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素琴的艺术人生看新加坡芭蕾舞的发展
文 · 蔡曙鹏 图 · 受访者提供
“芭蕾”源自拉丁文的Balloon,原意为跳跃。说起Balletto(意大利语)、 ballet (法语、英语)或芭蕾舞,人们脑海里就会出现舞者轻盈的舞步、快速的旋转、飞腾的弹跳、典雅的柔情、足尖的溜动。芭蕾舞最早诞生于15至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西方古典芭蕾剧目如《天鹅湖》《林中仙女》《胡桃夹子》等在欧亚美洲与拉美,赓续不断,风格多元。亚洲芭蕾舞家,更以本地题材,创作出地域特色鲜明的芭蕾舞剧目,如中国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等。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日本、韩国各有本土风采的创作芭蕾舞剧目。
和潘明彦左)在《爱的牵系》发布会上和唐振辉部长(右)合影-800x605.jpg)
吴素琴(中)和潘明彦(左)在《爱的牵系》发布会上和唐振辉部长(右)合影
最近,一本从侧面反映了芭蕾舞在新加坡开枝散叶的书出炉——吴素琴和潘明彦合写的《爱的牵系》(Love Connects:My Life in Dance)。这本书共309页,包含140张黑白和彩色照片,记录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新加坡芭蕾舞艺术家吴素琴在海内外舞台上的精彩瞬间,以及她在新加坡芭蕾舞学院和新加坡舞蹈剧场主持工作时的珍贵镜头。吴素琴1971年接管姐姐吴素妮创办的新加坡芭蕾舞学院,为数代新加坡舞者提供了专业指导。她是出色的新加坡芭蕾舞演员,也是芭蕾舞蹈教育家,更是新加坡首个专业舞蹈团创办人。在《爱的牵系》这本书中,已成为专业舞蹈员或其他领域的学生,都异口同声表达了他们对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敬爱与一位芭蕾文化传承者的感激。

