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 People, Yuan #174, Yuan Highlight Article, Yuan Issue, Yuan Latest Issue, Yuan Magazine, /夫妻双双把家还 ——写陈有才蔡瑞芳夫妇

夫妻双双把家还——写陈有才蔡瑞芳夫妇

文图 · 郭永秀

出版第一本音乐评论集《余韵》以后,我发现我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本地的声乐艺术与华乐演奏这两大块,对小时候一直很喜爱的戏曲艺术却有所忽略。所以在10多年前我开始注意起本地的地方戏曲。因为自己是潮州人,潮州戏是从小听到大的剧种,当然第一个要关注的就是潮曲和潮剧。

2018年我从职场上退休,与早年在国家剧场中西混合乐团一起合作过的团员发起组织了银河民族乐团。我们只能借地方排练,流浪了三、四年以后,终于在2020年获得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的支持,成为其属下的文娱演出单位,改称为“醉花林银河民族乐团”,从此有了比较固定的排练场所。乐团成立以后,主要从事华乐的推广和演奏。但考虑到醉花林本是潮州人的俱乐部,乐团也应该为潮州文化尽一点力,所以我就发起成立醉花林潮乐小组,由乐团中对潮乐有兴趣的人组成。但潮乐和华乐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乐种,需要专人指导。那应该请谁来指导呢?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有才。

团员中不乏潮州人,加上一些非潮籍却对潮州音乐有兴趣者,就组成了一个10多人的潮乐小组。每次的音乐会,除了大组的华乐演奏以外,潮乐小组都会演奏一两首潮乐。团员演奏华乐的基本功都很不错,演奏起潮州音乐来并不算太难,难的是怎样把握潮乐的韵味。

从方言节目中学习潮乐

陈有才于1959年在新加坡出世,小时候妈妈在家里缝衣服补贴家用,总是开着丽的呼声。当时丽的呼声有很多方言节目,比如讲潮州话的黄正经、讲福建话的王道、讲广东话的李大傻等,都以他们的方言“讲古”吸引了大批听众。还有许多潮剧、广东粤剧、福建高甲戏等,他就在这些地方戏曲和乐曲声中长大。爸爸工余喜欢买一些黑胶唱片来听。60年代来自中国大陆著名的潮剧唱片如《火烧临江楼》《苏六娘》《陈三五娘》《告亲夫》《白兔记》《王茂生进酒》《闹开封》等,他都耳熟能详。

当有地方酬谢神明,请一些戏班来演戏的时候,有才就跟着家人去看戏。但是人家一般是在台前看戏,他却喜欢到舞台的两侧,观看那些演奏员演奏乐器,特别是打击乐。说起来有才与潮剧其实是颇有渊源的,他的曾祖父曾经是中国潮汕地区六大戏班之一的老玉梨香班主。改革开放后,潮汕六大戏班合并成为广东潮剧院一团、二团及三团。

上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经常会有戏班演戏。当时著名的潮剧团有老赛桃源、金鹰、织云、老三正顺、老一枝香等。人们唯一的娱乐就是看街戏。有才父亲参加的潮州金砂陈氏同乡会,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辰的时候也会请一些潮剧清唱班来唱“纸影戏”。“纸影戏”本来是指木偶戏,潮州木偶戏有很多种:一种是以牵线拉动的;一种是以铁枝控制的;一种是用手放在木偶里面来控制的。木偶戏需要一帮人在旁边清唱,以代替木偶发声。但是这些木偶后来慢慢被淘汰、简化,只剩下清唱的部分,仍然叫做“纸影戏”。有才小时候就经常出现在这些戏班和纸影戏帮旁,耳濡目染,自然对这些地方戏曲产生莫大的兴趣。

录音学习潮乐“弦诗”并记谱

有才最初参加了儒乐社,跟着一群老乐师一起学习潮乐,后来跟清唱班班主许如泉学习基本司鼓手法,也跟老前辈许荣夫学习提胡基本的演奏方法。

小时候,有才念立化小学,然后进入立化中学。中学有华乐队,但需自购乐器,他没有钱买二胡,无法参加华乐队。进入华中初级学院,因为学校有提供乐器,所以有才就参加了当时由易有伍指挥的华乐团。乐团弹拨乐的指导是李粉德。有才跟易有伍老师学习二胡,老师经常批评二胡拉不好声音会变得很“肮脏”,要求大家音准奏好一点,声音放干净一点。这个“肮脏”的概念,给了有才很大的冲击和启发,使他铭记一生。

