版面世。

《新加坡华人通史》是第一部以中文撰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性著作,也是自1923年宋旺相英文巨著《新加坡华人百年史》(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问世以来,另一部重要的新加坡华人史学巨构。本书横跨14世纪至今,全面呈现新加坡华人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社会角色与重要贡献。李显龙总理亦盛赞此书为“献给华社的一份珍贵礼物”。

全书共18章41节,字数逾80万字,厚达800页,堪称鸿篇巨制。作者团队涵盖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中国香港及澳洲等地共37位在不同学科领域深具造诣的专家学者。而柯木林作为总编辑,却谦称自己不过是这项大型出版计划的“项目经理”。

2019年6月,为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年,《新加坡华人通史》的英文版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问世。这本著作由柯木林和曾任新加坡国家博物院院长的柯宗元共同担任主编,由26名作者和7名译者合著。

柯木林与其部分著作

多年来,柯木林致力于推广、丰富与弘扬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深远,备受肯定。2015年1月,他获新加坡文化、社区与青年部、国家艺术理事会及国家文物局联合颁发“SG50奖牌”,以表彰他在推动本地文化活动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努力。2019年5月,他再度荣膺第三届“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个人奖项,进一步肯定他在华族文化传承与发扬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些荣誉不仅见证了他对文化使命的坚持,也象征社会对其多年耕耘的最高认可。

不止于记录 与新加坡华人历史的延续与传承

早已退休的柯木林,如今却比在职时更加忙碌,几乎未曾停歇。他经常应对来自各方的咨询、访谈邀约、学者引荐以及资料推荐等事务。2021年8月,他担任宗乡总会制作的《新加坡秘踪》视频系列的历史顾问,继续发挥其专业所长,将历史研究与社会传播紧密结合。近年来,柯木林的兴趣逐渐转向整理新加坡古籍及撰写家族史。在整理古籍方面,他己出版《三州府文件修集选编》(2020年11月)与《新加坡风土记校释》(2024年4月);在家族史方面,则先后出版了《家风传承:陈笃生家族史》(2022年7月)和《义结金兰庆德会》(2023年8月)。此外,去年他受厦门公会委托,正在编辑《闽南文化在新加坡论文集》一书,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出版面世。

与此同时,柯木林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2018年,他担任人文纪录片《共生缘》的学术顾问,这部六集的纪录片系统地理顺了峇峇和娘惹文化。2020年6月6日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和欧美台向全球播出,收视率排名37。在柯木林穿针引线促成下,今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具有200年历史的峇峇组织庆德会与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联合展出《守望相助:新加坡庆德会的故事》图片展,向国际社会展示峇峇娘惹文化的独特风貌和深厚底蕴。

柯木林以一贯的坚持和清晰的历史使命感,见证并参与了新加坡华人历史的书写与整理。他的研究与著作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也为公众打开了理解本地华人社会发展的窗口。在他看来,历史研究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贴近生活、服务社会。多年如一日的耕耘,使他成为新加坡华人文化与史学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与桥梁人物。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内涵,也为本地史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正因如此,柯木林不仅是记录历史的人,更是历史的一部分。

随着岁月推移,柯木林的历史足迹已深深镌刻在新加坡华人文化发展史上。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本史书,更是一份对本土文化命脉持续追索与深切关怀的精神典范,值得世代铭记。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