吴素琴为新加坡舞蹈剧场上课
巴西班让的艺术之家
大海、大树,陪伴吴家十个兄弟姐妹的童年。在这个父慈母爱相得益彰的讲华语、英语、福建话的家庭,双亲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内心充满安全感和自信。琴声舞影为家里增添生活的乐趣。这里也是新加坡戏剧的摇篮,素琴的大哥诸福,戏剧节资深前辈王秋田(1905-1990)、刘仁心(1924-2002)、潘明智(1929-2003)、郑民威(1926-2000)等,就聚集在巴西班让的吴家大院,电光火石一般擦出了火花,成立一个华语剧团的梦,在此起飞。最终,艺术剧场在1955年4月16日成功注册。
吴素琴和大海有着深厚的情缘,看大海,潮起潮落。听大海歌唱,伏在海边的长椅上看书,和弟弟诸珊在海边欢腾起舞。十四岁的她在南洋女中念中二的时候,来自法国的电影导演Serge Bourguignon,到芭蕾舞学校物色他的电影《海之星》的演员,一下子便挑选了素琴扮演神话里的大海女神。他说,“我的故事需要一位有诗般的外貌、又有巨大魅力的演员。这个角色,实在适合她。”这部在红灯码头、新加坡河和大世界拍的电影,只拍了9天,整部戏没有台词,表演全靠眼神、体态传达情感。小小年纪的她,要让扮演的角色令人相信,情感得来自内心的感受,需要做不少表情。到2018年,吴素琴才第一次看到这部1958年拍的短片。翌年,她在芭蕾舞学院的创作舞剧《明黛》里,被编导选为舞剧的女主角,当时她只有十五岁。
兄姐的启迪与引导
1930年代,一批来自英国的老师,如Angela de Martinez,Vyner Comez,Signe Green,Hilda Wright等人在新加坡开班教授芭蕾舞。这个外来的舞种,因为有严格且系统的训练方法、技术规范和完整的芭蕾舞动作体系,很快在英语社群找到知音。他们在当时的圣安德烈教课,首都戏院演出。战前,本地人叶莫德琳(Maudrene Yap)也有不少学生。1954年她移民欧洲前,把学校交给了弗朗西斯(Frances Poh)和来自苏格兰的辛弗洛里(Florrie Sinclair),舞蹈学校易名为弗朗西斯舞蹈学校。
那个时期几部芭蕾电影,跨过语言藩篱,吸引了热衷表演艺术的华校学生。由英国芭蕾名伶辛莫伊拉挑大梁的舞蹈电影《红舞鞋》,成了吴素妮姐弟和妹妹的启蒙老师。苏联芭蕾舞家乌兰诺娃主演的《天鹅湖》和《吉赛尔》,舞技精湛,让华语源流学校的青少年对这个新鲜的舞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为寻求摆脱殖民主义统治走向独立的运动时期,华校青年满腔热血,学马来语、马来舞、印度舞、芭蕾舞,期望通过跨文化艺术的学习,充实知识涵养,为建设“马来亚文化”贡献力量。其中两位脱颖而出的芭蕾青少年,就是吴素琴的姐姐吴素妮和她的五哥吴诸捷。
为了让自己的舞艺更为精进,1952年吴素妮和念完初三的吴诸捷,飞往英国,以奖学金得主的身份进入伦敦的萨德勒·威尔斯(Sadler Wells)芭蕾舞学校(后改名为皇家芭蕾舞学校)。他们学成归来后,和来自上海的挚友石赐美,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共演出了三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海峡时报》是这样报道的:“素妮、诸捷和赐美体现了沙德勒威斯舞蹈学校的辉煌。他们的纪律、自信和个性,成就了闪闪发亮的高质量”。接着他们到马来亚、泰国和香港巡演,是最早把芭蕾舞带到邻国的新加坡舞者。载誉归来后,吴诸捷想继续深造,一心要向正在北京教舞的苏联著名芭蕾舞家古斯夫(Pyotr Andreyevich Gusev)学艺。他毅然飞往中国,开始了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几年后,他成为中央芭蕾舞团德艺双馨的顶尖舞蹈家。
吴素妮则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只身坐火车到槟城、吉隆坡教舞,因为有了际遇而传舞。她在日后带领一群学习芭蕾舞的华校生北上巡回演出。这些舞蹈员包括吴文国、李锡君、邱瑞发、颜明理、叶慧贤、梁巧珍、吴素琴和吴诸珊。当时,素琴只有11岁。
新加坡芭蕾舞学院
在新加坡摆脱英国殖民地统治,成为自治邦前夕,吴素妮和石赐美合办的马来亚芭蕾舞学院,与马迪尼斯(Vernon Martinu)办的弗朗西斯舞蹈学校合并为新加坡芭蕾舞学院,吴素妮和弗朗西斯担任创校校长。弗朗西斯舞蹈学校的英文源流的学生,和马来亚芭蕾舞学院的华文源流的学生,在这里产生美好的文化碰撞。他们一起参加1958年新加坡芭蕾舞学院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弗农编导、吴素琴主演的《明黛》。素琴自幼弹得一手好钢琴,对音乐的旋律、速度、节奏和情绪有敏锐的感知力。就像拍《海之星》一样,她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角色内心的思索和感情。尽管获得导演的高度赞赏,年幼的素琴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少年时代得来的各种艺术经验对她人生的深远影响。
原创舞剧《明黛》1958年公演后获得观众热烈支持。同年8月14日至20日,新加坡芭蕾学院舞团吴素妮校长、弗农夫妇带领50个学生在福康宁山上的文化馆连演七场,所有收入作为优秀舞蹈员出国深造,以及有潜力的学生在学院持续学习的奖学金。芭蕾学院给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训练奖学金,帮助有志于芭蕾舞的学生从系统化基础训练到专业化训练。学院还定期组织演出,推出原创剧目如取材自马来民间传说的《复仇之魂》(1967)和《码头交响乐》(1967),成为芭蕾舞学院的优良传统。
澳洲芭蕾舞学校的第一位亚洲学生
1961年穿梭在欧亚的澳洲芭蕾舞名家佩吉·范普拉格女爵(翌年成为澳洲芭蕾舞团的创团团长)路过新加坡,受邀访问新加坡芭蕾舞学院,和吴素妮、弗农夫妇一起为资深舞蹈员排练古典芭蕾舞剧《吉赛尔》的双人舞。吴素琴在排练场上表现出众,佩吉女爵不假思索推荐她进入正在筹建的澳洲芭蕾舞学校。1964年,吴素琴成为进入该校的20个学生中唯一一名新加坡学生。那里名师荟萃,吴素琴博采众长,日迈月征,目标明确,有着强烈的责任感。1966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
好像是上天的安排,吴素琴在南洋小学的同学张东孝当时也在澳洲念书。偶遇,重逢,爱情的蓓蕾初绽。1969年底,两人在澳洲缔结连理,开始书写一个幸福家庭的故事。然而,不久后突然接到父亲离世的噩耗,这对她是巨大的打击。
就在吴素琴初为人母的时候,她的姐夫钢琴家李金星受邀到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姐姐随姐夫移居温哥华,正好她的家公要张东孝回新加坡加入家族的事业。她回到新加坡,从姐姐手上接过管理新加坡芭蕾舞学院的重任,从1971年到2016年卸任,前后共45年。
书写新加坡芭蕾舞学院的新篇章