有才在国民服役时,跟随父亲的一位朋友参观陶融儒乐社,看到在演奏的都是年长者,他们拉出来的音乐很有韵味。他便经常带着卡式录音机去录音,在家聆听记谱,再去的时候,便询问这些音乐的曲名。他就以这个方式学会了许多潮乐“弦诗”名字。由于以前的乐师不会看简谱,伴奏潮剧时是将整部戏的音乐死记下来。有才把许多潮乐以简谱记录起来,方便后人能跟着简谱学习和演奏。当时在本地把潮剧乐谱记录下来,记得最多的就是他和杨秀钦。

后来有才加入了陶融儒乐社,跟曾昭仪老师学习提胡。起初,他在乐队里因为害怕出错不敢大声拉。曾老师就告诉他:“你必须敢敢拉,拉得太小声,我们听不到怎么指导你呢?”当年他是陶融儒乐社最小的社员,年仅19岁。

掌握多种潮乐器施展才华

陈有才曾任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创系主任。现任聚艺艺术文化中心主席、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院长、新加坡音乐家协会副秘书、新加坡揭阳会馆潮乐团音乐顾问、新加坡银河民族乐团潮乐指导老师。

几十年来,有才在弘扬潮剧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耕耘。他最早参加的乐队是1976年华中初级学院华乐团,毕业后开始学习潮乐,能掌握二弦、椰胡、提胡、扬琴、笛子等乐器。1981年他首次亮相舞台,饰演潮剧《春草闯堂》中薛玟庭一角,师承新加坡著名潮剧名伶黄细细。后得到本地汉剧前辈陈启茂老先生亲自教导,与本地广播界老前辈张昭英(丽的呼声华文节目组领导与播音员)于1982年呈献汉剧《平贵别窑》,饰演薛平贵。

陈有才(左二)、蔡瑞芳(左四)与汕头潮剧界老师交流

此后有才陆续得到名师指导:新加坡老源正丰纸影戏班主许如泉指导司鼓;跟汕头戏曲学校潮乐提胡名师杨应强学习提胡;汕头戏曲学校弹拨乐名家赵来洲教导琵琶入门;广东潮剧院二团原头手郑声立教导潮州二弦。

接下来就见其才华的施展:1991年初次为前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博士创作的潮剧《放山劫》作曲;1997年移植了《赵女情》并为之作曲;2002年为潮剧《聂小倩》作曲,该剧还于2004年由新广电视名艺人陈澍城、周初名、郑惠玉演出,并参加总统慈善筹款活动;2007年为蔡瑞芳举办了《瑞雪芳华卅载——蔡瑞芳潮剧舞台30年》潮剧专场,同时创作了折子戏《潞安别》,并重新整理《赵女情》。

2007年瑞芳潮剧舞台30年专场 ,与黄振龙演出 《赵女情》

演出方面,除了1999年参加汕头国际潮剧节为潮剧《宋宫秘史》担任提胡伴奏外,有才也参与许多音乐演出,演奏乐器或担任司鼓。扮演过《春草闯堂》的薛玟庭、《回书》的刘智远、《铡美》与《包公赔情》的包拯、《陶三春》的陶洪、《程婴捨子》的公孙杵臼以及《三哭殿》的唐太宗。

蔡瑞芳跟名师学习潮剧

说起陈有才,自然就会让人想起他那从事潮剧演唱的太太蔡瑞芳。我开始注意到蔡瑞芳是在2013年。那时新加坡音乐家协会成立了“梨园女子乐坊”,虽不是专业乐团,但团员却都是专业演奏家。乐团除了演奏华乐以外,也为各种不同地方戏曲伴奏。2013年12月22日,音协为梨园女子乐坊举办了一场《兰心雅韵》演奏会,有华乐、潮乐、梨园戏、广东大戏、京剧和越剧等。其中蔡瑞芳演唱陈有才创作的《潞安别》中的唱段:《心头大石放下难》,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蔡瑞芳出生于1960年,小时候喜欢听父母亲播放黑胶唱片的潮剧,有时也跟着唱。17岁时在一帮朋友的怂恿下,参加了陶融儒乐社。当时参加的人有四、五个,最后却只剩下她一位。她碰见了许如泉老师,开始演《告亲夫》中的文淑贞,但是老师听了以后觉得她最好唱小生,所以就安排了一些小角色给她。演了半个月以后,另外一位演重要角色的小生,达不到老师的期望,就让其与蔡瑞芳对换角色,从此开启了她演唱潮剧的道路。

陈有才(左)、蔡瑞芳(右)与黄细细老师(中)

第二年(1978年)同一场戏里面,她竟然被分配到三个不同的角色。导演黄细细来自新荣和兴、兴潮剧团和金鹰潮剧团,对她寄予厚望,教她学潮剧表演和台步。

成立聚艺文化艺术中心

瑞芳在业余潮剧舞台上演出已达四十多年,她是新加坡人民协会与教育部认证的戏曲导师,聚艺艺术文化中心总务,也是新加坡揭阳会馆潮乐团戏曲顾问。2005年,她和有才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成立了聚艺文化艺术中心,专门表演及教导潮剧。她也在黄埔、波东巴西、芽笼士乃等民众俱乐部、戏曲学院教导潮剧。

瑞芳演出最常扮演的行当包括青衣、小生、老旦等,其中以青衣著称,广受新加坡潮剧观众的赞赏及喜爱。其唱功细腻,持久力强,天生音色虽非上选,但勤能补拙,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她在戏曲学习道路上从不停下脚步,除了跟许如泉及黄细细老师学习外,也于1978年向来自香港的许君汉先生学习戏曲把子和剑棍,向中国国宝级梆子演员裴艳玲学习刀剑套路,又向厦门著名戏曲老师李秀华学习水袖。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从中国来了许多不同剧团的老师,他们被邀请到新加坡教课,瑞芳因此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戏曲唱法以及不同的风格。

夫妻演出《秦香莲》

瑞芳热爱潮剧,无论角色轻重,戏份多寡,都热情地参与演出。扮演过《香罗帕》之欧阳子秀、《女巡按》之谢瑶环、《胭脂案》之宿介、《断桥会》之白素贞、《梅亭雪》之苏三/王金龙、《铡美》之秦香莲、《白兔记》之李三娘/岳秀英/刘咬脐、《庵堂会》中之智贞等。她也参与汉剧演出,饰演过《昭君和番》之王昭君、《拾玉镯》之傅鹏等。近期的作品包括《宋宫秘史》之韦太后、《南朝遗恨》之张秀姑、《双枪陆文龙》之乳娘、《巾帼君臣》之武则天、《王妃告状》之皮秀英、《陶三春》之陶三春、《潞安别》之陆登、《赵女情》之无容、《包公赔情》之王凤英、《三哭殿》之皇后/詹妃、《程婴捨子》之程妻、《齐王求将》之钟无艳等。

陈有才、蔡瑞芳与女儿陈婉琦同台演出《朱龙护国》

夫妻演出《磨房会》

瑞芳于1991年首次出国演出,把改编自著名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新编潮剧《放山劫》带到德国,深获好评。1995年又把《放山劫》带到泰国演出,庆祝泰皇普眉蓬登基50周年。1999年参加汕头国际潮剧节,演出《宋宫秘史》之韦太后一角,更获得潮汕前辈们的赞赏与肯定。2006年11月参加于中国广州举办的国际潮剧周,呈献拿手的《梅亭雪》,由中国广东潮剧院一团乐队伴奏。

蔡瑞芳于1999年汕头国际潮剧节演出《宋宫秘史》

2007年12月聚艺文化艺术中心,特为蔡瑞芳三十年舞台生涯呈献一个专场,名为《瑞雪芳华卅载》。2008年参加汕头国际潮剧节在《铡美》中饰演秦香莲,俘获许多观众的心。2012年再到汕头参加第四届国际潮剧节,到汕头技术学校呈献《程婴捨子》,把台下许多年轻学生感动得落下热泪,演出一结束纷纷涌上台合照。

除了自己精心钻研外,瑞芳也热心帮助他人学戏,只要有人向她询问,她无不倾囊相授。因为她深信多一个人学,舞台上就多一分力量。

陈有才与蔡瑞芳两个人,因为潮州音乐和潮剧,年轻时不知不觉地走在一起, 又相知相惜从事潮剧艺术而最后结为夫妻。几十年来,两人在潮剧圈中孜孜不倦地耕耘,从不放弃。看着两个人的身影,不禁让我想起黄梅戏《天仙配》中著名的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那种志趣相投、相依相伴,从事推广艺术的形象,令人难忘。

(作者为本地诗人兼作曲家)