1985年亚细安舞蹈节上舞团呈现吴素琴创作的本地题材原创剧目《境迁》

吴素琴和韩纪元在亚细安巡演中表演双人舞《狂想曲》
六十多年来,芭蕾舞学院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芭蕾舞演员、舞蹈编导和舞蹈教师,为本地芭蕾舞界和教育界输送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回看她当校长期间,带领学生创作、演出,代表新加坡参加亚细安文化交流,其中包括她编导与演出的《狂想曲》(1977),《再说再见》(1978);1977与作曲家甘奇勇合作的《寺音诗》(1978)和《五情》(1982);与作曲家Bernard Tan合作的《境迁》(1985)。此外,她也多次带领学生出演古典芭蕾舞剧目,如欧洲1800至1850年间浪漫主义艺术运动时期的《帕吉达》(Paquita)(1978),著名的芭蕾舞古典剧目《四人舞》(Pas de Quatre)(1983)等。在管理、教学、为学生排练之余,还能在台上一次又一次靓丽登场,我想:这是源自吴素琴对芭蕾有着刻骨般的强烈情感,才有如此能量,在芭蕾的花圃中,绽放出一朵又一朵令人惊艳的奇葩。
吴素琴领导下的学院,一路来组织各类舞蹈表演大师班、工作坊,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芭蕾比赛,为年轻舞者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吴素琴也曾担任国际芭蕾比赛的评委,提升了新加坡在国际舞蹈界的知名度。1970年代,青年剧社华族舞蹈团为了提高表演能力,安排了主要演员华丽、华亮、郭淑女、林锐标、陈桂月、吴淑虎等到芭蕾舞学院学习。吴素琴严格的系统训练,让他们迅速进步,该舞蹈团之后完成了《黄鹤的故事》和《巴督山的传说》等四部舞剧的创作。
新加坡舞蹈剧场
成立于1970年的国家舞蹈团,以创作和演出华、巫、印三大民族的舞蹈为主。1983年笔者被王鼎昌部长领导的文化部委任为舞蹈咨询委员会主席时,负责组织1984年艺术节的舞蹈节目。当时芭蕾舞已在新加坡发展了约半个世纪,已经在舞蹈文化群落中生根。笔者认为需要将其纳入国家舞蹈团。因此,那年的艺术节包括了以华人节庆为题材、本地舞蹈家编导的华族舞蹈晚会,由印尼客卿舞蹈家编导的马来舞之夜,由帕玛博士编导、华巫印舞蹈员合演的《瓦利的婚礼》,还有由吴素琴和邓添福领导的国家舞蹈团芭蕾舞组呈献的《芭蕾舞之夜》。
这个附属于国家舞蹈团的芭蕾舞组,在吴素琴和邓添福合力引导下,水到渠成地组建了专业舞蹈团。1988年,新加坡第一个专业舞蹈团——新加坡舞蹈剧场诞生了。其中有三位来自国家舞蹈团的成员和一位来自马来西亚、三位来自菲律宾的舞蹈员。在吴素琴和邓添福的苦心经营下,逐渐发展成为拥有22名专业舞者的闻名世界的舞团。
吴家四兄弟姐妹都是世界芭蕾舞坛的佼佼者。他们的声望搭就了新加坡舞蹈剧场和欧美与中国的友谊虹桥。舞蹈剧场排演了许多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的重要作品,其中包括吴诸珊等多部代表作,还有乔治·巴兰钦、纳乔·杜阿托、伊日·基利安、安德列·普戈夫斯基等国际知名编舞家的名作。不论是《茶花女》《红鞋》《安娜·卡列尼娜》《灰姑娘》《安魂曲》《吉赛尔》,或是融合了东西方舞蹈元素的《彩虹河》,以及在滨海艺术中心开幕礼上首演的《追忆月亮》,每一次演出,团员的精彩呈现和团队的完美协作,为舞蹈剧场赢来了口碑和佳评。
舞蹈剧场还通过各种教育和外展项目提高公众对舞蹈的认知。除了面向学校的艺术教育项目外,它还与滨海艺术中心合作推出舞蹈鉴赏系列,让中小学生得益。剧场在福康宁公园的户外舞蹈活动——“星空下的芭蕾”(Ballet Under The Stars),也是一个广受欢迎,提高民众对舞蹈认知的平台。舞蹈剧场鼓励团员原创作品,在舞季里呈献他们的节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舞团的剧目也更显多样化。
1995年,邓添福病逝后,吴素琴独挑大梁,带领新加坡舞蹈剧场走上国际舞台,在墨尔本(1999)、莫斯科(2003)、法国(2001)、墨西哥(2002)、英国(2005),中国(2007)等地呈献舞蹈演出,圆满完成一次又一次文化外交的光荣任务。

与大海有缘的吴素琴
胸怀大海的吴素琴,退休后暂停了忙碌的快节奏生活,她从容写下《爱的牵系》。对比每一个人生阶段的艺术追求、瞬间的高压挑战,回看家人和朋友的聚散,单线、平行线、交叉或填满欢乐的圆圈。因为爱,珍惜爱,她把人生爱的同心圆写下来。她的故事,也是新加坡芭蕾舞光辉的一页。

吴素琴和夫婿张东孝在他们创办的私人博物馆合影
(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